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png

 

頓悟解脫之道⋯上篇

 

我們要想解脫苦果,必先要斷除苦因,苦因的由來,無非是由妄心產生,試看心上的妄念,前念未滅,後念已生,剎那不停,相續無已。

 

修持戒定慧三無漏學方能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起修,而修慧能明心見性,是直斷煩惱之慧。《楞嚴經》說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無漏」是無煩惱。戒-止惡修善,依戒生定。定-息緣靜慮,依定發慧。慧-破惑證真,依慧成佛。精進學修「三無漏學」,使煩惱妄心逐步由伏而斷,便能踏上解脫之路,而不漏落於四生六道生死輪迴之中。

 

如何達成無煩惱的境界呢?要持受戒律、精修禪定,在定中如理起觀、作意思惟而引發能破煩惱的勝解力名為修慧。而最終可以令修士證得智慧解脫煩惱、究竟涅槃。三者彼此加強,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精進修行正確的三無漏學,才可以達到最終的解脫之道。

 

三學(梵语:śikṣā,巴利語:sikkhā)或三無漏學,佛教術語,分別指:增上戒學、增上意學或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我們常說的修持戒、定、慧,亦即是三無漏學,它可是達到解脫三界生死結縳煩惱、得到漏盡通的修行之道。

 

三無漏學包括了「持戒、禪定、智慧」三者,亦即「由戒生定,因定發慧,由慧起修」,分別對治人的「貪、瞋、痴」三毒。防非止惡即為戒,戒能伏貪愛心。息慮靜緣即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惡證真叫做慧,慧能伏愚癡。

 

學佛學道,不在於學修的法門之多,而在於專一深入(術業有專攻),在眾多法門中,我們可以選擇一種與自己根性興趣相近的法門,以作為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然會有所證得。

 

釋迦世尊住世之時,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默契於心,世尊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的緣起。

 

梁武帝時,達摩祖師來華,傳衣缽於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禪風鼎盛。那時所傳的是直指本心,當下開悟。後世眾生,根機日鈍,心識上妄想紛紜,不能直下見道,後世祖師才教人以參話頭的方法而以漸悟修持。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師說是論述從師求學的道理,韓愈因見到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風氣,讀書人不懂得尊師重道,百工之人反而保留對老師的敬重。乃反復闡述從師的重要性,提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只要道之所存,就可以為師的觀點。

 

韓愈對於師道的淪喪,時俗的錯誤,覺得很感慨,就寫了這篇文章,說明為學一定要有老師的道理,闡發學必有師,更應尊師重道。師是人類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更提倡有聞道於先,有專長的人,就可以為人師。

 

不論貴賤老少,都要有不恥下問,教學相長的學習精神,這與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義意相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出自論語。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什麼都比學生高明,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學術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這幾句話,解開了老師、學生的心結。因為做老師的,在學生和一般人的心目中,好像應該什麼都會似的。當老師的,遇到不會解答的問題時,學生就會覺得,老師也沒多了不起,還不是不會!老師自己更是羞澀得無地自容。

 

其實在很多方面,學生懂得的並不比老師少。韓愈這句話,還真是能「解人之惑」呢!唐朝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傳道:道,事物當然之理,修己治人之方。 受業:受,授之意,授詩書六藝之業。授業:傳授教導學業、學術、專業。解惑:解「道、業」二者之疑惑,解各類專業領域之疑惑問題。庸:用也。用也者,通也。 

 

                                            ~~~未完待續~~~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6.11.24~~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妙心 的頭像
    妙心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的部落格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