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靈法語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jpeg

奇妙的前世今生!                      

不論你信或不信前世今生,結論與本篇影射的意義是最重要的:慈悲、智慧與功德是化解的唯一方法。把醫學當「醫療科學」的人,很可能會把催眠術當做巫術。

然而,我們的理智真的能完全了解宇宙運行的法則與生命的源起嗎?這本來就是遠遠超越科學與物質界的人之理智盲點。

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的陳勝英醫生,在眾人的詫異中,一頭撞進「前世治療」的催眠術中。 他在十多年的臨床實驗後,回到台灣。

出版了一本「生命不死」的《精神科醫師的前世治療報告》。 
前世催眠引出了前世的愛、恨、情、仇,也可以挖掘今世已被遺忘的童年夢魘。

在陳醫師的臨床實驗中:確實治療了不少精神官能症與查不出病因的病痛它們竟然因此不藥而癒。

陳醫師在做這類催眠治療時,常會安排一些:暗示和潛意識止痛的程序,以這種方式,使一些令值班醫師頭痛的人物,減低他們看病的需要。

他發現對前世持反對意見的人,也可以經由催眠找到這種前世經歷…… 在催眠中,他們的潛意識會肯定自己的前世。

但在清醒之後,就會找出很多理由辯稱那不是他們真正的經歷,只是今生的許多感受,在強烈的催眠暗示後被胡亂拼湊出來的。

但 陳 醫師卻認為,依他的經驗:有時在催眠時,如果他認為故事的內容不太妥當,強烈暗示他們修改時:幾乎每個人都很拗。會強烈地抗議說:事情不是那樣的。

有些前世的經歷,非常愛恨糾纏。這一世的丈夫竟然是前幾世的仇人; 上一世救的人成為自己的好丈夫 今世的弟弟原是上一世的好友…每一世都有同樣的人來參與,形成「集體的前世經驗」。

而奇妙的是,一對未婚夫婦接受前世催眠時,會回到同一個朝代。她是公主,他是門第不符的愛人。 共同經歷了幾世的掙扎與迫害。 硬「撐」到了這一世,有情人才成眷屬。

上一世對不起你的人,下一世會反被你踩在腳下嗎?照前世催眠療法的結論,恐怕未必。玉英自從出嫁以後,常被婆婆氣得直跺腳,引發了氣喘病。後來婆婆死了,她的病還是好不了。

在催眠狀態下,她看到了幾個前世:
上一世:她是個遊學四方的富家公子。遭強盜打劫兼毆打,險些喪命。那個強盜,竟然就是她這一世的婆婆。

再前一世:她是個出家的和尚,日日苦修,只為前世業障深重。這個業障又來自再上面的一世:那時「他」是個神射手,常常濫射無辜。

有一次,看到一頭牛。覺得那牛樣子笨,就一箭把它射死了。那頭「笨」牛就是她今世的「壞」婆婆。後來,她的氣喘病竟停止發作只後悔:沒在婆婆有生之年化解冤仇。

陳醫師說:按照目前我所看到的因果原理來推斷。
如果她今世仍帶著仇恨而終,和她婆婆的冤仇就無法化解,來世還會惡性循環。直到有一世雙方以智慧、慈悲來消解仇恨,才會停止惡性循環。

歸結到最後,還是要以宗教情懷來寬容,人生才能真正地圓滿。多年的臨床治療,也讓陳醫師歸納了幾個輪迴因果的原則,如同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主要課題。

所有的困苦與災難,都是針對這個課題而來,今世不及格,來世得重頭。世世不及格---用自殺來解決今世痛苦的人:

可能來世會遭受更深的痛苦。使得課題更加龐大而複雜。生命更加麻煩。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恩恩怨怨必須: 以慈悲、仁愛、寬恕來終結。

如果你今世得到的愛情是苦的,心有不甘,硬要報仇。就會造成更大的業障,不但今後更痛苦,來世會更淒慘。
掠奪者,難免在來世受苦,施捨的人,終會有回報。

前世催眠的結果,如是說。這是一門我很有興趣的主題:前世今生;你若覺得,此生此世萬般苦楚,那麼栽,卻不那麼收穫。

或許你可以安慰自己:這樣的付出,算是為上一世而還債 。這一生如果不還,下一世還是要還。如今你有這麼多機會償還,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但記得:還夠了,也該收手。別讓那人反過來欠你太多。連累兩人,在下輩子還糾糾纏纏。心甘情願給予的人,永不吃虧。

覺得自己不甘願了,就別再給。心不甘、情不願地給,對接受者有害無益。給予時,你必須內心豐盈,

像一個上漲而不得不湧出的泉水。 無私地讓乾渴的行人,分享最美的甘露。 付出得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4.12.31~~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因果定律法則~1

一、因果定律: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 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 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 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 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

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 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二、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比如:自己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當,那自己所處的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 

又比如:自己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自己就總會碰到跟自己肝膽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對於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會留意,甚至視而不見。

人所處的現實面,是人的心念吸引而來的,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現實吸引過去。 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們難以察覺的,下意識的方式進行着。自己的心念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那自己所處的環境也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

自己的心念是積極的善良的,那自己所處的環境也是積極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注於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

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深信定律: 自己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會發生,則不管這件事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這件事就一定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比如自己深信積極的事物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積極的事物就一定會發生。

又如果一個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這個人很快就會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運修造的原則。由此看來,有好的信念是一種福,想給自己種福,必須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鬆定律:自己只有在心態放鬆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什麼心態是最佳心態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

把目標瞄準在自己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係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後放鬆心態、精進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不要老惦記着這些東西什麼時候到來,則這些東西的到來有時候能快到令你吃驚;相反的,

《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就是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還有:所謂的無念並不是心裡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當下定律: 自己不能控制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自己能控制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所以修造命運的專注點、着手處只能是“當下”,舍此別無他途。 

根據吸引定律,如果自己總是悼唸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舊現實中無法解脫;如果自己總是擔心將來,自己的擔心就會把人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

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做好當下當前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則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 

六、80/20定律: 人在達成目標前80%的時間和努力,只能獲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後20%的時間和努力獲得。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由於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成果於是失去信心而放棄。

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的事,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預期前80%的努力會有很大收穫,只要不放棄,最後20%的努力就會有長久的進步。 

七、應得定律: 自己得到應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命運修造者,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則自己應得的不管質和量都會提高。

 八、間接定律: 要提高自我價值(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必須通過提高他人價值間接實現。例如:自己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須通過首先提高別人的自尊間接實現。自己要有所成就,必先通過成就別人間接達成。

又例如:有些公司創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一兩年內就消失;而那些致力於為客戶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

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間接定律中提高自我價值和提高他人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即當自己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自己的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 

九、佈施定律: 佈施就是“給出去”的意思。這個定律是說,自己佈施出去的任何東西,終將成倍地回報到自己身上。例如:自己佈施金錢或物質,自己將會成倍地獲得金錢或物質回報;自己佈施歡喜心,讓他人衷心愉悅,

自己將會成倍地得到他人回報給自己的歡喜;自己佈施安定,讓他人心安,自己將會成倍地得到安樂。相反,如果自己施加於別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氣、憂愁,自己將成倍地得到這些報應。

 十、不圖報原則: 這是佈施定律的補充。這個原則是說:自己佈施的時候永遠不要企望獲得回報,自己越不望回報,而所得到回報給自己的反而越大。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所以請記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無需從受者處獲得回報。

十一、愛自己原則: 一切利他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的開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並真心喜愛自己。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愛別人,才能愛世界,自己才可能有真正的歡喜、安定和無畏,才可能有廣闊的胸襟。自己如果不喜歡不滿意自己,那麼自己是無法真正喜歡別人的。

這點非常重要。 有些人把愛自己等同於自私自利,這是誤解。如果仔細體會,就會發現自己如果對自己不喜歡、不滿意,就會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愛眾生的同時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請先好好認識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談愛其他眾生。 

十二、寬恕原則: 如果把消極思想比作一棵樹,那麼其樹根就是“嗔心”,把這個樹根砍掉,則這棵樹就活不長。要砍掉這個樹根,必須懂得如何寬恕。第一個需要寬恕和原諒的對象是父母,不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做過或正在做什麼不好的事,都必須完全、徹底地原諒他們;

第二個需要寬恕的對象,是所有以往以任何方式傷害過或正在傷害自己的人,記住自己無需與他們勾肩搭背嘻皮笑臉,自己無需與他們成為好朋友,自己只要簡單地、完全地寬恕他們,就可以砍掉消極之樹的樹根;

第三個需要寬恕的對象,是自己!不管自己過去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請先真誠地懺悔並保證不再犯,然後——請寬恕自己。內疚這一沉重的精神枷鎖不會讓自己有所作為,相反會阻礙自己成為面貌煥然一新的人。 

十三、負責原則: 自己必須對自己的一切負責,當自己對自己採取負責任的態度時,自己就會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麼;自己如果依賴心重,就會往後看,盯着過去發生的、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長吁短嘆。事實上,對自己負責的也只能是自己。請時刻提醒自己:“我對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負完全的責任”。

 十四、不對抗原則: 切忌有與命運對抗的想法和心態,這容易使人~生起不平之心。自己想和命運對抗,其實是在和自己較勁,這樣越對抗越難擺脫。最好的心態是不管命運是好是壞,我只管修好自己,一日修來一日功,這樣壞者變好,好者更好。所以“改變命運”應稱為“修造命運”。 

十五、除草原則: 人的雜念妄念就像花園裡的雜草。雜草不需要專門的照料和養分,它自己就能長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園就會“雜草叢生”。所以一個好的花園,必須時常進行除草。所謂“時時勤拂拭”。

相反正見善念就像花園裡的花朵,必須細心種植栽培,才能生長得好。所有善知識和有用的、有利的資訊,都必須時時接觸和複習。重複重複再重複,把性格修造的這種腦力勞動~徹底變成體力勞動。

 十六、行動原則: 有行動才有吉凶,無行動則無吉凶。例如自己有了病,卻不配合治療,不進行體育鍛鍊,病會好嗎?做了善事種了善因,就會產生一股力量,把自己的行動向吉處推,但是沒有行動,這股力量如何顯現呢?所以學道學佛行善所帶來的吉祥,也必須在行動中才能顯現出來。

粉絲專頁發表時間~2015.01.1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略談“直心是道場”      
                             
超然法師                                

西藏王統記》第四章所說之真言功德編輯
唵、嘛、呢、叭、咪、吽,此六字咒,攝諸佛密意為其體性。攝八萬四千法門為其心髓。攝五部如來及諸秘密主心咒之每一字為其總持陀羅尼。此咒是一切福善功德之本源,一切利樂悉地之基礎。即此便是上界生及大解脫道也。這大約是學佛者無人不知的一句話,它來自於《維摩诘所說經》之菩薩品,當光嚴童子遇到了維摩诘居士,相互見禮以後,問他從哪裡來,維摩诘居士回答說從道場來。光嚴童子又問,什麼才是道場呢?維摩诘居士做了如下精彩回答: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密,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 

因為原文較長,引文做了一些省略,以免喧賓奪主。

這樣一大段關於道場的精彩诠釋當中,為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第一句: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這並不奇怪,因為,在日常生活和修行當中,我們的心緒往往過於雜亂,充滿了谄曲——就是那些彎彎曲曲的念頭,要麼表裡不如一,要麼阿谀奉承,要麼藏污納垢,要麼嘩眾取寵,等等,不一而足。

這樣的心境根本就沒有辦法修行,與覺悟背道而馳,佛陀在《遺教經》當中說的很清楚:

“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

“質直其心”就是直心,也叫做正直心,做人尚且應當如此,何況修行呢!

正因為修行需要從直心開始,而現實生活當中的人們,卻往往缺少它,所以,歷代高僧大德,都特別強調維摩诘菩薩的這句名言: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什麼是“直心”?何為“道場”? 

所謂“道場”,梵文是“菩提曼拏(音:拿)羅”,本意是指佛陀成就聖道之處,也就是古代中印度摩竭陀國,尼連禅河畔菩提樹下的金剛座,我們這個世界當中的賢劫千佛,都將會在這裡成就正覺。

就通常意義來說,道場則指的是修行聖道的場所,或者是弘揚聖道的場所。因此,從佛陀時代,僧團所安住的精捨或者伽藍,一直到如今的那些有佛弟子在修行的寺院、茅棚,等等地方,都可以稱之為道場。在梁武帝時期,就曾經統一命名天下佛寺為道場。

那麼,“道”又是什麼?

佛教裡所說的“道”,與中國本土文化當中所說的“道”是不一樣的。或許,你可以說它們相通,這沒有問題,但是,就其各自的诠釋來說,並不相同。

在佛教當中,“道”的梵文是“菩提”,譯作“覺道”,簡稱為“道”。所以,道場,也常常被稱為“菩提場”。

總而言之,在佛教當中,所謂道場,就是指修行覺悟之道的地方,或者,弘揚覺悟之法的場所。

——然而,無論是修行,還是弘法,光有場所是不行的,還需要合格的修行人和弘法者。

——什麼樣的人才合格呢?

——最起碼,他們應當“質直其心”,時常擁有直心,擁有坦蕩光明的心境。倘若真能夠做到的話,或許,這樣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夠修行,都能夠弘法,那就無處不是道場了。 

所謂的“直心”,其內容也是相當豐富的,最簡單地說來,大約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   心口如一;

二、   言行如一;

三、   心地光明磊落,沒有牽掛糾纏。                                                  

心口如一,就是嘴裡所說的話,與心裡當下所想的內容,是一致的,沒有欺騙自己和別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毫無遮攔地,和盤托出我們心中的一切,乃至於不顧其後果,不管別人的感受,甚至於毫不在乎地,用語言去傷害別人。

——這不是我們所說的直心,而是粗暴的無知,沒有智慧和慈悲的表現。這樣的心境,也違背了上述第三個方面的內容,它不夠光明磊落,它已經陷入到煩惱糾纏裡去了。

在現實社會當中,人們為了各種利益的需要,經常會說一些違心的話,往往不夠直心,所以,在塵世當中修行,非常困難,連最基本的入門,都很難。甚至,不要說修行了,很多人因此連自己的正常人格都被扭曲了。

如果能夠體會到這一點的話,就會理解佛陀出世,為什麼都是在出家行道以後,才成就正覺佛果,而不是在王宮裡,以王子的身份成佛了。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說一些善意的謊言,在佛教戒律當中,把它叫做方便妄語。如果當時,我們內心的確是那樣想的,的確是為了不給別人造成傷害,而進行方便妄語的話,

或許,這並不違背我們所說的心口如一。

——但是,遺憾的是,我們平時的心念,好像太粗漏了一些,很多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心裡到底是如何想的,於是,就自我安慰地為自己的謊言開脫:

“哦,我是為了他好,才這樣說的呀!”

而實際上,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另有謀算,早已經把自己的小九九算明白了,從中充分謀取了種種利益。

——這樣的善意謊言,絕不能夠算是心口如一,它顯然遠遠不夠直心。 

言行如一,就是怎麼說就怎麼做,把自己所說的內容,原樣落實到了行動上面。這樣的心才夠爽直。

與此截然相反的,就是把自己所說的話,統統變成了口號,讓它們“順其自然”地漫天飛舞,就是不讓它們落到實處。

——因為,自己所說的那些動聽的話語,都是偽裝和修飾而已,都是面子工程,怎麼能當真呢!

在我們這個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偉大民族的偉大文明當中,被我們所運用的最為熟練的技巧,恐怕就是口號了吧。

——有時候,仰望著那些滿天飛舞的神聖口號,我深深地自責,自己太缺少智慧了,已然被歷史所淘汰。

在這裡,我並不是在說什麼俗世現象,更多的,我是在說那些舉著“行菩薩道”的大旗,喊著“普度眾生”的口號,卻在暗地裡運作名利的佛弟子們。

——他們的言行太過不一。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應當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自他兩利,同成佛果”,乃至於“度盡一切眾生”是我們無窮無盡的大願。作為出家人來說,“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是,千萬不要讓它們變成口號,在無形當中自欺欺人。

當我們整天喊著,奔忙著去“度眾生”的時候,請反問一下自己,是否已經大體度脫了自己心中的煩惱?如果是的話,但度眾生無妨。如果不是的話,請問您打算把眾生度到哪裡去呢?度到您那充滿煩惱的心境裡去嗎?那算是度眾生嗎?

——這豈不是自欺欺人!這豈不是言行不一嘛!

佛經上說的很清楚,自不能度,能度他者,無有是處。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學佛人行菩薩道的時候,必須要自度度人,不能無視自己的煩惱,反而專門去“治療”別人的煩惱,那既是著相,執著於實有眾生可度,有違於《金剛經》的妙旨;也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言行不一,缺少直心。 

如果我們做到了前兩點,能夠心口如一,也能夠言行如一的話,大體說來,我們的心已經比較直爽了,可以開始修行了。

但是,漸漸地,隨著學佛修行的深入,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心,還遠遠不能夠稱之為道場。它依然很混亂,似乎一點兒都不具備覺悟的品質。

——原因何在呢?

——因為,在我們的心裡,還有著太多的牽掛和糾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執著和煩惱。所以,我們的心境還不夠光明磊落,不夠坦然正直,還不能夠稱之為真正的直心。暫時,還不能叫做道場。

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和修行。

在這樣的階段,接受良師益友的啟發無疑很重要,如果沒有的話,佛經,或者祖師的著作、開示等等,也足夠我們受用無邊。 

經常有人會問,我都學佛很多年了,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煩惱呢?

——因為,你從來就不曾找到煩惱的根源,並把它放下,給自己的心松綁。

煩惱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

——它就在我們內心的第一個拐彎處,從那裡開始,我們逐漸失去了坦蕩光明的直心,逐漸遠離了道場。

——它就是我們最初生起的攀緣心。 

本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心念的源頭,都和佛菩薩以及一切聖者一樣,坦蕩光明,無牽無掛,自在灑脫,如如不動。

就算當我們陷入於貪、嗔、癡的時候,就算我們正在大發雷霆的時候,其實,我們內在的心,仍然是坦蕩光明,無牽無掛,自在灑脫,如如不動的。

——它從來就不曾被破壞過,也永遠不可能被破壞。所以,佛陀把它叫做“金剛心”。

如果不信的話,請您隨時問問自己,當您煩惱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煩惱嗎?當您生氣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生氣嗎?當您高興的時候,知道自己正在高興嗎?當您不論有何種感受的時候,都知道自己內心當下的感受嗎?

——仔細觀察一下,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會回答說:知道。

那麼,請您再進一步觀察一下,那個隨時知道自己心境的東西,到底是個什麼呢?它會因為您生氣而生氣嗎?它會因為您高興而高興嗎?它會因為您的感受不同而變化嗎?

——這就是大乘觀心法門的一種實際運用。

它也就是行住坐臥當中,隨時都可以進行的一種思維修行,它是從第六意識當中起修的。 

不可思議地,它讓我們每個人從胡思亂想當中,回到了當下。

實際上,當我們“知道”自己正在生氣的時候,當我們略微一反觀,回到了這個“覺知”本身的時候,那個生氣的心就消失了。因為,所謂的生氣,只是一連串在覺知上面泛起的,不斷攀緣與執著的痛苦念頭而已;猶如在鏡面一樣的水面上,泛起了波紋一樣。覺知一旦回來,生氣的念頭就瓦解了;如同,水面一旦恢復成鏡面,波紋就消失了一樣。

在每一個當下,我們的心,往往只能夠呈現出一種心境。這叫做,一心不可二用。

生氣的只是念頭而已,內心深處,念頭產生的那個地方,本來的覺知,從來就不曾生氣。同樣,喜悅的也只是念頭而已,內心深處,念頭產生的那個地方,本來的覺知,也從來就不曾喜悅。

——就是如此,我們內心的覺知性,從來就如如不動,從來就了了分明,不屬於生滅與變化,超越了散亂與煩惱。

與水面不同的是,當波紋產生的時候,如同鏡子一樣的水面就被破壞了;當波紋平靜了以後,鏡面般的水面,又回來了。

覺知心則並非如此,就算我們產生了憤怒或者喜悅等等煩惱念頭,它也從來不曾被破壞,它那本來的覺知能力,一直在那裡。正因為如此,我們自己憤怒或者喜悅的全過程,事後,都可以回憶得清清楚楚——如果,覺知心曾經被破壞的話,我們怎麼可能做到這一點呢!

——這是極為發人深省的。

換句話說,如果有人具備足夠修行能力的話,他完全可以做到,一邊發脾氣,一邊覺悟不失;一邊睡覺,一邊慧光朗照;一邊處在生死輪回,一邊不離大般涅槃。

——那就是菩薩們的不可思議境界,非二乘之所及。我們每一個凡夫,也都具備這樣的潛質,我們需要從最初的回光返照開始,從每一個當下的“覺知”開始。

從放下心裡的第一個拐彎——攀緣心開始。 

《維摩诘所說經》講得很清楚:“何為病本?謂有攀緣。”

什麼是一切眾生輪回大病的病根子呢?那就是,我們有攀緣心啊!

所謂攀緣,就是當我們的六根,對應著六塵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要去攀附,要去分別,總想抓過來把它研究一下。眼睛要去攀緣色塵;耳朵要去攀緣聲塵;鼻子要去攀緣香塵;舌頭要去攀緣味塵;身體皮膚要去攀緣觸塵;意識思維要去攀緣法塵。

就這麼輕輕一攀緣,我們那本來清淨光明、坦蕩直率的心境,就被扭曲了,掩蓋了當下的覺知。

——我們失去了直心,遠離了道場。

如果想要自在解脫的話,我們必須要放下它。

——盡管,這並不容易。 

要想放下攀緣心,放下六根對於六塵的攀緣,首先,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到,六塵等一切境界,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空”的。

我們可以通過念經,學習經教,來做到這一點;我們也可以通過參禅,破本參,來做到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通過念佛,得三昧,明了念性本空,來做到這一點。等等,等等。

即便我們已經認識到,六塵本空,境界非有,放下攀緣心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因為,無量劫以來的攀緣習氣,實在是太堅固了,不下一番苦功夫,就換不來自在解脫的果實。

黃檗禅師有一首著名的詩,說得極為中肯: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干一場;

  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所謂塵勞迥脫,就是指的六根不再攀緣六塵,六根回歸於當下一心,並徹底脫離了牽掛、分別六塵所帶來的種種煩惱,不再因為塵境而勞苦,心境兩無礙,得大自在。也正是《心經》所說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黃檗禅師是過來人,所以才能夠說得如此懇切。這也正是我們學佛人,需要踏實用功的地方。此處,容不得半點投機取巧。

——此處,當直心而行。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讓我們就這樣,時時心口如一,處處言行如一,心地光明磊落,沒有牽掛糾纏地去行道吧。不必追尋世外桃源,不必向往人間淨土,也不必東攀西附,只須沿著歷代菩薩聖賢們的腳印,選定一個法門,踏實行去。 

——若能如此,何處不是道場呢!
                           文/網路分享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聽到某某人靈格多麼的高,手只要如何一比畫,什麼都可以頒發任何一道旨令,且常自我以某神佛自稱,我常聽到啞口無言,也並不想當場給予任何意見,心想又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但 … 太過頭 … 那就不好 。

 

        靈格確時有高低之分,但並不是肉體能夠選擇的,靈格高的人未必資質一定好,如果又加上不懂得惜緣,認真精進,還不是跟普通靈一樣沒有任何差別,而靈格較低的人更不能因此看不起自己,若肯用心配合與精進,進步的空間大有可為,甚至比靈格高的人來的快,就像龜兔賽跑相同的道哩,要與不要全在於自己如何選擇。

 

 

        現在學修常有人自稱自己是某某神真靈下來,但是大家可否想過,某某神下來,那是你的靈主,你的靈脈,肉體終究是肉體,吃喝拉撒睡沒有一個人可以免掉,所以請別自恃太高 { 坐在神桌供人參拜的才是最高 } ( 土地公的神格也很高 ) 。

 

 

        靈修會如此的亂,就是一般人都分不清狀況,自我本身內修最為重要,因為法在內不在外,一個人的品行德行,謙恭心,度量心,大慈大悲之心,都表現出一個人的修為到哪哩,若時時能往內修法,自己就能慢慢的修改自己不好的習性,若學修之人,一切還是如一介凡夫一般,那你能確定自己是真修還是假修。

 

 

        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古人這句話不是說好玩的,而是提醒我們扮演什麼角色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你才能了解箇中道理,那麼既然要修法,一切都要入心,你學修入心就能時時警惕自我,別犯了不該犯的錯,佛給于我們的戒律,好比經典,是引導我們學修的入門,你能入法,你平常的身活起居也都是法,你就是佛,就是菩薩,你以佛的慈心,寬大之心來面對你身旁一切人事物,那所有的法你一定學的到,更能學會放下就是快樂,若能真正入心入法,快樂與滿足就在你的眼前。也才能找到學修的快樂點,所以不要用靈格高低來看一個人。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