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你的心門打開了嗎?

修行者的成長是經過無數次的磨練,才能一次次的成長,所以一個懂得修行的人,不要凡事執著外境,要展現你的包容性,就像海能納百川,有容乃大,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打開心門,展現人人本有的菩薩心,菩薩心「有如清涼柔和的月光」,不會讓人有壓迫感,卻能讓人感到無限親切與慈祥。

修行最怕的是以「吹毛求疵、小鼻子小眼睛來看週遭的一切人事物」。應打開心胸往好的方面去思考-『退一步原來是向前』。

當你遇逆流考驗時,別忘了提醒自己:「放輕鬆,轉個念,較能海闊天空」。修行當知「心窄路窄,心寬路寬,若心平氣和,凡事皆順」,何必在乎他人的想法和批評?此即為-看得開、放得下的無我心境。

天地之道,無所不納,心善若水,無所不容。現今修行者不是追求這個名利,就是追求那個權勢;連自己修行的角色都不清楚,怎能發揮道氣而扭轉乾坤(局勢)呢?

先賢云:「智慧、德性要內斂,鋒芒要忌諱光芒畢露,道本自然平淡,要依理依序而行,才能一階階成」。

慈悲要像清水、明鏡一樣不受塵擾,一旦事過境遷,立即恢復澄清,不留任何色彩。因此,以清淨心做善事,就是無量功德;若捨不得,沒有歡喜心,去做善事就僅是福德。

每個人都喜歡去道場「聽經聞法」,但更不要忘記要開啟每個人心中之道場,聽聞佛法而能落實生活中,叫行佛法。

人間一切逆境-皆是成佛增上緣。
天上一切妙境-皆是志士逍遙地。

現今道場,講究的是「外表包裝」,一般人都忘不了表面外在裝飾,反而忘掉不該忘掉之「道的內涵」。

「浮華如夢幻,淡中能見真」,熱鬧繁華之境,過後頓生淒涼,清高平淡的修為歷久越蘊含恬淡意味。

般若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清楚告訴我們~六根雖具全,沒有真空妙性是無法起作用。本性雖靈妙,沒有六根是無法顯現如來妙義。

大家都知道,短暫旅行,需要攜帶行李,而我們修行一生中,一直不斷揹著:「身、口、意」三個包袱,一直揹到人生終點站,下一站輪迴再重新來過,難道不辛苦?不會無奈嗎?唯有「丟掉它」才能真正地解脫。

禪宗云:「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當風吹向稀疏的竹林,竹葉會發出聲響,當風吹過去後,竹葉並沒有留下任何聲音。

同理:一個有智慧的修行者,面對橫逆、潦倒時,也會起心動念,去面對、處理、化解,但事情過後,仍會回到原來「清靜心境」一點也不染著。

故修行開悟者~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處事時,不被事境綁住,才能隨處見真。

所以修行者當知:「並非疾病傷害人,而是煩惱、妄想蠶食人」。逆境不一定會毀滅一個人,而是身陷逆境中,妄想、煩惱會障住你的心性,而阻礙你的修行、修為。

「人生不滿百,常懷百歲憂」~一個人如果一直煩惱過去的事,或憂慮還未發生的事,那麼整個人就會像「枯木一樣,無生機可言」。一個修行者,三心四相斷不了,煩惱罣礙一大堆,怎麼修行呢?

濟公活佛云:「時代潮流都會褪色,我們學的就是那一點『真常』,唯有真常之性,才能常清常靜」。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清淨本體,像「海洋深處一樣,永遠不起波浪」。

今天修行所要尋找的就是那「寧靜的本體」-內在的自我。當我們「心情起了波濤時,就是善用這個平靜的深度,去化解外來壓力,使它恢復平靜」。

獨木橋放在地上,可以來去自如,若懸於斷崖上則寸步難行,為什麼?「環境不一樣,心境也就不一樣」。一個修行者,若能煉就-平常心,不為境所牽,不患得患失,任何順逆環境都能來去自如。

俗話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明知自己是來修行來了願的,卻糊裡糊塗跟「世俗潮流」過日子。要知道,生死輪迴的時間愈長,所累積輪迴的力量就愈大,在世間所造的業力-叫輪迴業力,也叫輪迴力量。

這股輪迴力量:「讓六道輪迴眾生習慣造業,習慣走原來的路」,只因習慣成自然了。諸佛菩薩一再呼籲大家:「在下一次輪迴還沒有完全定局之前,這個時機你一定要契入修行」:

1.有智慧者當知藉修行來改變人生,用很渺小人力去平衡大自然的力量~我們稱之為「四兩撥千斤」。這就是我們時常講的「修道時機」。

2.趁著每人心中這盞明燈「未熄還在」,趕快「快馬加鞭」,以最短時間來換取將來的逍遙自在。

眾生若欲離塵出空,不染身心,唯佛德妙慧可依估!佛法中之入世、出世法,以財食養身命,功德養慧命,澈底清除心地上之塵垢;

啟開自縛之心結,打破黑暗地獄之窗,以得自在安樂,享盡無窮之清淨福報。

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可以升起的地方,那裡有混亂,我們透過修行而生發智慧,那裡才有寧靜的境地;佛法講的解脫無非就是~解脫痛苦和煩惱,這正是學習佛法、道法的真正目的。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