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修煉~4
靜功做到一定的程度,內部丹田之炁就會發動。是否須要經過外部身體自然靈動的這個階段之後,丹田才會出現有炁發動的現象?
根據許多人坐功的經驗,有以下幾種情況:
1. 有少數煉靜坐功夫的人,在身體外部靈動將要結束的時候,丹田之內即開始有炁發動。
2. 又有些人,身體靈動的階段過去之後,而內部毫無動靜,中間再經過一段完全安靜的時期,才慢慢地覺得丹田有炁發動。
3. 更有些人,日積月累地把功夫做下去,身體內外並未發生什麼特異的情況,但是自己的身體,無形之中已經發生了許多好的變化,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出現的。
4. 還有些人,身體外部並無靈動現象,功夫做到一定時候,丹田之炁便會有自己發動之感覺。所以外部身體靈動,和內部丹田炁動,並沒有直接關聯;
也不是必須要經過身體外部的靈動,才會出現丹田炁動。因此切切不要誤認為煉靜功一定要身體發生靈動才行,否則將會心魔感招。
靜功煉到相當的程度,身體內部有炁衝動,請問這時候應當如何對待?
此時身體應當仍然靜坐不動,讓內炁自己發動,只要運用輕微的意思照顧之,切記不要用意念去幫助或引導之,也不要在心中存在疑慮或害怕,丹法有一句口訣,叫做“勿忘勿助,勿疑勿懼”。
漸漸地,緩緩地,聽候內炁自然發動、自然運行、自然收斂、自然停止。回復平常狀態之後,再靜坐二三十分鐘,然後收功下坐即可。
內炁發動,在半路上尚未停止的時候,不可用自己的後天意識做主將靜功甘休,更不可受驚嚇、被干擾、起妄念、動情緒,否則可能會出現岔氣的問題。
靜功之道,所授聽息、觀照兩大法門,一邊要做聽呼吸的事情,一邊要去觀眼前的光,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這樣做不是分散精力嗎?怎麼能夠入靜呢?
這裡所講的聽息與觀照兩大法門,各有各的用法,對於這一點首先要搞清楚,然後才會知道二者之間並不矛盾。非惟如此,兩大法門之間還可以相互補充。
我們所講的聽息法門,是要先天呼吸法,然後凝聚注意力,專一於聽呼吸,但又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而是通過聽呼吸的法訣,使自己的心神安靜下來,逐步達到“入靜”的境界。所以靜功的初步法訣,是要用在“聽息”的上面。
我們所講的觀照法門,是在聽息的基礎之上,逐步做到心神的安靜之後,眼前自然就有性光的發現。因為通過聽息,使心神凝聚為一,而當心神安靜之後,則散亂的心性隨之聚起,而性光亦隨之逐漸現出。
這時所講的觀照,是在有光之後,以似觀非觀的意思去體驗。不是說在聽息的時候,再分出心來去觀照,這樣自然無法專一用功。而是說通過聽息,達到入靜之後,性光發生,同時也就體會到了光的存在。
這個“觀”照,是在“聽”息的功夫有了效果,然後自然也就“觀”到了光;而這個“聽”息,如果在“觀”到了光之後,也才會真正明白“聽”息不是聽到聲音。二者之間有連帶關係,但又能夠自然進入道家靜功之正軌。
聽息是隨息而聽,觀照是靜觀其變;聽息是有為的,觀照是無為的;觀照之後,聽息也成為無為。由聽息進入觀照,也就真正達到了入靜的境界。這樣由不自然進入自然,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才符合道家修煉的基本原則。
古代道書上面講“迴光返照”,是要把光照入丹田,這裡所講的觀照,為什麼只是觀看祖竅?
古代道書上所講的“迴光返照”,這個“光”指的是目光,因為平常人目視於外,心神隨之外遊,為了達到內修的目的,須要將其收歸於內,以此光照入丹田,返照身內,然後從事內練之功。
這個“光”和我們靜功所觀的“光”,雖有連帶關係,但不是一回事。當然修功深了,迴光返照的“光”,也就是性光的作用了。我們在築基功夫第二步進入練炁的層次之後,也要把性光返照身內,
去從事修煉丹田內炁的功夫。但是在靜功初層,性光還沒有聚起來,怎麼能夠返照身內呢?而且我們如果用目光代替性光,那就達不到修“性”的深層次第功夫了。
所以把意念放於祖竅,因為此處是性之根源,欲使吾人散亂之心會聚一處,只有收歸於此,才能見到性光。一般的人,心性散亂而不知覺察,倘若還沒有做到聚合性光,就令其迴光返照,
則心性尚未聚於其本來根源,又分到別處,反而阻礙“性”功的修煉。所以道家築基之正法,靜功入手第一步,須要修性於祖竅,從道理和方法上面,自有其深刻含義。
為什麼我守靜多日,還是兩眼漆黑,從來也看不到光的現象?
這是入靜還沒有深入的緣故,繼續靜下去總會見到(但是千萬不能抱著貪求、祈待的心態,不然所看到的內景將會是幻化、或者僅是曇花一現之景象而已)。不要著急,但是也不要強求。
須知光的發生,是在心性凝聚之後,自然發生的現象,不是想來就來的。(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此種階段的體驗)還應當在入靜上多下功夫,逐漸領悟。將來才有機會發生眼前見光的現象,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更不可追求!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2.0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