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修行觀念正確嗎?
眾生為何是眾生?因為很容易起心動念,這是潛伏在我們內心的貪、嗔、痴、慢、疑、惡見⋯等等,因其尚未根本斷除,才讓「烏雲時而遮日」,遮住我們的天理良心「純真天性」。
修行需要把凡夫心量轉換為菩提道心,把複雜心念轉換為單純心「純真之心」;透過修行的人性煉就,不斷地自我反省、懺悔,以導正偏失的觀念與行為。
禪宗云:「青山原不動,白雲自去來」,修行若能守住本心,讓本性如如不動,世間一切恩怨、是非、妄念、不如意⋯等等,就讓它「來就來、去就去」不要存於心中而罣礙著。
認清生命過程一切帶有天意與宿業,也更要認清我們修道立德,不是為著別人而活,而是為著自己的成就而努力。因此真修行「怎會被外境拖著走」、「怎會被激動情緒趕走真良知」?
情緒不能控制的人,要得到平靜,就必須去除私心與偏見,凡事往好的方向去想,不要一起無明就鑽牛角尖,把「道」往外推,外表裝做若無其事,其實這樣與凡夫也沒有什麼分別。
聖賢云:
若是能為別人想~就無是非。
若是能常思己過~就無怨悔。
若是能用平常心~就無執著。
聖佛云:「處處處低,人跟你;處處處高,人離你」。要知道,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濶、坦蕩外,還有一種「自我淨化的功能」。
修行常言道:「清淨自心,智慧如海」。唯有透過智慧而達到以下的自我身心靈的淨化:1.洗滌我們的煩惱與無明。2.撫平我們受傷的心靈。3.洗盡內心三毒及一切諸惡念、與惡行。
用人心、私慾去處事,所觀察到的僅是萬物的表相而已。要知道,一般眾生的心態就是:「分別、對待、挑剔」,講話尖酸刻薄,專挑別人的「小毛病、小缺點、小過失」,若是有這種的心態一定要調整及改善過來。
修行即是在修持我們的心量,你心愈虛、愈低下、愈謙讓,就如同大海納百川,如虛空包含萬事萬物,若心胸不寬敞、寬容,一粒細沙也容不下,如何談論《修真》之道?
修道、修行不是僅在外相上追逐,而是要往內在心性上下功夫,不論天時多緊急,災難有多少,你辦的道場有多大多寬?但還是離不開修改毛病、去掉習氣、改變脾氣⋯等等心性、品性的修正與調整。
我們常說:心頭、心頭-這個心還沒有起念頭的那一刻便是「無念之本性」;修行就是要修這個「止念」的功夫,須知每一個細微的起心動念均是我們的輪迴種子啊!怎可不慎之呢?
末後收圓,天演淘汰,在此暴風雨的寧靜,誰能經得起「考驗」,誰又能扭轉頽勢,把漸行漸遠的道心找回來?修行者唯有韜光養晦,心靜無波,任外在的風怎麼吹,也不要讓心中無明之風再度吹起。
時下修行可分為三種人:
1.把握時機快馬加鞭之人:認清時局,用心修行,披星戴月,頂著風雨在跑的人。別人一生幾十年修行,未必能達到究竟,我們幾年之中,甚至到最後都還能堅持到底!
「該了的塵緣就該去了」、「該行持的任務趕快去執行」、「該還的無形債趕緊還」、「該斷的趕快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以不達彼岸誓不甘休的決心去完成今生靈性昇華之任務。
2.易受環境左右之人:道心、智慧、耐力不夠堅定。要知道,修行處在「平順、安逸、無事」之時,很難看出一個人的真功夫,而是面臨「橫逆、困窮、潦倒」壓力來臨時,你還能固守本位,展現你的歡喜心,才是真修行者。
3.我行我素之人:要不要修行,該不該修行,全憑個人之喜愛。只要不順、無明來臨時,「管你什麼叫修行」,「管你什麼道心與包容」,當人心起、道心隱,怎會有道可修?真的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之人啊!
修道常言:「心志堅定,腳步踏穩,才能乘勢而行」。修行雖然著重在心性圓滿、智慧圓融,但修道成與不成,主要因素則在於「你的願力,是否有做到?」。
縱然你記得三寶、記得阿彌陀佛的名號,「你回去願沒了」,還是要再下來的(六道輪迴)。
一個出家眾,這一輩子雖出家,但沒證道,下輩子還會再來當一個出家人,生生世世一直到你證道才能了脫生死。
在家修行,雖皈依佛門或求道,但世情看不開、放不下,立願而未能了願,加上習性、稟性未改,怎能修得有所成就?因此生生世世反反覆覆地輪迴投胎轉世,有道緣而無道果!
於是犯了累世投胎轉世之習性:「每次來時都說記得自己所發的誓願,要好好的努力,結果來到人世間面對花花世界,又什麼都忘記了」。
修子們:目前已到了日落黃昏時,更要快馬加鞭行,修行不光只是聽,更要身體力行,重要的是:「聽時就要印在心裡,記在腦海裡,在日常生活中去把它實踐出來」。
濟公師父云:「道沒有往身上紮根」。修行者不是沒有道,而是道根紮得太淺了。而時下的修行者,大多求內在心靈平順,外表好看者居多,而能真修實煉、實實在在修的人真是寥寥無幾。
修行者須改正的錯誤修行觀念:
1.世人常常都認為,只要在道場「遊走」「出入」,吃素齋、念佛號、聽經聞法,就認為「已在修行」,但這僅是剛進入修行的門檻而已,
甚至還停留在「表相修行」中,對修行還真的是ㄧ知半解。而當你被凡塵俗事所綁而失去了道心,「不知責任、使命為何物?」,
「不知己立立人為何事?」一切舉止行為以及心境複雜,實與凡夫無異。此時雖還披著修行的外衣,實際上離道已是漸行漸遠。
2.一生修行前半段,雖很用心、善盡職責,但到了後半段「遇難退縮、遇考退志」,在最後五分鐘沒有辦法堅持下去,而起了退道心,凡事找理由、找藉口、我行我素,那麼就枉費之前的努力與辛勞的付出,豈不是功虧一簣了。
3.一個修大乘佛法者,不懂死守善道、藉假修真、渡人渡己,以顯光明智慧。反而不務正業,陷入旁門左道(阿修羅道)、習慣性批評他人,
拿著顯微鏡在放大他人的缺點,把自己當成正義使者,還自認為沒有錯,此時已「天簿除名,輸在最後」,而且輸得很徹底。
用心耕耘自我心田
修行過程很難都一帆風順,在不同成長階段,必定會飄來幾陣風雨。有人因承受不住風雨侵襲,生命逐漸凋零,有人藉風雨將自己鍛鍊得更加茁壯。
為何同樣身陷苦境與挫折,其結果是不一樣呢?一言蔽之~其實是「沒有用心耕耘自我心田」!
現代人修行並非「內在深度」的用心思惟,而是表面習慣的一種反射作用。講得更清楚點~即是習慣性什麼時候「禮神、拜佛、參班」,在宮、廟、堂還能收斂你的心性,
但一踏出宮、廟、堂,轉個頭,又恢復你的凡夫本性。雖然一生也跟著修行團體非常熱絡地參與修行行列,但最後還是抵不過凡塵俗世的牽纒,留下的只是「修道落空,修行成果一片空白」。
要知道每個人內心深處均有「心靈寶藏」—自性佛。為何變成自閉佛~困死在自己城中?是情慾阻礙良心?還是凡業親情綁住?亦或私心偏見困住?被心中嗔恨、不平、計較障住?
一個真行者若是能常常做自我心地的淨化,則二六時中均可幫助心靈清澈無染,甚至覺性、覺知通明、開發悟性矣!
淨化情緒~可得到好的性情。
淨化慾望~可知足常樂。
淨化思想~可通權達變。
淨化心境~才能自在無礙。
老子所謂:「和其光同其塵」。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外在世界多麼大、多麼好,而是要觀照我們內心世界是否清淨圓融。或許我們無法影響外在的環境,
但我們可以轉化我們的心境。人類無法左右外面天氣,但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悟入內心最深處的自己,才能喚醒我們良知,顯露我們的清淨道心!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7.2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