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修煉~10-2
如何體會“無為”?無為是不變的嗎?怎麼樣才能領悟無為的存在呢?
道家所講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一種“無不為”的“無為”,或者直接解釋成“為無”,因而道家說“無為無不為”。“無為”的存在,可以說是無處不有。
這裡我們可以隨便舉出一些例子:比如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稱為公轉;地球一方面還要自己運轉,稱為自轉。這種轉動,不是人為的,是自然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這就是“無為”。
這種無為,是自然的存在,不可違反,只有順應此道;如果試圖用人為的方式改變地球的軌道,人類就會滅亡。又如舟在水中行,如果順水而行,可以說毫不費力,只管隨水飄流即可,這就是無為;
如果逆水行舟,違反水行之自然,必定辛苦費力,弄不好舟翻傾亡,歸根結底還是要順水飄流。這就是說,掌握了無為,做事順應自然,無往不為;違反了無為,做事悖逆自然,
則變成另外一種含義的“無為”,無所作為,所為皆空,最終避免不了自然之道的淘汰。但是無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那樣,人們不必領悟無為,只管什麼都不幹,就可以無所不為了。
無為的變化,無時不在,比如順水行舟,不是一了百了,水下會有石頭,也可能把船撞翻,這就是無為的變化,也是大道的一種自然。因此要領悟無為的存在,就要認識這種變化,這種變化,無時不在。
如何認識這種變化,那麼也只有“靜”,才能看得清“動”態,也才能領悟這種變化。因此,只有能夠真靜,才能領悟無為的存在,所以老子告訴人們“致虛極,守靜篤。”
“無為”二字是鮮明的道家哲學概念,其中含義極為深奧,因此不可能用白話文字簡單譯出。翻譯外語時直接就用二字的拼音,所以許多外國朋友會用中文說出“無為”二字。當今西方對於道家的“無為”思想極為崇尚,
比如在美國就有這樣一則笑話,說是一位婦女的小孩跟鄰居的小孩打架,有人告訴這位婦女,她回答說:不要管他,無為!雖然這種理解大有挂一漏萬之嫌,但是亦可見“無為”思想在西方世界產生的影響。
那麼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義理,和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是否存在著什麼聯繫?
老子《道德經》之中,所講的是無所不在的大道以及大道在世間的具體表現。至於《道德經》之中的義理,對於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自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反映與體現。
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德經》為最高聖典,當然其塑像、儀式要反映老子《道德經》中所講的義理,並且要通過這些形式表現出來,使其成為老子思想的一種載體,
以便學道的人們通過這些形式認識和奉行《道德經》的思想。比如說老子的塑像,是以三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道門曰:“混元一炁化三清”,三清就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手拈混元寶珠,代表混沌時期的地球;靈寶天尊手持陰陽太極,代表天地已分、清濁已判;道德天尊手執寶扇,代表春風吹動、萬物化生,即陰陽結合、化生萬物之義。
故其塑像所體現的就是老子《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義理。再比如道觀之中的儀式,道教徒在大殿之中誦念的經文,其經義是體現大道的清虛浩渺,
通過內在莊嚴聖潔的科儀,以使人們體會道的力量,達到“聲與心通”的感應。因此這些塑像和儀式等所要表達的是“大道”的高妙義諦,冀圖使人們由此而領悟道義。當然一般群眾以信神保佑為目的,
並不徹底追究二者之間的內在並聯,甚至會對這種形式有所誤解,走入另處一途,這即不在本問題的討論之列。具體說來,道觀之中的塑像、儀式等,都是供奉偶像和敬仰偶像所表達的儀式,但是學者莫要錯認了,
這種偶像並不是一種單純的偶像崇拜。就是說“道”不是偶像,因為大道本來無形無象,不可見知;之所以建立偶像與儀式的目的,為了讓人們通過有形偶像,領悟無形之“道”的存在。
一般人僅憑井蛙之見,妄言供奉偶像就是一種偶像崇拜,那就是大錯而特錯了。當然求神的人僅僅以得到保佑為滿足,也可以說與此含義無關。只是對於修道而言,我們作出此種含義的解釋。
學習道家修煉,應當保持何等人格?
這個問題,值得探討。有人說,學道修煉,首先要盡人道,做一個好人,然後才能入仙道,做一位神仙。我們以為不見得,比如做一個好人,他未必就沒有欲望;如果有欲望,那麼學道就未必合格。
即使中華道家一貫反對禁欲的教條,提倡“清心寡欲”,但是作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有沒有克制自己念頭的能力?他在遇到魔障出現的時候,無論是在修煉的境界之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之中,僅憑好心能不能戰退魔障?恐怕不能。
所以學道修煉,僅憑具備道德資格,還是不夠的。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這裡所說的攝生之人,即是修煉之人,他們所具備的能力,實際上是一種英雄資格。所以作為一個中華道家的修煉者,除了具備道德資格之外,還必須具備英雄資格。
觀看其他祖師的有關論述,亦不難看出這一鮮明特點:葛洪《抱樸子》云:「“上士得道於三軍。”」三軍,英雄用武之地也,非其地不能得道。
呂祖《敲爻歌》云:「“尋烈士,覓賢才,同安爐鼎化凡胎。若是慳財並惜寶,千萬神仙不肯來。”」此處之“烈士”,即指英雄人物。
張三豐《金丹歌》云:「“我今洩漏天機理,說與學道諸英雄。目前現有長生路,千萬凡夫迷本宗。”」明言學道之人,就是“英雄”,而非等同於千萬“凡夫”。如果僅有道德,也許還是凡夫。
張三豐《水石閒談》云:「“自古忠貞節烈,殺身成仁之時,便有七返還丹景象。當其一心不動,一志不分,浩然之炁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鋸鼎鑊,都視為“妖魔”試我,毫不動搖。
我只收留義氣,聚而不散,凝而至堅。火候至此,則英雄之光炁,亙萬年而不滅也。仙家入室臨爐,就要有此手段。”」明白說出,學道修煉,必須要有英雄資格。
《水石閒談》又云:「“一日無孔孟之學,天下無好人;一日無老莊之學,英雄無退步。”」意思是說,有孔孟之學,可以學成一個好人;先須具備英雄資格,才能學習老莊道家之學;
《水石閒談》又云:「“然而衝天有志,道亦不阻英雄也。人怕軟弱不振,若打起精神,祖師亦必默助。”」意思是說,對於衝天有志的英雄,學道不會受到阻擋。打起精神的必是英雄,就怕軟弱不振。
陳攖寧《學仙必成》云:「“為聖為賢,修仙學道,皆從克制情欲下手。可見情欲是人生的大患,能阻上進之路,能開墮落之門。不必高談闊論,淺而言之,僅求健康長壽,亦非克制情欲不可。”」
能夠克制情欲的人,僅有道德資格未必就能做到,只有具備英雄資格才能完成。古代修煉家有關這方面言論甚多,不勝枚舉。所以說只有英雄,也才能夠具備學道修煉的資格。因為只有英雄,才能把握得住自己的身心,因而具備學道修煉的資格!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