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禪定的修煉~1

為什麼要修煉禪定?眾生因為心思混亂,遇到事情往往無法冷靜、理性,常常作出情緒性的反應,如謾罵、賭氣或病急亂投醫,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禪定的修煉可以幫助一個人內心有寬廣的空間,可以作為緩衝,顯現沈著、穩定的氣質,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

另外,很多人在忙碌的時候覺得還不錯、很充實,等到閒下來的時候,反而覺得沈悶、無聊,總想找點事情來做。透過禪定的修煉,享受心靈的寧靜,當下就是一種喜悅,不假外求。因此,禪定其實是很好的「情緒管理」。

行住坐臥皆有禪,靜坐只是修禪的一種方式,大家可能會想,為什麼一定要靜坐?站可以嗎?當然可以!因為行住坐臥都有道,都可以入定,問題是你坐都坐不好,走路那還會禪定?那是騙人的!

你睡覺也能入禪定!但是我看你一睡下去,不是睡死了,就是做惡夢,所以《禪定》~所指的就是次第修煉也都是在修禪,必須靜坐到某個境界之後的進階功夫。
 
至於什麼是禪定?就是讓自己的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不動搖。內心專注、不隨外境而動,這是很重要的。禪定或內心的專注力都是需要通過修煉而煉就出來,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

禪定是通過修煉後而修煉出來的,而修煉也是需要方法和竅訣,通過這些方法及竅訣去修煉,最後心靈才能夠集中專注,也才會有定靜之功夫。除了一些上等根基的人,大多數人都不可能立刻就能凝聚專注力。

而對一些上根器者,也許是因為他的一些因緣到了,所以心瞬間就能定靜下來,而瞬間就能開悟、漸悟、頓悟,但畢竟這是極少數的修行者所遇到的境況。禪定的鍛鍊,總綱領的一句話就是,一切行事作務(包括靜坐)必須念念分明。

靜坐只是鍛鍊禪定的方式之一,並非唯一的;日常生活隨時保持念念分明、攝心不放逸,才是最重要的修定口訣。把心觀在當下眼前,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久了,就成為禪定。

一個人真正的定力,其基礎必須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歷緣對境當中」。如果頭腦很清醒、個性很沈著、思想很冷靜,永遠保持在一心一境的個性上,這樣的人,他的定性才能夠有所成就。

當一個人徹底沒有座標——是非真假已忘卻時,仍然要永無止境地鍛鍊意志力。人生在世苦難免,只要一懈怠,痛苦就源源而來。定力深,對苦磨的抗拒力會較強——越苦越堅定則是靠禪定(定力強則扭轉力亦強)。

人生在世註定有苦有樂,一般人側重改變痛苦的環境,有智者則傾力修煉禪定,學習知識、增長智慧,以增強對人間苦難的抗拒力和忍受力。

古人云:「致病方知健是仙」,而在精神方面卻剛好相反——意志堅定,心念寂靜才能感受到心無雜念方為人世間的小神仙,進而乃至能體察宇宙人生的真相,超然物外自在解脫。

佛法、道法之修行,其重心地位則是居於意志力、願力的鍛鍊。凡是缺乏願力、毅力、信心,又無法傾生命去執行佛法、道法而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學者,就算他貫通三藏,博古通今,也是與修行沒有直接的關係!

若是能經常讓自己心無雜念,久而久之意志就會更加堅強。「欲修禪定,先求無愧於心。於心有愧者,即使功夫成片,也不外是邪定」!

修煉禪定,首先要清楚「我修禪定的動機是什麼?」如果自省純粹是為了增長人生智慧或趣向悟道解脫則可;如果內心深處摻雜著其他動機,例如擁有超能力、與「佛菩薩」溝通、感覺靈敏可以炫耀他人、身體會充滿磁場、引發氣功……等等,如果摻雜這些的話,則易走入「美麗險厄的歧途」,不值得鼓勵。

一個人倘若缺乏穩重、堅定、自制、自律、清明之個性,尚且不足成為一個見利不動、臨危不亂的君子,何況佛祖剛骨、法門龍象呢?除非是「魏晉清談」式的佛教,若是真正的佛教,沒有不重視禪定的。雖然有人會「故意」躲開禪定來談般若,但是千經萬典在在都指出:要曉悟世界之無相實相,禪定是扼要的途徑!

「禪定」在整個解脫道 次第上的重要性,我想對經論稍有研究的人,都會明白的。欠缺禪定的人,無論學理研究得如何透徹、觀念多麼地正確,永遠也祇是「知解宗徒」而已。

佛法、道法的修行,如果要求自己務必親證的話,則需要透過禪定才有辦法印證。唯禪定的鍛鍊很困難,如果沒有強烈的出離心,人就不會棄而不捨地嘗試扭轉昏沈和散亂的習性。為何現今時下 少有證果者,因為甚少有人長期深入禪定;

而少有人深入禪定,是因為時下之人普遍地缺乏出離心;而出離心的缺乏,則是受物質享受豐富及唯物思想的影響。一般說來,各種學術、技藝的深入,都有一個階段是屬於特別不容易超越突破的瓶頸。

修行亦是如此,在禪定心性上的鍛鍊,意欲扭轉由來已久前瞻後顧的業習,企望得以自在地活在眼前,於「心空如洗」之定境,欲入則能入、欲出則能出……,此種「修煉」,由於最與人類的舊習慣相左,所以學習起來也最困難。「不幸」的是,它卻偏偏是體驗涅槃的不二法門。

任何法門修煉到一個瓶頸、一個上乘法的時候都要牽涉到心境的問題。練習書法、練習鋼琴、學中國功夫,最後都必須借重「定心」,以便使他的技藝能更上一層樓。

在靜坐時,無論你是觀察念頭之起處,或者採取念念分明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有獻身的勇氣和決心。就如佛陀坐於菩提樹下一般,即使利刃割解肢體,亦絕不動一念。

靜坐而能有這般 莊嚴 肅穆 具足威儀的堅固誓願,就算是半個小時、十分鐘、三分鐘,必然亦可經驗到前所未有的定心;縱或未能脫胎換骨,頓見本來面目,但是在強烈定心的體驗之下,各自的意志力當可趨漸堅韌清和。

人不覺察世間真相,過顛倒夢想的生活已久,加上人的心思散亂念想喧動,不僅內省觀照力微弱,不足以覺察瞬間生起的妄念群,更遑論對當中個別的妄念加以克制,同時又因為時下之人的生活型態忙碌緊張,

且過度依賴物質所供給的愉悅快意,正如古人所云:「嗜慾深者天機淺」,耽於五慾之樂,使人神明混濁意志薄弱,也就無法鼓起勇氣再接再厲地~向偏見、我執、情執、無知、無明、業習挑戰。

剛開始先從 學習當個不執著的人,從不貪吃、不貪睡開始。一個人如果很在意感官的享樂,就不會想要去修煉禪定,沒有禪定就沒辦法修煉出無執著的禪心。聰明伶俐的人,除非好好修煉靜坐、禪坐、禪定,不然很難進入禪修之門。

再來降低對物質的依賴,然後學習靜坐,讓心念閒靜、穩定下來,並且時常熟讀已證道仙佛之經典、善知識、文章;等待定力漸漸增強了,緣起空義也已熟悉後,接著才進行較高層的禪修,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恆修止觀。

若想要反省觀照到苦痛的根源——「無明 渴愛」,倘若缺乏靈覺清明的心境——「禪定」,是無法辦得到的!其主要的原因是:「無明之自性見、盲目之渴愛甚深甚微細」。常人那種閃爍不定、散亂不安的心緒,

尚且不足以察覺日常心態及淺顯的意識盲點,更何況是甚深極甚深的無明渴愛呢?為了要觀照「緣起」,修行者必須要修煉禪定。現今之學者學修現代禪而無法持續深入,絕大多數是因為不重視靜坐所致,

如果能夠好好地靜坐、禪坐、早晚修煉,將一向不聽話的心猿意馬定於一境(或數息、或一句咒語、或一念不起只是靜坐……),那麼他將不斷地開啟心靈的潛力,發覺無數的佛法、道法、宇宙之奧祕!

~~未完待續~~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1.28~~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