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jpg

禪定的修煉~3

六祖壇經云:『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禪(梵語禪那dhyana),即禪定、靜慮之意。令心專注於一對象,而達到不散亂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靜之狀態。反之,心散亂不止之狀態,則稱為散,二者合稱定散。

人的心一直都是在紛亂和糢糊中擺盪,如何才能進入禪定?禪定的原理是什麼?雖然,禪定具有許多殊勝的功能,而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只是透過持續不斷的訓練,讓心思沈澱,回復其靈明、覺知而已。
    
初學禪定的人,常苦於妄念紛飛,通常會用壓制性的心態來阻擋妄念,這是不善巧的。佛法的宗旨在於「覺」,一定要明白什麼是妄念?為什麼會起妄念?才有可能離開妄念。

禪定的生活,在行立坐臥之間都要有最完美的表達。行,不疾不徐;立,不亢不卑;坐,不彎不曲;臥,不懶不怠,進而對世間要能看破、放下,灑脫、幽默,那自然能獲得禪定三昧了。

Ps.「三昧(samadhi)或稱三摩地,意為等持,只要心不散亂,專注於所緣境,皆可稱為三摩地,印度佛教認為,只要心不散亂,制心一處,都可以稱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別重視智慧與定力同等重要的色界四種禪定境界,又稱禪那。」

修禪的人除非增加自己的禪定力,使其制心一處,不然則不可能成就道業。禪定是執行的力量,經典說︰「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般若如眼,禪定如手足。」沒有手腳,沒辦法成辦世間事,沒有禪定力,則無法證得涅槃解脫。

對一個修行人而言,攝心這件事,就好比花草樹木之於陽光、空氣、水份,又好比嬰兒之於母親的奶水,那是道業成長所必需的!世上豈有修行人不攝心的呢!修行人的威儀、威德,並非電視劇裏包青天的「威——武——」。修行人的威儀、威德乃因心地潔淨,專一無雜的緣故。

在學禪的初階,反覆推敲、冷靜思惟是不可缺少的,但使人得以提昇精神境界現證解脫,最後所憑藉的卻是堅強的意志力。

「意」的鍛鍊通稱為「定學」——禪定經驗的學問。它的目的在使人心能夠寂靜、堅定,且迅捷有力、收發自如。通常未經訓練的心志有二失:一、是精神容易渙散,念想紛飛心靈難得平靜;

二、是耐力不夠,意志力不強,怕苦、怕難、怕麻煩。前者使人忙碌時容易疲勞浮躁,閒暇時卻又感到無聊、心神不寧;後者使人無法貫徹意志,固守理性的抉擇——對應做應為的不堅持到底,對應斷應捨的絕無絲毫猶豫戀棧(該斷不斷,必受其亂)。

定力就是心力,也可說是意志力。一個人如果定力不強的話,就沒辦法堅守理智的立場,往往是知道而做不到,其實這也正是學佛人的通病——明知道該怎麼做,偏偏做不來;明知道要守口如瓶,但總是說了之後才後悔;

明知道生氣不好,但時常是脾氣發了才責備自己太衝動。這些都顯示心的執行力不強。由於心力不強,才無法堅持理性的立場,使得所瞭解的許多道理,只成為屯積在大腦的知識,對人格的提昇和生命智慧的獲得,助益十分有限。

佛教畢竟是從「宗」(體驗、內證)出「教」(教理、學說)的,而體驗、內證非透過禪定根本不可能。欠缺禪定的明白,雖然知道,卻「感觸」不到;欠缺禪定的決心,雖然想做,卻總是「做不來」;

欠缺禪定的觀察,雖然參究,卻總是流於「自言自語」「胡思亂想」,並無法觸及念頭未起之前的衝動,當然也就更無法現觀「衝動」興起的原因和止息的方法了。

定力無基者(一般乃因意志不堅、怕死、怕苦、怕難、怕家、怕累、 怕無名、怕被看不起,對前途、事業、家庭子女、聲望等心懷耽憂,不能堅實地活在眼前,勇敢地面對人生一切可能的逆境,缺乏「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氣魄),

則始終在猶豫不決,推敲卜度中度日,縱有偶發的悟境,通常也是善知識鞭策之功,並且不過是電光石火忽爾一瞥而已!若沒有加強定力的修煉,不但不知如何長養悟境,並且很快就會變成一次愉快的「回憶」而已。

人的痛苦跟欠缺定力有關,人不斷活在前瞻後顧的世界裏面,對自己的意志力也無法作主。明明知道自己沒做虧心事,不用怕鬼,但是莫名其妙地會緊張起來、會恐懼;白天的時候說沒有鬼,晚上的時候就害怕了。

明明知道生氣不好,希望不生氣,可是又沒辦法去控制自己的意志力;也知道明天的痛苦讓明天的我去承當,今天不需要為了明天的痛苦而煩惱,但偏偏做不到。因此我認為現代人倘要學佛、修行的話,最重要的是培養定力,而不是閱讀更多的佛書。

禪定的鍛鍊,其實並不難,勇敢一點就好了。天上的鳥兒,牠明天的食物在哪裏呢?牠還不是一樣快樂地飛翔著。也許你明天確有困難的事,然而,明天的困難就讓明天的你去承擔吧!今天你的猶豫不決、前瞻後顧、東想西想、心念渙散,除了讓你更感疲勞,更加重怯懦的習性之外,於事又有何補呢?

今天學佛的人,不是不懂道理,而是沒有力量去實踐道理。我們沒辦法實踐,不是我們不願意,而是因為業力強大,它拉住我們,讓我們心有餘力不足,想做卻做不來,於是我們就是這樣被業力牽引著。

所以要頓見涅槃,一定要有禪定的訓練。古代祖師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定力強的人,反省力、意志力、忍耐力、願力都強,只有具備強大的心力、願力和定力才能扭轉業的方向。

禪定的另一功能就是「扭轉力」、「決斷力」。今天很多事情我們明明知道要怎麼做,但卻做不來,其實不是我們不做,誰不想成佛呢?誰不想「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呢?大家都喜歡這樣,大家也希望究竟苦邊,到達無憂無怖的境界啊!但是,我們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我們力量不夠,經常「分明眼界無分別,無奈此心不肯歇」,對自己的心沒有主宰的力量。須知,如果人的手能伸而不能屈,那麼這隻手就殘廢了,而如果心不能聽自己操控,不能援引心的力量(定力就是心力)去執行我們想做的工作,我們這顆心,也是殘廢的。

所以定力的第二大功能就是「執行力」,使我們能夠「行所應行,受所應受」。除了面對生活、工作、婚姻、感情……不得不處理、思考的事情以外,切莫無端發射腦波——應使自己經常「心空如洗,一念不生」,沒有心事、沒有思考地生活著。

要及時行善,不要「想」行善;要修定,不要「想」修定;要解決問題,不要「想」解決問題;要體諒別人,不要「想」體諒別人。修定之人,最怕的是--想像,如果不想很難受的話,那麼就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想過之後,就不要再想了!

心中有想做的事,卻硬壓著去靜坐,將會生起更多的雜念。平常不要壓抑,應培養開放的心靈,靜坐的時候,則應摒息諸緣,繫念數息一、二、三,或是以佛樂、真言咒⋯等等的音樂來提高專注力——如此才能有效的訓練。

靜中鍛鍊禪定的要領只是:閉起眼睛來,聚精會神,不要讓心往外跑。如此而已。靜坐時得力或不得力不要太在意,學禪就是學習隨遇而安的心。面對一切的遭遇倘都能怡笑納之,學禪也就成功了。

                                                ~~未完待續~~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1.01~~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