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禪定的修煉~2

至於何謂禪?禪的梵語為「禪那」,意思是寂靜審慮,是一種藉由心靈的寂靜、思惟,而讓心靈維持在定慧等持的狀態。由於透過「禪」能開啟般若智慧,所以無論大乘、小乘、各個宗派,皆以禪定作為修行悟道的重要法門。

《六祖壇經》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既然是明心、究心、安心,自然非關外相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只要能擁有平和安然的心境,就是禪。

人之所以有煩惱,皆因不知是非、對錯、善惡,而有妄想、分別、執著。殊不知,萬法唯心所造,唯識所變。眾生圓覺自性,為無明所覆,於五濁惡世,五欲與六塵交織,造業輪迴,永無止期。

煩惱的解脫更是須要定力的支持。解脫煩惱固然要靠智慧,而在斷煩惱的過程中,定力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以智慧照見實相之後,雖然知道煩惱是違逆法性實相的,但是貪欲、瞋恨心仍然存在,這時,禪定的修煉就有助於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並且立即回到平靜、安祥的定心。

而禪坐就解脫道而言,禪定的次第,是連生起一念都已經算是阻礙進入初禪的絆腳石。那偶發的一念是微細無明的開始,將繼而形成我執、傲慢、自大之心態。真正修煉禪定的人,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一切時時地沈默內觀。

不是絕不能前瞻後顧,而是要以鋼鐵般之心志前瞻後顧。欲界眾生的業習與禪定修煉則是反向而行的,一個卓越的修行人必然曾經在禪定上遭遇過千百次的挫折。

修煉禪定方面有兩種困難:一、佛教流傳至今,流派太多,一般人不見得真懂經義,頭腦裡面有太多的「真理」「思想」「觀念」,無法統合而建立中心,也就無法修煉禪定。二、人是欲界的眾生,散亂心是他的特色之一;而從散亂心到定心,嚴格來講,是違反人的習性,如逆水行舟,若菩提心、出離心不強,很不容易貫徹。

而修煉「身念住」的具體方法是——動時了了分明知道身體之每一個巨細的動作;靜時了了分明知道丹田之起伏(知道入息出息亦可)。一般說來,在短期間想要把握到「身念住」的訣竅並不容易;可是一旦你摸到它的竅門之後,你會驚歎:這真是一種不需另外花費一分一秒的深定法門!

我們靜坐時,突然想到別的地方去,並不會障礙修定;什麼最障礙禪定?是「悔箭入心」,也就是對於已逝去的種種產生追悔心。追悔不只是起一個念頭,而是心態上有焦慮,悔箭入心才會障礙禪定。

由於智慧不足,所以人會不自覺地逃避靜坐、禪定、甚至漠視靜坐、禪定;其實禪定是曉悟世界實相——苦、集、滅、道,不可或缺的要件。從禪定所引發的堅韌意志力和安祥寧靜的心境,

不但可以促使吾人去洞察世間「苦」的真相,並且對於無可避免的生理性的苦和社會帶給我們的苦,都可以有效地克服及減輕;此外禪定在加深吾人自我反省力及事物的分析判斷上,都會有極大的助益。

禪定使人的心平靜如水。一般來講,企畫的人思路要很綿密,思考要很冷靜;一個脾氣暴躁、魯魯莽莽的人,沒辦法作深細的觀察跟思考。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欠缺禪定,是沒辦法作深觀的,沒辦法觀察潛意識裡面那些蠢蠢欲動的東西,到底從何而來?

古人云︰「水清魚自現,心靜思自明」,多少可為此做註腳。我們可以說︰沒有禪定就沒有佛教緣起的智慧,雖然緣起的智慧並不等於禪定,禪定的結果也不保證一定會獲得緣起的智慧,但是緣起智慧的體現必須透過禪定。 

印順法師曾說:「學佛的第一要務是往初果邁進,以破自性見為先。」可是必須再補充一句話,就是:「有心要證入初果的人,他的首務之急是先鍛鍊禪定個性。」因為禪定是體驗涅槃不可或缺的要門。

古代由於文明度不高,資訊也不發達,學修者縱然有心學法修行,也要翻山越嶺,行腳三、五個月,方才能有個歇腳處,覓個善知識好親近。倘若不幸那個善知識偏偏「瞎了眼」,或只是一個「獨眼龍」,

絕大部份的人是很少再有機會另訪明師的。在這種情形之下,道業的精進,除了不斷入禪定以外,倒也無事可做,這是定強慧弱的情形。而今呢?一般人即使不是受過高等知識的教育,起碼也受到時代文化的薰習洗禮;

佛經佛典更不像過去是刻在石壁上,或保留在極少數被皇室宮廷所護持的佛寺中。今天只要幾百元就可以買到一本經,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拜訪善知識。比較起古人,今天學佛人普遍的情形是:慧解強,定力弱。

人只有對自己沒有武裝,沒有防衛,才有辦法看清並淨化自己的意識。而無明則是更深極甚深,我們真正的動機和企圖,尚且不易察覺,何況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時空實在感?

人類的執著、恐懼、不安……,到底從哪裏來呢?除非自己的心經常處在禪定的狀態——「如密室裏的燭光,明亮、清晰、穩定、不搖、不動」,不然就無法觀察到。日常生活,為了想清楚一件小事,尚得讓自己先靜下來,何況是觀照宇宙人生的道理呢!

佛教的涅槃智慧,是經由反覆地修正身心行為、淬鍊身心行為才完成的。如果缺少禪定,根本無力去執行透過內省、觀察而確認某些劣根惡習必須立即加以揚棄的這件工作。

五蘊苦、空、無常、無我是誰說的?其實那是恆常住於禪定的人自然而發的感觸。人如果沒有禪定,對人間不會有這麼深刻的透視,頂多也只是吟風弄月式的清談,或鸚鵡學語而已。

日本臨濟宗創建者榮西禪師在《興禪護國論》裡寫道:「與而論之,一大藏教皆是禪所依之經典;奪而論之,無有一言為禪所依之經典。」禪門對文字的看法,即是可取則取,可捨則捨。在尚未明心見性之際,作為魚筌兔蹄、指月之指,經典語文實具「以教照心」的重要性。

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裏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我們只要「瞋」念起時,要用「定」來對治,遇到迕逆的境界,先忍於口,再忍於面,進而忍於心,最後,不忍而忍,就是「無生法忍」。在定、觀兩者,我們較重視定功,它能強化離苦的力量及增加反省的深度;若定力不強,很難知道念頭未起前的衝動。

真正的智慧,必須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無論是密教、天台、華嚴、俱舍、中觀、唯識,哪一個不是站在禪定的基礎上來談的?禪宗也要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就是不起一念,也就是念頭未起之境!

只有讓自己先住於念頭未起之境,然後才有辦法「觀」或「參」念頭未起之境的衝動從哪裡來?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進入「參究」的階段,如果不然,那只是打妄想,思惟卜度、穿鑿附會而已。

如果一個人很單純、只有一個心,那麼當他聽到緣起空義、心生歡喜與皈信的時候,則當下立證法眼淨!這樣說,目的在說明:禪定 (靜慮) 雖不是佛法的特勝,但借助禪定以了解自己種種的人性,並統合表層和潛伏意識,使之形成潔淨穩重的人格,乃至解脫道所必需!

                                                  ~~未完待續~~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2.20~~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