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jpeg

略談培養德性的深度⋯上篇

修道修行人為何需要發菩提心?「菩提」原意是「覺悟」的意思,因此「菩提心」即是「覺悟的心」,若以現代的意義可詮釋為「有智慧的慈悲心」⋯覺悟世間如幻的《智慧》,和覺悟有情世間的《慈悲》。

在此狀態,因有智慧,而能《自覺空性》。因有慈悲而能入世間隨順因緣,配合「成住壞空」的必然性,以善巧方便渡化世間有情。一般稱「發菩提心」,便是要發「自渡渡人」的心願。

如弘揚佛法、道法、護持道場、善道引導人,幫助貧窮、弱勢、生病的人⋯都是。因此有時「發菩提心」便稱為「發願」。《發大菩提心》即為「發大願」。

發了菩提心且付諸行動時,必須兼具智慧和慈悲,不然僅有慈悲,常會淪為「表象的慈悲」,成了欠缺智慧的濫好人,只是滿足「我要幫助人」的虛榮心罷了,無法幫助恰到好處,圓滿無礙。

做人應當謙讓,切記不可愩高自大,驕者必敗,豈可自滿。《滿招損,謙受益,誠不誣也》。人能辨別虛實、鬼神、魔佛、真假、是非,乃人智慧的發端。例如忠臣孝子皆知為是,奸臣賊孽皆知為非,亦良知之自然發露也。

一般的人,多認為飽讀經書或是高等學歷,多學習一些專業知識或常識,常會自傲覺得了不起,此乃屬於後天之聰明;我們需多親近有德之人,而遠離妄人損友,當知「朋友」兩字之真義,「同道曰朋,同志曰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信」是為人處世之根本,而「信」在人與人之間是扮演著至關緊要的橋樑。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能統四端而兼萬善,沒有信,什麼皆不能立。「信為道源功德母」,所以修道修行先要立定信心。

修道修行如何涵養浩然正氣?欲涵養浩然正氣必須要發揮五常之德,故二六時中於行、住、坐、臥皆不離此「道心」也。

ps.古時一天的時辰可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個時辰.."二六時中"就是指2x6=12 個時辰之中,也就是時時刻刻..任何一個時候..的意思...

須知人有三心︰道心、人心、血肉心。1. 道心︰是純善、無惡,與天同體,是自然無為的。2. 人心︰有善有惡,忽然天堂,忽然地獄,一會兒孝順父母,一會兒就發脾氣,此皆後天之習氣。

故詩曰︰「天堂地獄兩界連,任君腳踏哪邊船,成仙成畜由人作,差之毫釐謬千里。」 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佛法心要,一切大乘經典,禪門祖訓,無不在闡明此理。

六道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卻不知色身與命運,皆是自己過去「心念」所引發的善惡諸行所造成的。不但如此,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也就是指這一切宇宙,天堂、地獄、人間,

這種種依報的環境,也都是我們的心念所造就出來的境界。心善則成淨土,心惡則成地獄,廓然無心方是佛的境界。又此中~有事有理,「三界唯心」⋯是事,指正報、依報,身心所受所遇等種種事相。

「萬法唯識」⋯是理,眾生所發明的種種道理,皆是運用前五識及意識,外加潛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的影響。

而事實上三界所有事相的根本法則,就是緣起性空的甚深之理,科學家所能查究出來的真理,也總不能超越緣起性空之理。故眾生欲出三界火宅,當修空觀,知三界萬法皆是緣起,緣起則性空,性空則不著,不著則能證入空性,而得到《解脫》。

「萬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我們看看這個「心」字「三點如星佈,橫勾似月斜,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而我們的人心卻是有著貪、嗔、痴這三毒。
  
1. 貪︰即貪而無厭,酒色財氣,無所不貪,有十想百,百想千、萬,盡想辦法。倒人家的錢,皆由貪心引起。修道修行之人千萬不可起貪心,安貧樂道,知足常樂,能忍則自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然心就無所貪求。
  
2. 嗔︰嗔,恚也,看人不順眼,嫉妒恨人。咱修道修行必定要去掉嗔心,否則有多大的功德,也有可能「一把無明火,燒掉萬里功德林。」
  
3. 痴︰是愚痴妄想,糊裡糊塗,屢講不聽,認定自己聰明,中庸云︰「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也就是「愩高自恃」,不接受別人意見,行僻而堅。這樣的人,很可憐,最後一定是孤獨的,故修道修行必斬三毒。

三惡道︰「殺、盜、淫」。如有這三惡業往生之後不能上天堂,是地獄之三途。
  
1. 殺︰簡單說即殺生害命,有違背上天好生之德,因殺氣沖天,故遭劫頻頻。佛云︰「要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所以修道修行當發慈悲心,戒殺放生。
  
2. 盜︰如偷盜,明偷暗奪,當知一草一木皆有主人,若不經主人許可,得在身上即是盜,想佔便宜之心,即是盜心。
  
3. 淫︰萬惡淫為首,男女間茍且不正常之言行,都不可以為。今之社會皆因自由戀愛,而損良家女子之名譽,致使服毒、跳河、自殺⋯等等,此皆敗家亡身之主因,亦為罪首也。
  
十惡乃是三毒心:貪、嗔、痴。四口業:惡口、兩舌、妄言、綺語。三惡道:殺、盜、淫。切不可犯,當一刀兩斷,如果十惡不除,任你行多大功德,恐怕亦不能抵罪。

因此我們修道修行當遵守三清四正,三清者,錢財清、男女清、聖凡清。四正者︰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守好三清四正,這樣才是正人君子,倫常上之三從四德是婦女應遵守的。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宋明以來女子的行為規範。《三從》是女子在服喪的標準: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後世解釋「三從」多是斷章取義而對「三從」的曲解⋯認為這是封建禮教壓迫婦女的制度。事實上,「三從」僅僅是用來指服喪的規矩,將之引申為女子應該服從男子這是錯誤的看法。

清代統治者入關後,對中國傳統儒學的解釋加以更改,使得三從四德在清代的確變成了對女子的壓迫制度。這進一步使得三從的原始含義被掩蓋而後人鮮有所知。【解釋】三從四德是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之一。

所謂的“四德”【出處】《周禮・天官、九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四德》:「德」⋯德行,「容」⋯容貌,「言」⋯言辭,「功」⋯技藝,包含傳統「婦學」四項教育內容,故稱為「四教」或「四行」。四德就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要求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

然後是相貌⋯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要輕浮隨便。言語⋯指與人交談要會隨意附義,能理解別人所言,並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的語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等生活方面的細節。

許多人都常說現在是末法時代。而何謂末法?就是人人都會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卻不真正相信它!法自是法,世界仍是世界,眾生仍是眾生,自己還是自己,

一般人常於事相上起了種種的「分別心、不平等心,自惹煩惱,自造罪業,尚不知每次的「起心動念⋯分別、貪求、嗔恨、貢高、我慢、自私、比較、猜疑、怨懟之心」乃是我們累世的輪迴種籽,而生生世世地自造因果,如此將永遠無法脫離苦海矣!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明知自己是來修行償願、了願的,卻糊裡糊塗跟隨著「世俗潮流」過日子。要知道,生死輪迴的時間愈長,所累積輪迴的力量就愈大,在世間所造的業力-叫輪迴業力,也叫輪迴力量。

這股輪迴力量:「讓六道輪迴眾生習慣造業,習慣走原來的路」,只因習慣成自然了。諸佛菩薩一再呼籲大家:「在下一次輪迴還沒有完全定局之前《蓋棺論定》,這個時機你一定要契入修行。

我們若能於日常生活中多培養德性的深度,修道修行上多用點心力來經營、護持道心,別再造作種種的因果業障,再配合行功立德、積累功德,以功德來迴向累世的冤親債主,以清償宿怨⋯

希望藉由反省、懺悔、改過遷善之心,及培補功德來消彌累生累世的因果業力,如此方能避開業力的反撲索討期,然後再皈依「佛、法、僧」、或者「道、經、師」的三皈依,

依教奉行,依據已證道仙佛之經典、善知識、教義⋯等等作為基準,一門深入淺出的專研佛學、道學,培養德性的修煉、心性的圓融,及處事的態度,如此,終將造就出「有德有才、出類拔萃」之師矣!

先賢云:「修道修行者⋯智慧要內斂,德性要忌諱光芒畢露,道本自然平淡,學修要依理一步一步行,道果才能一階一階成」。

                      ~~未完待續~~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5.0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妙心 的頭像
    妙心

    鳳凰山脈 慈凰宮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