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道家的修煉~4-1                            

修煉若用守竅法,應當守在何處為宜?守竅之時,應當注意什麼?

修煉用守竅法,也不能說守住哪一竅最好。守竅的法門很多,如守祖竅,守丹田,守命門,守會陰,守湧泉,守黃道,守黃庭等等。

根據老師傳授和修煉情況的不同,各有所宜。如煉性當宜守祖竅,此處為性之根;煉炁當宜守丹田,此處為炁之根;煉精當宜守會陰,

此處為精之關;....等等。但是無論守於何竅,均要求不可死守,死守必出問題。猶如狂野之馬,賓士不守,今為約束起見,

以韁繩繫之樁上,即為之守,這時就不要再去管他,聽其自然可也。守竅也是同一道理,守在一竅,即可聽其自然。如果再加心力,

守住不放,則其處氣機凝滯,而不流通,必然產生問題。丹經上對此頗有強調,如云:“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無意求。”

“真意往來無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妙在有意無意之間。道家講“守中抱一”,亦有此意。中即中道,不偏兩邊,一即一竅,

不可死守。《周易參同契》云“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仔細參悟“浮游”之旨,即可明白。
 
守某些竅位,丹經上面說妙在有無之間,也就是書上所指的“若存若亡”,不知如何才能做到?

守竅的要妙,在於守而不守,既非死守,又非不守。假如死守一處,則易氣機凝滯,淤塞不通,恐生弊端。

假如失心不守,則易散漫無際,氣機不聚,恐落空亡。因此丹書強調守竅之功,妙在有無之間,謂曰:“著意頭頭錯,無為又落空。

”又曰:“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總之不可用意太過,亦不可完全無意。具體做法,開始可將意念守於竅位,

然後逐漸忘掉,但又不可全忘,還要時時照顧。訣曰:“先存後忘,知而不守。”其中精微,還要個人仔細悟解。
 
有的丹書,下手第一步要求二目垂簾,眼觀鼻,鼻觀心,迴光返照,又要求意守祖竅,還要求呼吸入於丹田。

如此一來,心意豈不是更加散亂,而且不成章法了?具體的修法又當如何?應當注意什麼?

丹書上面所講的功法,下手各自不同,皆有一定程式,不可顛倒錯亂。而且入手的種種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功用。

首先要把道理認識清楚,然後依照次序去做即可。二目垂簾的作用,起初來說是為了幫助入靜。然後意守祖竅,祖竅為性之根,

守此可以見性,此為修性之功。待等念去心澄,神光會聚,即可眼觀於鼻,鼻觀於心,心觀於丹田,迴光返照於丹田之中,隨之呼吸入於丹田。

丹田為命之源,此為修命之功。如此做去,雖屬下手之法,已將性命雙修之功,囊括其中。可見其中功法,皆有次序,步步分明,

並無心意散亂之憂。以上具體修為,應當注意,一者逐次做去,不宜躁進,二者意守非同死守,但留意在即可,不要執著。
 
有人說兩眉之間為“玄關”,對否?守此處可以結丹嗎?

“玄關”二字,在丹道書中,多有提及,是修煉的重要機關。如云:道法有三千六百門,每門各執一妙根,惟有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意思是說,明白了玄關一竅,

即可超越於眾多修道法門之上,得此一竅,即足以了道成真。又云:玄關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不離己身,身上又沒有。這樣說法,幾乎要把人搞糊塗了。

同時也應該明白,如果功夫未到,僅憑字面理解,很難明白其真實含義。再則功夫上的景象描述,也很難藉以文字真實表達。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玄關不是一個有形有象的竅位。所以如果說兩眉之間為玄關,是未經明師指授和真功實踐的錯認。

但是對於最初學習修煉的人,不必追問玄關的真正含義。這是高層次的一個問題(需要經過明師次第指引解說,功夫到了才能恍然大悟)。

只要按照丹書之中所講的方法,按部就班地依次修煉,功夫逐漸遞進,才是最現實的得道。同時,結丹是一定要按照修煉精炁神的方法,

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在下丹田烹煉溫養,才能逐步成功。執守兩眉之間,根本就不可能結丹。
 
我在白天坐功之時,受到其他人的外來干擾,導致氣機大亂,甚覺懊惱,感到元氣虧損,難以恢復,現在我想換個環境治療,是否可能治癒?

坐功之中,遇到這種情況的人並不罕見,只不過受影響的程度存在深淺之分而已。選擇白天坐功之時,注意一定要在自己說了算的時間進行,

即在白天坐功的時段內,保證不會受到外來的干擾,然後才可以安下心來踏實坐功,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另外注意,

為了防備萬一可能出現的外來干擾,就要在坐功之前存在一個預先就有的心念,即在坐功之時,無論發生何種情況,自心都不要為其所動,

這樣受到影響的程度就可以降低到最小,甚至完全可以不受其影響。須知修煉的人,隨時都可能受到各種各樣的干擾、魔擾(心魔招感),

而且並不僅僅限於以上這種情況。同時這也是對於修煉者的一種考驗,如能安全過關,功夫同時也會超昇一層境界,所以我們常說“有魔即有道,

無魔即無道”。修煉之士,應當明白此點玄機。關於靜坐煉功的這種情況,主要是平時煉心不夠,所以受到外來干擾,自心隨之動搖,

不能自主,導致氣機大亂。由於這種情況乃是自心決定,試圖調回原來的境界,恐怕難以奏效。道家修煉所云“入靜”之意,如果不能夠做到“心不動”,

即自心尚隨外界境象而動搖,不能算是真正入靜。所以道家修煉以靜功為基礎,自有其充分理由。至於打算換個環境治療,並非完全不可。
                                               
                                                   ~~未完待續~~

粉絲專頁發表時間~~2015.02.11~~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