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準提法與佛學文章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B0E978C8-0D48-4CD8-8F3D-935694D943A8.jpeg

⋯【修行談何容易 】⋯
    修學佛道的人,自古迄今可說是多如過江之鯽,學佛的重要徧為眾知;自己若不明了,可由大德的講述或經書中得知。

許多佛學家專門研究經典,文字分析得非常清楚,義理解釋的十分詳盡,雖無法臻達佛陀所含藏的玄奧,也算是深妙的道理之一。

    古往今來,歷代學者的學問可謂是相當淵博,對經論研究得極為透徹,文字之批註;口述講說,廣征博引,致百家爭鳴,令人目不暇給而莫衷一是。

    究其實,如何才能「成就佛道」,怎樣才是真正的清淨身心;如何方為不染塵垢;怎樣是離苦得樂,真正解脫?如何才是得到自在無礙,真正了斷俗緣,純粹離開五欲,並出世間得到解脫,凡此才是「真正佛道之所在」。

    專家們的譬喻:例如視世間如火宅,苦海無邊。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避金錢如蛇蠍當道,女色如活虎螫人、愛河波濤萬丈。

這些只是在「紙上談兵,在口中數寶」,以三寸不爛之舌或生花妙筆,講述書寫得如同一塵不染、一心不亂、一絲一掛;

說得真像萬緣俱寂一念不生般,講到忍耐時則;不計較一切,心要釋然、開放........等。以上所述的道理,理論「立意雖佳」,但其實「談何容易」。

    一般皆以講論或筆書自高,如此舞文弄墨,口沫橫飛,其實於自己,可謂了無實益,可說只是為人作嫁而已,於自己一點也沒得到好處,到頭來依然成空。

所以,佛陀所說;修行、修行、重在「行」字,並非重在學問、地位、名譽,「理論與實行自是了不相干」。

    「談何容易實修難」,在世間上能言善述者千千萬萬,實修得證者少之又少,這正是我們一大過錯的地方。

希望有心學佛者,切勿以言論、文字來逞能,此實在是說食不飽,對自身的道行一點也無幫助。

    修學「重實行」,如視世間如苦海,當親自體會苦海之苦,方生畏離心,而非口說不練。

否則經中所言之快樂自在,實難望。有朝一日親證此樂,不然仍舊是虛假不實。

蓋實證一是一、二是二,真確地獲得法要,這才是修學的真髓。

發佈者:無畏洲上師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拜神禮佛是何義?

 

拜神禮佛是為了降伏自我的驕慢。燒香⋯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恭敬,提醒自己以戒定真香供養三寶。通過學習佛法,能正確地認識世界、人生的規律,從而讓自己的生命越來越美好。

 

修行是修內心、內德,不是修外境(表相修行),崇拜佛像也是為了啟發我們的內在自性。禮拜佛像,不是拜木石神像,而是恭敬、尊重它所代表的“道與精神”。

 

佛是一個覺者⋯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止息了一切煩惱,生命達到了至善圓滿的境界。他把自己所領悟到的一切及修證的方法與他人分享,這即是佛法,人人通過這條路皆可成佛。

 

一般人所理解的“神”是萬能的,可以主宰和掌控一切(佛法中的“神”是指天道眾生);佛無所不知⋯但並非無所不能。

 

「佛」是覺悟之意,覺悟一切世間、人生的真相,從而解脫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完美的人格,以達到大自在之境,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

 

成佛不是為了得永生,而是為了要令自己的人格完善到極致,心胸寬廣到極致,到達這一境界時,已經完全泯滅自他的分別,能夠任運無間地利益眾生。對一切緣起緣滅完全通達,不被一切境界所束縛,是佛陀智慧的表現。

 

成佛的境界,並非是凡夫之思維分別可以揣摩的,但絕非形同木石神像。「成佛」是解除一切煩惱、痛苦,圓滿一切悲智,至極澄淨、寂靜、喜悅、自如、無畏的狀態。

 

成佛以度眾生為目的,不僅自己離苦,還要幫助一切眾生都離苦。而解脫是為了脫離六道之輪迴,若僅為了個人解脫,只需要破除我執就可以,但若是要成佛,還需要圓滿無量無邊功德。

 

供養,不是佛菩薩需要,而是眾生需要。眾生念念為“我”,對一切渴愛境貪著不捨,通過供養而破除內心貪執,是修行方便。

 

同樣的,「戒律」的種種規定⋯也是為了幫助眾生從五欲的泥沼中跳脫出來,借助外境的清淨來收斂欲望,回歸內心的清淨。佛與人的差別是在心上,而不是在相上。

 

佛⋯是覺悟的人,法⋯是覺悟的方法。佛法分為教、證二法,教法就是佛陀把自己修行覺悟的方法、生命經驗說出來而形成的言教。證法⋯是有人依照這個方法去行持所獲得的真實生命體驗。

 

佛、法、僧,是為三寶。之所以稱為寶,因為他們的出現極稀有珍貴,且對世人有極大利益,他們緊密關聯又有所差別。

 

佛寶⋯是已經修行至福慧圓滿的人,他把自己修行成佛的方法說出來,即是法寶。

 

僧寶⋯是指追隨佛陀的腳步,依據佛法修行,並幫助眾生修行佛法的人。

 

至於會出現“二寶居士”的原因,多是看不到自心的煩惱賊在作崇,以至膨脹我執、法執,以自己片面、單一的角度看僧眾的行為,不能理解,乃至毀謗,這種過失是非常嚴重的。

 

宇宙萬有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所有事物或現象雖然表面上看來表現為個體各自獨立,但內在卻依賴豐富而復雜的聯系而存在。作為個體的人,自身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人,同時各種復雜的因緣關系也影響著自身。

 

所以我們必須關注自己與他人、社會,以及與自然萬物的相互關係和影響,約束自己的行為,朝著良善的方向去努力。這就是佛教性空緣起、萬物一體、和合共生的世界觀,身心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以慈悲和智慧為核心的生命觀和價值觀。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6.12.14~~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296.JPG

密宗&咒語

密宗發源於印度,是佛教的一支,密宗強調「心物一元」,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眾生天性多執著,故密宗巧立種種方便,如觀想、持咒、結印等儀軌,接引不同根器之人,最後同歸般若自性。

密法中有很多咒語,如《楞嚴咒》、《大悲咒》、《心經咒》⋯等等。若論流傳之深廣,攝受之殊勝,《六字大明咒》當屬咒中第一。本文將對六字大明咒的源流,意義、功德與感應做逐步分析。

要緊的是,修密法若無法與空性智慧相應,如此,則反成「牢不可破」的執著,所以世尊教誡:「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在《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釋迦牟尼佛對除蓋障菩薩習得六字大明咒表示肯定後,立即出現七十七俱胝(俱胝 = 107)如來同說准提咒,接著又有無數百千萬俱胝那由他(那由他 = 1028)菩薩,合念六字大明咒。

由於准提信仰在唐朝時已經流行,所以提倡准提信仰者,便依據本經,把六字大明咒⋯當作是修准提法時的一個附屬咒語來修持。六字大明咒的本尊---四臂觀音。

如今六字大明咒成為全世界流傳最廣的咒語,此咒除印度文、中文和藏文外,還被翻譯成英文、蒙古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斯里蘭卡文和尼泊爾文⋯等等。這要歸功於西藏密宗的興盛與元朝蒙古帝國疆域的廣闊。

西藏人持誦六字大明咒,至少比漢人早了三百多年,六字大明咒在西藏的廣泛傳誦,公認始於松贊干布,就是娶大唐文成公主為妻的那位吐蕃國王。松贊干布不僅大力宣揚六字大明咒,並下令將數千部梵文經典翻譯成藏文。

西藏第一部系統闡述六字大明咒的藏文專著《嘛呢全集》(成書於七世紀),就傳為松贊干布所著。而前面提到的《大乘莊嚴寶王經》藏文譯本,據說也是松贊干布與其大臣合譯的。

後來他的孫子赤松德貞王自印度迎請蓮花生大士入藏,正式開啟了藏密的傳授。

按漢藏兩地的傳譯,六字大明咒是四臂白觀音的心咒,西藏還另有四臂紅觀音的傳承,此四臂紅觀音法,據說是由蓮花生大士傳至西藏。

藏王松贊干布,在他的《嘛呢全集》中詳細宣說持誦六字明咒之功德,舉例如下:「若持誦六字大明咒,能清淨六道業障,並遣除其痛苦。「唵」字,能清淨天之業障,並遣除其死墮苦;「嘛」字,能清淨非天之業障,並遣除其戰鬥苦;

「呢」字,能清淨人之 業障,並遣除其生老病死苦;「叭」字,能清淨旁生之業障,並遣除其役使苦;「咪」字,能清淨餓鬼之業障,並遣除其饑渴苦;「吽」字,能清淨地獄之業障,並遣除其寒熱苦。
  
若持誦六字大明咒,能關閉轉生六趣之門,唵字⋯能消除傲慢心所引轉生天趣之業力,關閉轉生天趣之門;嘛字⋯能消除嫉妒心所引轉生非天之業力,關閉轉生非天之門;呢字⋯能消除貪心所引轉生人趣之業力,關閉轉生人趣之門;

叭字⋯能消除癡心所引轉生旁生之業力,關閉轉生旁生之門;咪字⋯能消除吝嗇心所引轉生餓鬼之業力,關閉轉生餓鬼之門;吽字⋯能消除嗔心所引轉生地獄之業力,關閉轉生地獄之門。
  
再者,如菩薩行可以歸納為六度,若誦此六字大明咒則能圓滿六度,「唵」字⋯圓滿布施度;「嘛」字⋯圓滿持戒度;「呢」字⋯圓滿忍辱度;「叭」字⋯圓滿精進度;「咪」字⋯圓滿禪定度;「吽」字⋯圓滿般若度。
  
再者,若持誦此六字大明咒王,能將五毒、煩惱、分別念,寂滅於法界,而現前五智慧。

唵字~能現前法界智;嘛字~能現前大圓鏡智;呢字~能現前平等性智;叭字~能現前各別自證智;咪字~能現前成所作智;吽字~能現前俱生智;如是六種智慧不必尋找而自然現前。」

六字大明咒是---四臂觀音的心咒,用以加持六道眾生。四臂觀音為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身之一,身著綢緞及纓絡,其身皎白如月,代表清淨無瑕的身口意。

中間兩手合掌當胸並持摩尼寶珠、後兩臂高舉至肩,右後手持水晶念珠,代表無止盡的救渡眾生出離輪迴、左手持蓮花,代表淨化一切煩惱。四臂另代表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左肩的鹿皮表慈悲純正的心,頭頂上的五方佛冠代表五方的智慧;雙跏趺座代表甚深禪定的境界。四臂觀音坐在蓮花月輪上,象徵清淨圓明。全身散發五彩光芒,明朗照耀十方。
「唵」(嗡)字代表⋯身、口、意三者至心皈依佛,並得一切如來灌頂。「入唵字門解一切法厚平等性不可得故。」

「嘛」字為⋯華嚴字母第十七個字,表示「入大迅疾眾峰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我所執性不可得故。」而「嘛呢」二字在古梵文表示摩尼寶珠,或表示「寂默無生」。

「叭」字為⋯華嚴字母第三個字,表示「入法界際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勝義諦不可得故。」「叭咪」二字在古梵文表示蓮花。

「咪」字為⋯「一切法無動。由知一切法無動故。即證摩訶般若波羅蜜。」

「吽」字為⋯「金剛三昧耶心。」見《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能破除一切障礙。

總而言之,六字大明咒每一個字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微妙本心,全咒代表著對觀音菩薩無盡的讚頌。持咒時心念專一,返聞咒音,心念廣同法界,法界同一音聲,心念與咒音合一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而那個不在空也不在有的,即是身心之密。一切密法的目的是要證到「心物一元」,而「心物一元」之初步需先達到「三密相應」,三密即是⋯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相應,三業才能清淨。能夠超越種種煩惱,免除六道輪迴。

修學密法的基本條件是「善根」,成就密法的最重要條件是「相應」,而六字大明咒是要使自己與觀音菩薩的⋯智慧及慈悲相應,心心相印,才會感悟到,原來觀音菩薩不離我們的心中,我們也在觀音菩薩的心中。

佛法無邊,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觀音菩薩的智慧如同《心經》中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為什麼五蘊皆空?

因為五蘊都是妄想。《楞嚴經》說:「色蘊⋯是堅固妄想,受蘊⋯是虛明妄想,想蘊⋯是融通妄想,行蘊⋯是幽隱妄想,識蘊⋯是顛倒妄想。」

因為都是妄想,所以永遠不能為自己的存在得到一點什麼,一切都在成住壞空的變化中,終究留不住,因此行持菩薩道,幫助眾生解脫痛苦,脫離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迴的苦海。

苦海是指各種苦難之世界,亦即生死輪迴之三界六道。眾生沈淪於三界之苦惱中,渺茫無際,備受種種的痛苦,猶如沈沒於大海難以出離,

好像沉溺於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一樣, 故以廣大無邊之海為喻。又以有情生死流轉其中,無法超拔,故稱苦輪海,或略稱輪海。

心、咒合一,不住六塵。把自己過去被自我意識所封閉的心靈打開,身心內外,如同明珠,朗徹無礙,無盡喜樂油然而生。對於世間一切人事物的順逆,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平等看待,不起分別。

而與觀音菩薩慈心相應,如同《法華經》中所說的普門示現:「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帶給眾生歡樂,進而體察眾生的根器與習性,並與其構成「心靈共同體」,因而以同理心引導之,進入生命的開闊與灑脫,得究竟安樂。

透過修持六字大明咒,超越一切痛苦,歸到自己本有的存在真性,由於想到眾生的苦難,感同身受,遂把生命的力量毫無保留轉為對別人的無盡關懷。希望眾生脫離苦海,不再自尋煩惱、自相殘殺,於是與觀音菩薩的悲行相應,

即《華嚴經》中觀自在菩薩對善財童子開示的「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諸眾生遠離一切怖畏。因此產生永不止息的大無畏力,承擔人世間的種種苦難,聞者見者無不為之動容而發菩提心。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5.14~~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空與智慧                                

般若就是智慧(亦稱為妙智慧),一個人把種種的「罣礙、塵勞、煩惱」洗淨之後,心智就能獲得自由,能作清醒的回應,那時般若發光,智慧出現,所以說,[般若是智慧的源頭]。

而一個人的心性,若不被物欲所矇蔽,不被成見所障礙,不被情緒所干擾時,那般若自然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這就是智慧。[禪家]認為,妙智慧的產生是《空中妙有》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境界。

只有入於[色相]不被色相所迷才有智慧。
讀一切書,不被知識所縛才會有智慧。
謀利資財,不被利慾所役才能有智慧。
這叫[於相而離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來去自如,心體無滯

[真空妙有之法門]是要能排除心中的無明與障礙,
流露出真正如來的法性,過實現超越世間法的生活。

[不二法]絕對是⋯回歸於《先天ㄧ炁》也更是得道之門。否則「修仙」「修佛」「修聖」是難以達成。然在於[心、念、意、識]中的[垢識]是難以沉澱,

難以靜慮,而難以淨濾⋯才是無法成就的主因。
但在先天中,都是清純的本靈,絕無一絲絲的[垢穢],

如此可以細觀天下眾生,若在《八識田識中》無法真正的清淨,那又如何能回復先天的本性,第七識末那識就是達到空性,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真空妙有的法性,第九識如來含藏識就是如來性(元神、元靈合一),若未經次第修行過程,皆無法證悟如來本性⋯⋯⋯⋯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1.28~~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三界法眼、天眼、神通》⋯上篇-2                                             

關於人類“第三隻眼”的說法由來已久,自古以來,各民族、國家就有相關文化的研究與發現。佛教寺廟的壁畫和雕塑的佛像前額上都有第三隻眼。印度錫克教祖師認為,第三隻眼是人體未卜先知的器官~

印度人習慣在雙眉之間畫上靈輪(Chakras),認為這樣便可獲得與宇宙直接交流的通道。古希臘哲學家也認為,第三隻眼位於大腦的中心部位,為宇宙能量進入人體的閘門。之前,有俄國科學家的研究證實古人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

科學家發現,“第三隻眼”就是所謂“退化的眼睛”。人類胚胎髮育到兩個月時,即晶體、感光器和間腦區域的神經細胞形成階段,就出現第三隻眼睛,

但是它剛一出現,馬上就開始退化,最後成為小腦前如豌豆大的松果體,科學家還證實松果體具有眼睛的一切結構,並且具有分辨光與顏色的蛋白質。

在動物身上,也發現松果體的特殊作用,科學家在清理實驗室魚缸時,發現被稱墨西哥盲魚的墨西哥麗脂鯉yanaxmexicanus)居然能對光產生反應,原來盲魚是利用它們的松果體對光有反應。

隱藏的“眼睛”能見圖像

據俄《真理報》報導,有關新發現和神經機械控制的《人工智能》一書作者普瑞迪薩夫(Vitaly Pravdivtsev)說,“俄國的許多知名超感人士都反覆展示了一個實驗~

就是當研究人員將一裝有底片的不透光信封放在其前額,再沖洗出來的底片會出現所要的圖像。這說明,某些人可以從前額處發放腦子中產生的圖像,這可能就是古老的東方傳統中認為的‘第三隻眼’。”

普瑞迪薩夫相信,第三隻眼是真正存在的器官。在極少數情況下,現代人也會保留這一功能。例如有一位美國教師的額頭上,出生就有第三隻眼,平時她用頭髮將其覆蓋住。她說,第三隻眼非常有用。小時候其他孩子叫她作Cyclops,意為希臘神話中的獨眼巨人。

“第三隻眼”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

俄羅斯聖彼得堡的生物學家發現,松果體的組成細胞類似視網膜的色素細胞,能分泌血清素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在夜晚分泌,具有鎮靜作用;血清素通常在白天分泌,能激發肌體的活性。這些成果曾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國際老年學會上被公佈。

松果體在古代有“能量中樞”之說,即負責人體機能的正常運轉。現代的研究也顯示,褪黑激素還是細胞間物質交換的信號分子。

一方面,人的生活習慣或修煉也會對其產生影響作用,科學家發現,將一生獻給宗教或喜好沉思的人,身體會發生難以置信激素變化,使得頭蓋骨變薄。難道這個結果是便於松果體從宇宙中接受能量?

“第三隻眼”在於人類有什麼特殊作用嗎?英國視覺色素專家吉姆‧波馬克表示研究證實部分動物松果體能產生光感應;而神秘學家也認為可透過靜心冥想、靜坐等方式激發松果體退化性後,可捕捉連肉眼也看不見的光。

“第三隻眼”的作用有別於一般眼睛的功能,這隻眼睛具備“他心通” ( Telepathy )與遙視” ( clairvoyance )等超自然能力,即是一般所稱的“未卜先知”的特異功能。

很多人,特別是修煉人,通過日積月累的修煉,獲得這種奇異的能力。冥想、靜坐激發松果體,不用透過視神經傳導也可直接看到。開啟松果體功能後,人類才是真正的大開眼界。

科學已證明人類確實存在有第三隻眼,現代西方醫學解剖發現松果體的位置正好和古代東方道家所描述的泥丸宮和天目(天眼,第三隻眼,三界法眼,Third Eye)的位置相吻合,

人體的松果體在兒童時期比較發達,但到7歲以後開始退化。道家把松果體稱為泥丸宮、黃庭、昆侖,是人的元神(靈魂)所住之宮,是九宮之中央、腦中之腦、核心之核心,

泥丸宮在人的機體生命活動中起 至關重要作用,是人的生命中樞。人人都有松果體,人人都可以通過修煉來返本歸真開發自己的第三隻眼,但是不能去一味的追求開天目(天眼),道法自然,修煉到一定層次後才會開啟天眼。

道家故事《封神演義》中的二郎神楊戩與聞太師都修煉出了第三隻眼(一般人看不到,是在另外空間體現)。春秋時代的老子和他的學生亢桑子也具有第三隻眼的功能,據~

《呂氏春秋•重言篇》記載:“聖人聽于無聲,視於無形……老聃是也。”《列子•仲尼篇》云:“有亢桑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

《史記•扁鵲列傳》中記錄著神醫扁鵲具有“視人五臟顏色”的能力,他具有天眼,能透視人體,然後配合自己的醫學知識,幫人“看”病。

佛家稱第三隻眼為天目(天眼),將天目分為五大層次——肉眼通、天眼通、慧眼通、法眼通、佛眼通。雖然松果體生理機能直到近期才揭曉,各種古文明和宗教卻早已知道人腦中央的~

松果體是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的通道。松果體在開發超自然能力方面非常重要,被看作是高級能量的源泉,與人的靈性提升也有著緊密聯繫。事物的本質。

老子在《道德經》中描述了這個境界:“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三隻眼(或稱內在眼、天眼、三界法眼)是東西方某些神秘主義與神祕學的概念,探討眉間輪的特殊潛能。第三隻眼被認為是通往深層內在與高層意識的門路。新紀元思想認為~

第三隻眼象徵著開悟或心像的深層靈性啟發。也代表著意義深長的心理現象。第三隻眼常與下列事物相關連:異象、透視(能透視脈輪與靈氣)、預知以及出體經驗。能夠運用這些能力的人便是「透視者」。

《奧義書》指出,人類如同一座擁有十道門的城市。九個門(眼睛、鼻孔、耳朵、嘴、尿道及肛門)通往外在的感官世界。第三隻眼是第十道門,通往無限的內在意識。

西洋智慧學說

玫瑰十字會成員韓德爾的著作提出,人體的腦部有個小器官,一個是腦下垂體,另一個是松果腺。醫學上又稱松果腺為「萎縮的第三隻眼」;

韓德爾的理論認為不管是腦下垂體還是松果腺都沒有萎縮:它們至今都還沒有演化,但也沒有退化,只是處於潛伏狀態。他認為,當遠古的人們接觸了內在世界時,這兩個器官提供了途徑。

它們連接著交感神經,並藉由連結中樞神經系統進入內在世界(喚醒腦下垂體與松果體)。當腦下垂體與松果體啟動之後,人就能感知到高層世界的存在(如透視)。~~未完待續~~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0.11~~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三界法眼、天眼、神通》⋯上篇-1

[神通]以能力而論,一般所謂[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統稱為[六大神通]。

若是元靈要開始濟世渡世時,會隨著不同任務的需要而~開啟不同的神通境界。所以說神通不是求來的,而是元靈本身所具有的能力。

那麼神通能求嗎?可以求只是後果要自己承擔。 神通也可以藉由修持到相當程度,已經有能力也有願力去利益眾生時,而提前開通或得到這些能力。

有些人出生時因為疏忽而沒有關上天眼,以致出生時便形成陰陽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關閉。如果本身不是天靈而是靠練法而求得的,往往只是陰陽眼而不是天眼。

因不是天靈所以在突然見到一些恐怖的情景,或事物後因興奮、緊張、生氣、害怕或突然受到驚嚇,而容易導致神經質、歇斯底里或精神異常。

陰陽眼因為不是天眼,所以並不能隨心所欲的當想要看到時就能看到,不想看時就看不到那些景象,所以長久下來如果不是心性純真、正心正念的人,就容易產生許多不良的後果。

《天眼通》天眼可不是肉身的兩眼喔,天眼位在額頭眉心處是隱形的第三隻眼。天眼 能見肉眼所不能見的三界事物(我們稱它為三界法眼)。

它能像遠紅外線般掃瞄出神、聖、仙、佛、祖靈、外靈、 邪靈、執靈、動物靈⋯⋯等等,及每個人的本靈境界、世靈(朝代靈)的境界⋯⋯,及病痛點⋯等等。

《天耳通》能聽見三界中任何細小的聲音。聞蟻鬥如雷鳴。

《神足通》也是天靈的法力,不是天靈是修不到這種法力的,就算有也是靠鬼邪的腳力。

《他心通》沒有經過純正的修道、修靈、修法,而得到的他心通往往會誤解他人的心理意識,或感應的不夠準確。

《宿命通》更不是靠練法而能夠修得的。
天靈能查閱生死簿能回朔時空察知累世因果。

「妙智師妹辦事的過程中就曾經接到~玄靈高上帝所賜予的無形功果簿,在查 往生者在世時的功過記錄!ps.因為無形界遊魂、陰魂跟人一樣也會說謊話喔!」。

而鬼魔卻是沒有以上的這些能力。天界上不去,下了地界剛好自投羅網。

《漏盡通》明心見性、了生斷死,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以身帶天靈的肉身能修到《漏盡通》的人已是寥寥無幾,更是無法靠練法而得之!

佛教所謂的五眼

一、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氣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見之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內不見外,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因有色質障礙故也。是未離欲、未得定、未證真的凡夫肉身之眼。

二、天眼,天眼不是多長出一只眼睛來,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種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與我們普通人一樣,但他自然會看到多重的世界。修持作功夫的人,氣脈到了後腦~

視覺神經受到刺激,眼睛裡經常出現許多幻象,那可不是天眼通!不要弄錯。真正有了天眼通的時候,此人目光清澈如電,看得非常透徹;換句話說,物質東西不能障礙他,他的眼睛自然有透視的能力。

肉眼是觀看物質世界 通常的現象,天眼則能夠透視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當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極點時,可以穿過一切物理的障礙,就是所謂的神通。

神通必須要定力夠了,所謂精、氣、神充沛了,才能作到。天眼者,謂 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也。此眼 遠近 前後 內外 晝夜 上下皆悉能見,以無色質障礙故也。此有修得、報得之兩種。

報得,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能有今生的天眼果報;而修得,則是靠今生所修煉出來的,因為修戒、定、慧的成就,這一生而成就了天眼。

在人中依 禪定於肉眼上彼修得淨眼者,謂為修得之天眼,生於色界諸天自得此淨眼者,謂為 生得或 報得之天眼。「天眼」,不問遠近、內外、晝夜,皆能得見,是色界天人所有之眼,凡夫若修成禪定亦可得之。

三、慧眼,慧眼者,謂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觀一切法皆空,不見有眾生相,及滅一切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慧眼」,則是指能夠照見真空、無相之理的智慧心,須修行至阿羅漢、緣覺聖者的層次方稱具足。慧眼也離不開肉眼,也是通過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

所謂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顯現;因為修定而發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變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這個智眼。所以真正的慧眼,是智慧的力量夠了才能成就的。

四、法眼又是什麼眼呢?慧眼觀空。而能夠真正認識自性空、空性的體,就是法眼。法眼觀一切眾生平等,非空非有。光落在空,還是小乘果的一邊,要能夠真正觀空裡的妙有才行。

在凡夫的境界來說,是性空緣起;在悟道智慧境界裡來說,是真空起妙有,這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觀。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

謂 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法眼」,則是指菩薩悲願度眾生而廣行菩薩道,所開展出來通達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門的智慧。 

五、佛眼,佛眼者,謂具前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顯明。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

佛眼不只是平等,而是觀一切眾生只有慈悲,只有慈愛。慈悲是兩個觀念組合起來的佛學名辭,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愛,至善的愛;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愛,

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無條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佛眼看來,一切眾生皆值得憐憫,所以要布施眾生,救眾生,這也就是佛眼的慈悲平等。

《摩訶般若般羅蜜多經‧卷二》佛云:「般若波羅蜜能生五眼,菩薩學五眼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成就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無所不識的佛智,此即所謂的「佛眼」。 

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
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融法界內,無處不包容。

~~未完待續~~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0.10~~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我們居住在這娑婆世界中,煩惱苦厄叢生,尤其人生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求不得、煩惱熾盛等無人能幸免。
 
要知道,物質世界越文明,心靈世界就會愈空虛,再加上外在環境的壓力,可說是內憂外患,如果找不到「心靈的出路」,便會如火車偏離了軌道,弊端叢生。

「隨所住處恆安樂」若是在世間不能得到解脫,死後又怎能開悟呢?在世間都不能「善盡自己的本份、自己的任務」,

若是換了另一個環境(天堂),又如何能突破心靈障礙,破除自己的執著心呢?因此人不能妄想或期望「生活之外得到解脫」或「妄求死後往生到理想國度」。
 
要知道,人身即是「法界宮」,而心即是我們的「清靜宮」,欲修無上菩提,要透過「靜修、觀照、修證」去力行菩薩道,任何再大衝擊、逆境也能隨遇而安,以保有一顆自在隨喜的心境。
 
修行法門何其多,「但悟一心,即超三界」,一般修行者,都是外求,又修這個法門,也修那個法門,法門雖多,但全是心外法。「心外法即是生死法,並非解脫法」。
 
惠能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我們修行人要怎麼修才能明心見性呢?「切莫外求」,就是往我們內在的心靈深處探索,以期開啟累世的潛能。

但若是尚未開悟者,還是需要明師的指點,正所謂:「千里尋明師,萬里訪真道」,佛陀當初未證道前也是經歷過~六年的尋師訪道的過程;試問若是要靠自修自悟,這得浪費多少年的青春歲月啊!
 
修行若能掃除一切煩惱,去除一切人我是非,心境才不會受世俗所迷惑,修行要是能夠做到「內不亂、外離相」,讓心靈平靜,才能不被一切塵境所轉。
 
我們不要拿世俗人的眼光與標準來檢視自己,這樣易墜入世俗之障礙,否則將來之成就與凡人無異。要進步就要拿菩薩清淨與規律來自我督促,拿菩薩的標準來自我勉勵,將來才能成爲菩薩。

一般修行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話、恭維的話,一味刻意奉承的話,而真實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正所謂忠言逆耳,要知道能根治心靈病源的藥卻是「良藥苦口」。
 
修行切勿讓順逆環境而影響到我們寧靜之心靈。「君子素居」這個『素』,就是無聞,也就是樸素之意。意指:君子安居樂業,安貧樂道就是素居。喜怒哀樂發於和,心境自然不被環境所轉。
 
「自渡方能渡人,自覺才能覺他」,我們常會提醒修行者~幫助別人也就是在成長自己;當渡人成全時,其心靈最能謙卑、忍讓、犧牲、心自然沒有嗔恨、計較,反而能過得更安祥自在。

由心靈皈依入手

要知道,依佛家觀點來看「人生過程,每一個人是披著業力的外表,上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與不同的一齣戲」。得意的時候只不過在人生舞台上,短暫的得意自己,一旦脫下戲服,

你還是赤裸裸的自己。所以佛家云:「畢竟還是你自己」,但千萬別讓舞台得意之事給沖昏了頭,會讓你不斷地在演戲(習慣貪圖人生,留戀凡塵,不斷地於三界六道中輪迴不止)。

失意的時候也不必沮喪、悲傷或看不開,想想上了戲雖演得悽苦無比,下了戲卻能歡樂自在。切記『善用短暫人生,扮演好這一齣戲,切莫讓戲中假象矇蔽自我(蒙蔽良知)』。

佛經云:「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千經萬典要如何下手?由「心靈皈依入手」。因為心靈皈依可以啟迪智慧、解脫障礙、徹底獲得自由,以達生命究竟圓滿。

現今修行未開悟者,須藉善知識或師父啟蒙才能明理修行,已開悟者當知依法不依人,透過啟發智慧自性自渡,正所謂「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皈依自性清淨~人生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對待自己?「唯有皈依純真的自性(真我)」。純真自性是我們本自具足,而不是外來的。它是人人原本所具有的「清淨本源」,

亦是天地萬物一切法的根本(源頭)。依修行來講「不向外追求,不迷失自己,心中沒有矛盾,沒有攀緣,沒有困擾,而達到福慧具全的人生」。

皈依心靈覺醒~淨化自己的心靈,展現自性淨土,去除種種煩惱、憂傷和牽掛,才能自在解脫,並且可藉由心靈的覺醒以幫助靈性的淨化,及心性的轉化與提昇!

淨化情緒~可得到好的性情。
淨化慾望~可知足常樂。
淨化思想~可通權達變。
淨化心境~才能自在無礙。 

皈依道德實踐~道德不是用來討論的,而是貴在身體力行。不是刻板教條,它是智慧的展現,目的在圓滿精神生活。
 
南海古佛云:「我們修道、辦道,是為了尋回放失的良心,去除虛偽的外表,回歸天真無飾的自己。」
 
佛家常言:「塵盡光生」。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充滿高度的慧性,唯有在心境「清淨單純」之下才會放出光芒,這就是佛性。故 惠能大師的「自淨其意」是最直接了當的指導。

要知道:「唯淡方顯真,唯常方能久」。淡-純樸、簡單。 常-真實的、永恆的、不變的。修行要無阻礙,不要凡事複雜、鑽牛角尖、尖酸刻薄、看外相而產生比較心。

「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以複雜的心去面對,則煩惱、罣礙一大堆,心要無私才能明辨是非。自己不能吃虧何必占人便宜,自己不願受刺激那何必批評他人呢?你說不是嗎?

粉絲專頁發表時間~2015.07.24~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準提佛母與千手千眼觀世音兩者相同嗎?                  

在無量劫之前,觀世音已經是一位發心度盡眾生苦難的一位菩薩。在救度眾生之苦經過若干劫(即很長的時間)後,觀世音在他的普陀洛伽淨土上觀視六道輪迴中的眾生,

發現未度的生命仍然無窮無盡,他們恆久地受種種之痛苦的折磨,經歷無數次之生生死死周轉不停﹔故此,觀音又再發心:「我當度盡一切眾生,若我退心,當令我身裂為千片!」﹔

然後觀音大士又繼續度苦之事業﹔隔了一段不可思量地長的時間後,他又再觀視六道苦海,發現眾生數目仍未減少,痛苦也絲毫不見息減。如是者,觀音又再精進地繼續度苦之工作。

如是者三次觀視而發現自己的工作似乎不太見到成效時,觀世音大士發心度盡眾生痛苦的決心在那一剎那動搖退減了。因為他以前的大誓愿,他的頭即時碎為十塊,身體裂為千片。

彼時,觀世音的上師 阿彌陀佛即化現了在他的面前,以神通力把裂為千片之身變化成為具足千手千眼的化身,碎為十片的頭化為十面有的面露微笑,有的現忿目相的面容,

在十面的頂上再化出一面阿彌陀佛之面容作為引導加持的表義,這就是觀世音大士以十一面千手千眼之相救度眾生的緣起由來了!

準提佛母又稱為準提觀音,是六種觀音法門之一。「準提」為「清淨無垢」之意,意即:一切諸佛皆因清淨無垢(身心)而生。另外,準提佛母在漢文譯名上,又有準胝觀音、準提菩薩、

七俱胝佛母等名號,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大修行者南懷瑾先生則說:「準提佛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異名,祂的全稱是七俱胝大佛母準提菩薩」。

在中國佛教徒的心目中,準提佛母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敬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更是三世諸佛之母,祂的福德智慧無量,功德廣大,感應至深,滿足眾生世間、出世間的諸多願望,

無微不至地守護著眾生。在《準提陀羅尼經》中記載,佛陀因為悲愍未來薄福惡業的眾生,所以入於準提三摩地,宣說過去七俱胝佛母所說的〈準提神咒〉。

『準提佛母』:准提經曰:『准字門者,於一切法是無等覺義;提字門者,於一切法是無取捨義。』藏名拉嫫準提譯為清淨,或明覺,含有七億佛母,三世諸佛之母的意思,又稱七俱胝佛母。

又『七俱胝』是無量無邊的意思,『準提』表示清淨,七俱胝準提佛母是說無量無邊那麼長遠的時間以來,有很多修行者因為修習清淨的準提妙法而終得成佛,故稱為『準提佛母』。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準提法

無量古法,密部別傳,簡中之簡,密中之密
「準提法」乃一門古法,亙古相傳至今。其在原始之東密與藏密裡,尚難尋得,祂是屬於密法裡的「別部」(別傳)。

我們看準提佛母畫像上所寫的「七俱胝」,所謂「俱胝」,是印度當年數字的名稱,代表無量、無數、無邊,故我們可以說「代表無量、無數、無邊的佛的母法,叫做準提法」。

換而言之,世上無量無數(七俱胝)的佛,都是修了「準提法」,受了準提佛母的加持力,方始成佛的。依密法來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修道時,也就是受到準提佛母的灌頂加持而成道的。

旺秋札巴秘傳

《密集金剛》續中說,釋迦牟尼佛19歲出家,12年苦行未能成道,後於菩提樹下,靜心修持準提法——觀想頭頂上梵文“藍”字,而剎那悟道成佛;而且,更有無量無邊的古佛,亦是修持《準提佛母成就法》而成佛的。

釋迦牟尼成佛後,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首次宏揚準提法門——《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及其他相關經典。

準提法門,因其異常殊勝,是以代代秘密相傳;直到公元150年出生的龍樹菩薩的大力宏揚,準提法門才公開面世,大宏於天下。

龍樹菩薩曾在印度南天竺的黑峰山鐵塔中,接受大日如來和金剛總持的無上大灌頂、口傳、教授,並在該鐵塔取出無數密續(經典)。

龍樹菩薩從梵文本的10萬偈俱胝準提佛母持明藏的修持法中,精選出適宜人間修持的口訣部分,供世人修持;同時,親自撰寫偈語,盛讚準提佛母不可思議的功德。

如:

準提贊

準提功德聚,寂靜心常誦,

一切諸大難,無能侵是人;

天上及人間,受福如佛等,

遇此如意珠,定獲無等等。

東密與藏密的其他修法,麻煩又複雜,而且多須專修,大多數一堂法修下來,起碼要兩、三個鐘頭,在這工商業時代,修如此的長法,時間上不太允許,只有「準提法」較為簡略,而又概括了一切。

同時,有的密法非吃素不可,有的還非出家修不成功,有的密法出家不一定修得成,在家人才修得成,諸如此類等等之修法先決要求很多。只有「準提法」均不避諱,一切不拘,不分葷素、垢淨,無論男女、在家、出家,均可修持,真方便也。

 
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準提佛母的修法,是密法裡頭的密法,密宗裡頭的密宗。所謂「密」,並非「秘密」不可告人。「顯宗」之所以為顯,是因為祂把道理都講清楚了,

而「密宗」是把道理講出來仍然未能表達完全的,故稱之為「密」,這個「密」字,應該是「奧秘難解」之義,故修密法沒有秘密。

而「準提法」是密法中的別法,特別殊勝的法門,它包括了止觀、參禪與淨土,並且又能依仗上師與諸佛菩薩的加被,功效尤顯。
 
深不可解,唯有信入

「準提法」乃「觀音法門」的總法。其是簡中之簡,卻又越簡越密,即使到了十地菩薩境界,還沒能完全了解其中的奧秘,何況一般凡夫呢!

故修習此法,首要在「信」,也就是全心全意,毫不懷疑。「妙覺果海,信為能入」,信什麼?信佛、信佛法、信上師、信自己。

「信為道源功德母」,唯「信」能入,方能起修。因此要將自己的身心澈澈底底地投進去,投到本身原來圓滿具足的自性海中,毫不保留,決不懷疑,如有絲毫懷疑,成效就要大打折扣了。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般若就是智慧(亦稱為妙智慧),一個人把種種的「罣礙、塵勞、煩惱」洗淨之後,心智就能獲得自由,能作清醒的回應,那時般若發光,智慧出現,所以說,[般若是智慧的源頭]。

而一個人的心性,若不被物欲所矇蔽,不被成見所障礙,不被情緒所干擾時,那般若自然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這就是智慧。[禪家]認為,妙智慧的產生是[空中妙有]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境界。

只有入於[色相]不被色相所迷才有智慧。
讀一切書,不被知識所縛才會有智慧。
謀利資財,不被利慾所役才能有智慧。
這叫[於相而離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來去自如,心體無滯

[真空妙有之法門]是要能排除心中的無明與障礙,
流露出真正如來的法性,過實現超越世間法的生活。

[不二法]絕對是~回歸於「先天ㄧ炁」也更是得道之門。否則「修仙」「修佛」「修聖」是難以達成。然在於[心、念、意、識]中的[垢識]是難以沉澱,

難以靜慮,而難以淨濾~才是無法成就的主因。
但在先天中,都是清純的本靈,絕無一絲絲的[垢穢],

如此可以細觀天下眾生,若在[八識田識中]無法真正的清淨,那又如何能回復先天的本性,第七識末那識就是達到空性,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真空妙有的法性,第九識如來含藏識就是如來性(元神、元靈合一),若未經次第修行過程,皆無法證悟如來本性⋯⋯⋯⋯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心經淺述

「心經」所說的菩薩境界,並不是用在觀察別人身上,一般來說我們最喜歡去觀察、注意別人,眼觀別人的缺點、缺失,所以才會有種種的是非與不如意,計較心、得失心的產生。

「觀世音」是要觀察世間眾生心聲,用同理心去生活、去體悟。而「觀自在」卻是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如果都正確就能聽進別人的聲音了;

而且也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不為一己之私而去傷害別人,這便與觀世音的「音」字相契合了,多聽聽別人的聲音,多聽聽批評指教的聲音,多聽聽反對的聲音,得理要饒人啊!

如能徹底改造自我,即能由不自在眾生轉換成觀自在菩薩了!「觀自在」:就是在講妄心與真心和合並行,「妄心」心猿意馬,很難找回真的心!

「真心」能時時省察自身,當智慧流露時就是佛心,以我們這個能觀的心「凡心」,去觀照另一個本來就自在的《佛心》。找到了本來就自在的心,而能夠這樣現前觀行的菩薩,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華嚴經述說:法界緣起,阿含經述說:惑業緣起;方等時述說:賴耶緣起,般若時述說:無性緣起,法華述說:真如緣起。

法華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華期就是所謂一乘佛乘。

凡心轉佛心即是~分別心轉平等心;
迷惑心轉覺悟心,嗔恨心轉慈悲心;
攀緣心轉隨緣心,雜亂心轉清靜心;
傲慢心轉恭敬心,自私心轉奉獻心;
着相心轉離相心,煩惱心轉菩提心!

角色互換~多想想別人的感受,要別人如何對待你,你也要如何對待別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評論別人;最困難的事,是瞭解自己。

當利害相關的事臨頭時,我們常只顧自己的利益、或評論別人,卻看不見自己自私的本性。

尊師重道:「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師長的過失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你看得清清楚楚,這樣與法不相應,我們學修佛法、道法,不相應的原因就在此。

我們不要帶給自己煩惱,也不要帶給別人困擾,對自己好就要用心,對別人好就要關心,看別人煩惱起,看自己智慧生,體諒別人就會做人,清楚自己就會做事。

人經不起考驗,故不要輕易考驗於人,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確定則當下就定,心亂則愚起,心靜則智生。

~共勉之~

粉絲專頁發表時間~2015.06.10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