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我們居住在這娑婆世界中,煩惱苦厄叢生,尤其人生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求不得、煩惱熾盛等無人能幸免。
要知道,物質世界越文明,心靈世界就會愈空虛,再加上外在環境的壓力,可說是內憂外患,如果找不到「心靈的出路」,便會如火車偏離了軌道,弊端叢生。
「隨所住處恆安樂」若是在世間不能得到解脫,死後又怎能開悟呢?在世間都不能「善盡自己的本份、自己的任務」,
若是換了另一個環境(天堂),又如何能突破心靈障礙,破除自己的執著心呢?因此人不能妄想或期望「生活之外得到解脫」或「妄求死後往生到理想國度」。
要知道,人身即是「法界宮」,而心即是我們的「清靜宮」,欲修無上菩提,要透過「靜修、觀照、修證」去力行菩薩道,任何再大衝擊、逆境也能隨遇而安,以保有一顆自在隨喜的心境。
修行法門何其多,「但悟一心,即超三界」,一般修行者,都是外求,又修這個法門,也修那個法門,法門雖多,但全是心外法。「心外法即是生死法,並非解脫法」。
惠能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我們修行人要怎麼修才能明心見性呢?「切莫外求」,就是往我們內在的心靈深處探索,以期開啟累世的潛能。
但若是尚未開悟者,還是需要明師的指點,正所謂:「千里尋明師,萬里訪真道」,佛陀當初未證道前也是經歷過~六年的尋師訪道的過程;試問若是要靠自修自悟,這得浪費多少年的青春歲月啊!
修行若能掃除一切煩惱,去除一切人我是非,心境才不會受世俗所迷惑,修行要是能夠做到「內不亂、外離相」,讓心靈平靜,才能不被一切塵境所轉。
我們不要拿世俗人的眼光與標準來檢視自己,這樣易墜入世俗之障礙,否則將來之成就與凡人無異。要進步就要拿菩薩清淨與規律來自我督促,拿菩薩的標準來自我勉勵,將來才能成爲菩薩。
一般修行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話、恭維的話,一味刻意奉承的話,而真實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正所謂忠言逆耳,要知道能根治心靈病源的藥卻是「良藥苦口」。
修行切勿讓順逆環境而影響到我們寧靜之心靈。「君子素居」這個『素』,就是無聞,也就是樸素之意。意指:君子安居樂業,安貧樂道就是素居。喜怒哀樂發於和,心境自然不被環境所轉。
「自渡方能渡人,自覺才能覺他」,我們常會提醒修行者~幫助別人也就是在成長自己;當渡人成全時,其心靈最能謙卑、忍讓、犧牲、心自然沒有嗔恨、計較,反而能過得更安祥自在。
由心靈皈依入手
要知道,依佛家觀點來看「人生過程,每一個人是披著業力的外表,上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與不同的一齣戲」。得意的時候只不過在人生舞台上,短暫的得意自己,一旦脫下戲服,
你還是赤裸裸的自己。所以佛家云:「畢竟還是你自己」,但千萬別讓舞台得意之事給沖昏了頭,會讓你不斷地在演戲(習慣貪圖人生,留戀凡塵,不斷地於三界六道中輪迴不止)。
失意的時候也不必沮喪、悲傷或看不開,想想上了戲雖演得悽苦無比,下了戲卻能歡樂自在。切記『善用短暫人生,扮演好這一齣戲,切莫讓戲中假象矇蔽自我(蒙蔽良知)』。
佛經云:「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千經萬典要如何下手?由「心靈皈依入手」。因為心靈皈依可以啟迪智慧、解脫障礙、徹底獲得自由,以達生命究竟圓滿。
現今修行未開悟者,須藉善知識或師父啟蒙才能明理修行,已開悟者當知依法不依人,透過啟發智慧自性自渡,正所謂「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皈依自性清淨~人生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對待自己?「唯有皈依純真的自性(真我)」。純真自性是我們本自具足,而不是外來的。它是人人原本所具有的「清淨本源」,
亦是天地萬物一切法的根本(源頭)。依修行來講「不向外追求,不迷失自己,心中沒有矛盾,沒有攀緣,沒有困擾,而達到福慧具全的人生」。
皈依心靈覺醒~淨化自己的心靈,展現自性淨土,去除種種煩惱、憂傷和牽掛,才能自在解脫,並且可藉由心靈的覺醒以幫助靈性的淨化,及心性的轉化與提昇!
淨化情緒~可得到好的性情。
淨化慾望~可知足常樂。
淨化思想~可通權達變。
淨化心境~才能自在無礙。
皈依道德實踐~道德不是用來討論的,而是貴在身體力行。不是刻板教條,它是智慧的展現,目的在圓滿精神生活。
南海古佛云:「我們修道、辦道,是為了尋回放失的良心,去除虛偽的外表,回歸天真無飾的自己。」
佛家常言:「塵盡光生」。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充滿高度的慧性,唯有在心境「清淨單純」之下才會放出光芒,這就是佛性。故 惠能大師的「自淨其意」是最直接了當的指導。
要知道:「唯淡方顯真,唯常方能久」。淡-純樸、簡單。 常-真實的、永恆的、不變的。修行要無阻礙,不要凡事複雜、鑽牛角尖、尖酸刻薄、看外相而產生比較心。
「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以複雜的心去面對,則煩惱、罣礙一大堆,心要無私才能明辨是非。自己不能吃虧何必占人便宜,自己不願受刺激那何必批評他人呢?你說不是嗎?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