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為何需要氣聚丹田?~下篇

內丹術中認為:人到成年之後,身體由於物欲耗損精氣,先天之元精已不足,必須使用先天元氣溫養它,使之充實、飽滿起來;並使之重返先天精氣(元精),

這就是初關煉精化氣的內容和目的,由於這部功法是要使內氣沿督、任兩脈的經絡路線在人體內作周流運行,故又稱為小周天。

通常在練功的初期,由於思緒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馬上守住,可先採用逐步放鬆法,使思想、意念漸漸集中,雜念逐步減少,從而達到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

應當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預防和排除雜念,在運用過程中,不要過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如果勉強死守,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緊張。

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時的注意力的強度;意守強度太小,雜念難以排除,丹田也難以守住;意守強度偏大,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易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的出現。

所以,煉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無”應偏大些,精神要放鬆,以頭不脹痛為度,這樣有助於排除雜念,幫助入靜;隨著煉功實踐的加長,可逐漸減小意守的強度,漸漸達到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程度。

煉功先進們認為,通過一定時期的意守丹田鍛鍊,內氣(此指感覺)就會在該區聚集,慢慢還會產生一些熱、重、脹,以及類似熱氣流的感覺,並逐步明顯。再煉下去,無需用意念引導,就可能自然地出現~內氣循任脈、督脈循行的感覺。

意守是煉功者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煉功方法與過程。

我們都知道意守丹田,是煉功者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煉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煉功時,

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煉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

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

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 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煉功者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而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煉氣對於身心的調整:
一、調心:就是調整思維活動,只注意同功法有關的良性思維活動(不能懷疑),即“一念代萬念”;同時,還要把意念集中到身體的某個部位(通常是下丹田,叫“意守丹田”;

若是治病,則意守病灶,又稱‘阿是穴’)。這樣才能慢慢地進入氣功狀態。如果 開始雜念紛紛不能入靜,可以循環心數一到九,就能慢慢入靜了。

二、調身:做功必須有一定的姿式和一定的套路(動功),以保證氣血通暢和達到最好的效果;靜功分站、坐(盤)、臥式幾大類,對一般人來說,動靜結合的功法較好,姿勢一定要正確,做功效果才更好。

三、調息:就是要調整呼吸氣息,達到‘勻、長、細、緩’。呼吸分屏息、自然(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體式呼吸(用全身的毛細孔和氣穴)和胎息(肺呼吸幾乎停了)等六種。

這三者要相互配合,鬆靜自然,忘記了周圍世界。“意到氣到,氣隨意行”,就能使氣血經絡無比通暢了;從而促進新陳代謝、使臟腑功能正常、

激發人體潛能、增加‘精氣神’活力,腎氣充盈,增強免疫力,實現陰陽平衡,使後天之氣和先天之氣,有機融合的身體健康狀態。

依物理學理論:當宇宙的能量聚集到極高時,會產生反物質現象,當人類的身心透過專注的修持到達某一個程度之後,整個身心的能量~

也同時增強,身心細胞昇華到極點,拋出反物質,使整個身體內在的小宇宙發生重大變化,重新調整組合,而改變物質的結構。

呂純陽祖師說道:修煉大道的精髓是「無心是空」、「無不為是用」、寂然無思無慮、豁然知空不空、真空妙有、妙有中真空。大腦靜寂在儲能狀態之下,是修煉中的「空與無」,然後才通向不空的「有」之中間環節。

修法從數息、隨息、聽息、忘息。從煉氣、聚氣、養氣、結氣、伏氣、胎氣。一呼一吸悠悠綿綿,神歸氣中,氣與神合,神氣相住、相濡相沫、漸漸的自然形成丹胎。如是則精斂、氣聚、神凝、息定、胎成。

其過程自「有至無」,妙有中真空;再從「無至有」,真空中妙有。佛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道學:無中生有、有還歸無、虛實相生、有無相成。

精神學:從有意識到無意識再到超意識。「有與無」,從數息聚能煉氣,到養氣忘息胎成返虛。其修煉過程都扣緊每個環節,互補性、延遞性,這是一條從入世到出世的修煉大道。
 
古修煉名家要言:從後天呼吸意識的覺知,進入「有中生無」忘息返虛的空境,另一種先天意識覺知馬上被激活擔負起無中生有的重任。

心要有,要見無中生有;丹要無,又要是有中之無;「有與無」在大腦中聚變,互為轉換,是名生化之機,名曰至道。

若欲瞭解修煉如何築基、養丹,請參閱粉絲專頁2015.07.11所發表之文章「丹道真正築基法」,此篇文章中已有更詳盡的解說!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