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修行為何需要去除私心、私欲?

一個情緒不能自我控制的人,要得到心靈平靜,就必須去除私心與偏見,凡事往好的方向去想,不要ㄧ起無明就鑽牛角尖,把責任往外推,外表裝作若無其事,其實已與凡夫俗子沒有什麼分別了。

用人心、私慾去待人處事,所觀察到的僅是萬物的表相而已。要知道一般眾生的心態就是:「分別、對待、挑剔」,講話尖酸刻薄,專挑別人的「小毛病、小缺點、小過失」,若是有這種的心態時一定要調整過來。

修行是去除存有「私欲之我」,藉洗滌之淨化,以回復「本真之我」(真我)。真我即天性,純善無惡,可摒去諸私欲之侵擾矣!修行主在去除私欲,能去自我之私,將越修越無我,

直到完全不著我、不為自己著想為止,不執我者止妄矣;非是越修越為我、越為自己在著想,在盤算著,算計著,執我者,我者私也;

為我著我,即為私著私。修而著我,謬錯矣!這是人心的基本表現,乃是修行之人最大困惑,得立即糾正過來,正所謂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也。

我們的心就像一隻猛獸,不斷的躁動與不安,內心的起心動念未曾停過,思緒永遠紛亂,若希望達到心靈的平靜,就必須時時保持覺照,訓練自己的心,覺知每一個剎那的生滅。

不隨妄念所轉,不要隨著感官而走,學著看管自己的心,盡量往內安住、看住自己的心,看它是否輕盈?是否維持在輕安之中,不要隨著自己的喜惡而有所執取。

愛恨交織的情緒,會讓我們永遠不安定,所以要讓各種欲望降低,令心安住於中道的生活當中,那麼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所以當我們遭怨敵加害,或受再大的挫敗時,千萬別再將過錯指向他人,當我們清楚瞭解因果不虛的道理之後,將能輕鬆、自在的面對~這人世間種種的不順遂!

放下人心、私慾,才能契入無為修行。要知道:「天地無慾所以長存久活」。人由於欲多念雜所以生命短暫,隨時會枉死在「慾念」與「貪求」之下。

當心中有~貪婪時把它根絶,怨恨不平時把它斷除,人的思想不純正,行為自然不端正,若是無法改變與端正,那將會產生種種的苦難。

修行最可怕的是~「不良之思想佔盡整個心靈空間」,若是這樣心中怎會有道呢?「心田不生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心境上若是能夠常保清淨無染,若能覺悟人人本自具有的天性,才能流露出圓滿智慧。

修行最怕的是:「專拔別人心田的雜草,自己心田卻雜草叢生」。

修在己心,此心最重要,主宰一身,故務須激發己身存含之天性、真心,使之唯善唯愛,秉善愛以修涵,可突破物我之障礙,更須鍊就己心之靈明(智慧),才能釋懷一切之罣礙,

才能摒卻一切內亂外擾,魔擾都不怕,何懼於我,然所以無懼,完全取決於對己靈明之肯定,靈明(智慧)如火炬,明鑑是非曲直,可去妄以止於清靜,藉寧靜以禪心,

藉禪定以打開心眼,藉凝神以生發智慧,藉智慧以奮力精進,藉精進以去私欲,果能少私少欲,可持心於「不偏不倚」之中道思維,以契合「意念正誠」之心境。

犧牲奉獻,以德服人,德在低處-愈是謙卑低下,愈讓人尊敬。德在無私-能推功攬過,凡有過錯皆反求諸己。

修行唯有「知錯、認錯、改過,才能增長智慧善根」,「看到別人的心不重要,看見自己心境上存有什麼才重要」,用單純、歡喜的心去圓滿你生活週遭的ㄧ切。

見人﹤不是處>-返觀以自省。
見人﹤私偏處>-返觀以自律。
見人﹤過份處>-返觀以自戒。

修行者的成長是須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才能一次次的成長,所以一個懂得修行的人,不要凡事執著外境,要展現你的包容性,就像海能納百川,有容乃大,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打開心門,展現人人本自具有的菩薩心。菩薩心「有如清涼柔和的月光」,不會讓人有壓迫感,卻能讓人感到無限親切與慈祥。眾生由於妄想、執著,因此永墜生死苦海,故唯有學習放下才能破除心靈之障礙。

要知道人的思想、情緒、感情以及生活的過程,無不從心裡反應出來,所以禪宗云:「萬法惟心」,也就是說必須透過修行、靜坐、禪坐以啟發自性(靈性),才能使心靈寧靜、平衡,漸而啟發光明與智慧出來!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7.23~~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