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修行心要~4

修道修行若能秉持著正而不邪則「定無念」,靜而不染「慧真流(智慧)」,色相之身非是永久居留處,清靜本心自性自渡(出離心)!

以自在心學習清靜法,至誠無息悟自性~本來面目、心境兩忘。一念動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為春,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

真知真解才能看破,真修真行才能放下.
迷人不悟色空,達者本無逆順.

中庸云:「率性之謂道」。常言道: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是以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練性。釋曰:明心見性。又曰:萬法惟心。故修道必要先從心修起者,可知矣。」

人的心只有一個,那有什麼心呢?原來人心雖是一個,卻是一真一假而結合的。「有形生於無形,無形馭於有形;雖有者真無依,離無者假難成。有無相依而不可相離者也。」

何為真?「即無極之本真,為吾人之本性,乃《真空妙有》之無形無象,無聲無臭,無徵兆之可觀,無端倪之可見,乃自然無為之實理,即吾人之天根也。」

何為假?即太極之化工,由無而生有之有聲有色,有形有影,可以目睹,可以觸摸,乃造化有為之假合,即吾人之血肉之心也。「以真性之天根,馭在化工之血心,賴真以成假,借假以顯真,真假相依,始有運用之功能耳。」

欲知修道要從何處著手,須先知真心與假心之本末輕重。何為真?何為妄?何為善?何為惡?何為清?何為濁?何為佛?何為魔?須要看得清楚,認得明白,以定存留,方不至於顛倒。

天堂地獄,在此分路;苦海樂國,在此分途,欲昇欲降,在人抉擇耳。每觀世人,往往迷真逐妄,去清留濁,捨本求末,令賊守庫,用孤守栖,是謂引鬼入宅,使其監守自盜耳。

此乃去佳禾,而留稗草;舍珠玉,而留鼠糞,愚莫甚焉。是以每欲求富貴,日夜營謀鑽慮,百計千方。竭盡心思,費盡精力,汲汲營營以求其福,及其結果。

福還未來,禍已先至,欲求安樂,殊不知得樂一時,受苦終身。厭貧賤,而貧賤越增;畏苦難,而苦難越多,這是何以故呢?只因求之而不得其道耳。此則是用假心以求幸福之後果也。

若夫聖賢仙佛,當初亦是為求福德,求極樂,但所求之道,與眾生不同~「孔子之成聖、釋迦之成佛、邱祖之成道、莫不是去假求真,去濁留清,拾安樂而求淡苦。悉由苦中,了苦向樂所得而來的,此即所謂求之而得其逆也。此乃以真心而求福樂之實果耳。」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悟透定超塵;
塵凡立功廣宣化,化世歸根同求真。

真心無形,被假心錮蔽,以奴震主,以致失了權衡,靈明昏昧,而奴用事矣。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夫天堂大路,本是平坦光明,為被後天假心,招魔聚黨,結六賊,

興妖弄怪,興波作浪,播亂心田,使六神無主,任意胡為,陰陽乘舛,水火不能相濟。五行互割,五氣不能朝元。群奸割據,五內分崩,弄得陰霾瀰漫,毒氣氤氳,葛藤遍地,

荊棘叢生,溝壑自現,坑塹自生,天堂大路,還能保存本來面目嗎?因此路絕人行,此等魔緣障蔽,悉生於血心(假心),故修逆必須先去假心之魔障,而後纔能發見真心耳。

張拙云:「一念不生全體現」。五祖曰:「不識本心,學佛何益」。

朝走西來暮走東,人生恰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可知假心用事,對於將來身心,一無所益,所得者惟有冤孽債賬而已耳。

貪嗔痴愛、酒色財氣、名利物欲、情枷愛鎖、爭強鬥勝、虛偽詐騙、奸狡狠毒、巧言令色、驕奢傲慢、其他種種(毛病脾氣)此等魔障,悉為入道之障蔽也,果能將此毛病脾氣除清,

則天堂大路自見,主人翁自現,此則吾佛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吾懦所謂「人欲淨盡,天理流行」,即指此也。

道心清靜,人心盲動,只因道心,乃元神在內故靜,人心乃識神在中故動。夫道心無欲無念,一性圓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人心多慾多愛,凡人之毛病脾氣,概由此愛慾而生也。

因愛慾而牽動七情,生起六慾,而生三毒,聳動六根,生出六塵,故稱六賊,耗損六神,致使六神無主,昏迷失智,逐物外移,神情顛倒,放肆妄為,墜入輪迴,轉輪六道,故欲去毛病脾氣者,必先除去這個萬病之源之「愛慾」二字為入手。

清靜經云:「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慾既不生既是真靜,三花自然聚頂,五氣自然朝元」。

釋家所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道家所謂「虛其心實其腹」;此即儒家所謂「人欲淨盡,天理自然流行」。人心既無障蔽,真佛自現矣!故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Ps.三花聚頂:
人花--煉精化氣,人本由媾精而化生,故精為輪迴種子,修道者心必空於下焦,戒去淫慾,精不妄洩,則精滿不思淫,鉛花生矣。

在精足不思淫,精結化氣的階段:靜坐的成就當達到了奇經八脈通暢之後,到達忘去身體的感覺,到此忽然會進入幾乎完全忘我的境界,周身如嬰兒似的柔和輕軟、非常安適妥貼、

若存若亡、身如淨瓶:頭腦的感覺尚存,在靜定的狀態下,目光返照,頭頂“泥丸宮”“百匯穴”部分,感覺如天窗的開啟,如陽光的透射,豁然開朗、無比清涼之感,猶如乘虛~

而下的一股清虛之氣,下降而遍灑及於全身。(道家丹經所謂的“醍醐灌頂”境界)⋯鉛花現(亦稱為人花、是煉精化氣的成就相)。


不過,到此程度,最怕的是學理不明,觀念不清,內心如果存有絲毫的幻想,或潛意識中存有強烈的宗教意識,可能便會心神出竅;

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覺;便有許多類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現了。對此種種境象,必須要一一掃除,不落筌蹄才為究竟。

地花--煉氣化神,人之生存賴以氣,心必空於中焦,無驚無恐,無忿無怨,則氣平順,道路暢通,中氣足而不思食,銀花生矣。

在煉氣化神的階段:中氣足、不思食物;積善的修養功行(捨己為人,積功德),正知正覺的智慧開發,進一步需凝神聚氣,到達有無隨心、大小隨意、出入自由的另一自我。

天花--煉神還虛,精氣雖足,無神者,則其體無光,其人無命,故神為主宰,今心空其上焦,不執不著,神滿不思眠,常清常醒,則脫殼還虛,歸入虛空境界,則金花生矣。

在煉神還虛的階段:內丹定追求的無遮無礙、萬象通明、與天地合一,與宇宙同體的還虛理想境界。 此時,唯一還有感覺的便是頭腦的反應。再漸漸的靜定下去,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現象。⋯金花現(亦稱為天花、是煉神還虛的成就相)。 

【五氣朝元】概略:

(1)謂魂、精、神、魄、意各安其位。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稱:「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聽而精在腎,舌不味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是謂【五氣朝元】。其功法之要在於潛神內守,絲毫不為外物所動心,使五臟不漏謂【五氣朝元】。

( 2)五氣指五臟真氣,元指上丹田(泥丸)。五氣本源於太極,一般人縱欲而將之耗散;道教認為通過內丹修煉,使之回歸自身,稱此為【五氣朝元】。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3.13~~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