close

image.jpg

禪定的修煉~4

什麼是禪定?就是讓自己的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不動搖。內心專注、不隨外境而動,這是很重要的。雖然你有這種強烈希求正法的心,有想修持靜功或獲得成就的欲望,但若心總是散亂、漂浮不定,就不會有任何收獲,也不會有任何的成就。

那麼雜念要如何消除?雜念主要是對於境界的攀緣,雖然不接觸外境:眼不觀看、耳不聽聞,可是意識對於內境(大腦中儲存的記憶影像)的攀緣依然很活躍,怎麼辦?

攀緣心逐漸安靜下來,雜念自然減少,這是一個沈澱的過程,不能勉強,要用中道的態度來應對。好像手中拿著易碎的杯子,捏太緊會破,拿不穩摔在地上又會碎;心也是這樣,逼得太緊會厭倦,太放任又雜念紛飛。不疾不徐、從容不迫才能成就禪定。
    
要知道,雜念雖然是禪定的障礙,除非是顛倒錯亂的妄想、幻想,其中有些對日常生活是有益的,不過由於因緣切換,所以要暫時擺在一邊,不必去想它,例如:等一下要到學校接小孩;晚上要去聽課;

冰箱裡面的菜快吃完了,該去買了;某某同事生病了,該打電話去問候一下。所有這些瑣事,告訴自己,禪修完了就去處理。不放心的話,寫在記事本上,禪修結束再去看看,免得掛在心上。

若只能靜坐十分鐘,就不要勉強靜坐二十分鐘;要是只能靜坐三十分鐘,就不要勉強靜坐五十分鐘。靜坐要以舒適為度,切莫勉強。靜坐的時候,永遠保持在「靜坐一秒鐘」,雖然只靜坐十分鐘、三十分鐘、或是一小時,可是對你而言,永遠靜坐一秒鐘,永遠只入定一秒鐘。

這種氣勢,這種靜坐方法的要領,倘能把握住的話,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裡面,在炒菜、洗衣服、帶小孩子、上班、應事接物裡面,累積禪定力。這種修定的方法,不需要花費你一分一秒的時間,定力就可以與日俱增。信心就是定力,信心產生心力,所以有決心的人定力很強。心力、願力、信力、堅持力,就是定力。

無漏定與有漏定的明顯差別,在入定之前和出定之後:無漏的禪定,入定之前已洞悉緣起無我,出定之後,也不會復生顛倒夢想;一般的禪定則在入定之前未得知見清淨,出定之後也不明五蘊無我。至於兩者正在定中的差別,唯在前者沒有前置的目標,而且於定之當體不愛、不取、不執、不住而已。

靜坐的意義在於方便攝心、易於入定,以及清晰穩定地進行高度抽象的思考。如果沒有靜坐的良好習慣,不僅很難具備定力,思考也不易集中專注,在「禪定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的修煉上,均會產生力不從心之嘆。

一個矢志修煉禪定的人,除了安排時間,獨一靜處專心修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漫漫日常中務必攝心,使自己養成清醒、明朗的神智,因為這將會延續到靜中的心念來。

動中的攝心是克服靜中散亂的主行,但是細心修定的人,必然會發現,動中的攝心也不容易,因為動中的散亂,乃肇因於個性的缺乏穩重、果斷使然。為了對治動中的散亂,學修者務必先使自己養成理性的思考習慣,

和包容體諒的胸襟,並且凡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必得履行之,使自己捫心無愧、安然處之。沒有愧欠別人者、負起責任者、不傷害他人者,由於他們心安理得、問心無愧,所以易得定。

學習禪定的修行者,尚有更基礎的條件需要培養,這當中包括要建立理性的信仰態度、學習科學的觀察精神以及開放心靈 疏導情慾⋯等等。為什麼這些涵養可以做為修定的基礎呢?我們不如反過來說,沒有散亂就是禪定,減少散亂也等於在修定。

一個人的心之所以浮躁、散亂,難得片刻平靜,除了是心志本身未經訓練之外,往往也因為導致浮躁、散亂的因素太多,譬如迷信、主觀、成見、自大、傲慢、記恨、批評、虛偽、撒謊、愛面子、好談是非、生活圈狹隘、

缺乏正當娛樂、過度壓抑情緒,以及不規律的生活和過多的慾望、不切實際的理想⋯等等,都會使人的心志更怯弱、更散亂。倘能先充實理性、人道的儒家思想,並落實在生活中;對於未知的真理謹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客觀誠實態度;

對於不同見解、信仰的人,抱著尊重、包容的胸襟;對社會保持適度的關心和熱情;已有的情慾(包括嗜好和興趣)只要沒有違背法律、沒有傷害別人,盡情發揮,無論是爬山、踏青、下棋、品茗或聊天,都應給予適當滿足,凡此種種都將成為道心不退的保障,和修煉禪定良好的基礎。

人之所以散亂、念想紛飛,與其說是欠缺定力,倒不如更根本的說是因為渴愛,是因為內心深處存有對精神或物質的染愛,導致心猿意馬奔馳不停。

一個真正想克服散亂,達到擁有禪定力的修行人,在實際的靜坐之前所要具備的條件是非常多的,它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嚴格而言,即使是悟道的聖者,對於散亂也沒有永斷令其不生的證德和斷德,對他而言,散亂有因有時仍然會生起的。

據此,可知一般修定的人,的確太低估了克服散亂所需付出的心力!心的寧靜與散亂是有慣性的,靜是動的延續,動是靜的啟端,動靜相互影響。我們不需要製造一個安靜的心靈,只要把干擾的東西撇開,心自然清淨。

數息只是修止修定的基礎,就像誦讀思惟般若經只是修觀修慧的基礎;現代禪主要修行法門是止觀雙運和本地風光兩門禪法。而在修煉禪定的單方面,現代禪比較重視的是「隨息」和日常生活的「念念分明」。

Ps."《止觀雙運》:「修止與修觀。止就是修定力,培養冷靜、清醒、專注、強韌的心力、意志力;觀就是修智慧,培養契合事實真相的思考習慣和判斷能力,好去尋思、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當人們透過止觀雙運的方法,獲得正確的結論之後,便應起而力行,在日常生活中廢棄自性的言語行為、

自性的身體行為、自性的起心動念行為。大小乘經典,修行的方法雖有很多種,但我想原理不外如此吧!眾生無始以來業障深重,起心動念不離貪瞋,如果沒有修煉禪定、觀察空性的話,就永遠沒辦法跳出生死輪迴。」

《本地風光》:「是禪門的專有名詞,和它同義的名詞尚有本來面目、無位真人、清淨本心,在佛教義學上則相當於涅槃、解脫、真如、實相、般若、佛性……等。它有內外兩種涵意:一個是指「萬物的本來面目」——

未添加人為的標誌、符號、指涉、解釋……等等,任萬物自然展現其風姿,由萬物自己來告訴人們它是什麼。另一個是指「心境的本來面目」——未添加慣性的喜惡、取捨、掙扎、造作……讓心靈回復最單純的狀態,那是一種最徹底的放鬆,最寧靜且充滿無限活力的「空」。 

「本地風光」即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事事物物顯然原本就是那般明顯地~開放它的面目在人們眼前,但是人們由於受到「權威的暗示」「過去的經驗、思想、觀念」「現在的需要、情緒、動機」「未來的理想、猜想、幻想」,以及不敢面對事實、面對自己的自我防衛心理等等「煙霧」的蒙蔽,使人當面錯過,雖然日夜坐臥在緣起之中,卻不見如來。"」

                                                   ~~未完待續~~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2.10~~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