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jpg

 

何謂一陽來復?                          

 

道家修煉有一句重要的名言:「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煉身體,在身上轉河車,轉來轉去,不瞭解心性的道理,不懂一切唯心的道理,是一般修道修行人第一個錯誤的觀念。

 

相反地,他說「但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只曉得在心性方面入手,在明心見性的學理上參,這個空了那個空了,但身體氣質變化不了,他認為這是陰陽沒有調好,永遠不能證到神、聖、仙、佛的果位。

  

所以正統的道家修煉主張性命雙修,對佛法也是非常恭敬的,認為佛是經過修證成功的。一般學佛修道沒有成功,主要的原因不是偏在修性就是偏在修命。這個主張拿佛學來講合理不合理呢?

 

研究了佛學唯識,研究了般若就懂了⋯所謂「般若」,就是「妙智慧」。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一部分,身和心各佔一半。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身心雙頭並進,也就是要性命雙修。

 

最後身體由衰老變健康,由健康變化氣質,由變化氣質漸而達到⋯脫胎換骨。再配合身心靈的修煉,這個道才能修的圓滿成功。

 

修道修煉者必需收束起向外攀附的凡心,改向內心去探究、內觀,體驗那股神祕的力量,掌握真正的主控權,而你是要主控自我的命運?還是要被動地隨波逐流?這則是自己的選擇與抉擇,那麼最終的結果亦是由自己來承受。

 

唯識學立論,是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其宗旨。要之莫不以「心識」為依歸。大乘佛教思想,是以「一實相印」為依歸。直指「萬法唯心」,不許心外有實在之法,但是對此心的見解,空、有兩宗則各有不相同看法;

 

空宗─以此心為理心,指的是萬法實相的真如(Bhutatathata),此即所謂「真如緣起」;有宗─以此心為理心,指的是生滅變異的八識心,以此八識心而說萬法唯識,此即所謂「賴耶緣起」。

 

性命雙修成功了以後,道家稱為「無縫塔」,修成一座無縫的寶塔一樣。佛學的說法就是證得無漏果,得漏盡通(備註:漏盡通,佛教術語,屬三明六通之一種,在多部佛經中,指的是斷惑究竟後所得之神通。

 

「漏」即煩惱,「盡」即盡頭、不存在。「漏盡」煩惱已盡,即沒有煩惱,脫離輪迴),一切都成就了,沒有滲漏,沒有遺憾,沒有缺點,這才是個完整的生命。(六通又稱為六神通——六種神通。神通神通,以元神來通。

 

備註:六神通包括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盡通)!

 

西方柏拉圖的哲學思想,世界分成二元,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實際上兩個世界是一體。因為這兩個是一個功能所產生的兩面,一陰一陽。有關精神世界,就是心性這一面的修養,我們先要瞭解如何把握「冬至一陽生」的法則。而在這個十二辟卦中,一陽初生之處最為重要。

 

宋朝五大儒之一的邵康節(邵雍),他是研究《易經》的專家,他的成就是跨越時代的。他把易學整理出來一套法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後面的人到現在為止,能夠真正超越邵康節的還沒有。講到「冬至一陽生」的道理,他的見解後來的修道人沒有不用的。他的名句是:

 

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這個也是「冬至一陽生」的原理,是《易經》最高也是最基礎的原理。冬至是子月(陰曆十一月)下半的氣,子月是復卦,一陽來復的意思。此時天地間陰極陽生,開始了一陽。運用到人的生命上,就是子時,從夜裡十一點到次晨一點。所謂正子時正好是十二點整,正子時是子時的中間。

 

邵康節說「冬至子之半」,冬至是子月一半的時候,宇宙萬物到了一個不屬於動態也不是靜態的時刻。「天心無改移」,平穩極了,這中間是真空狀態。這真空的狀態是一陽之氣初動之先,也就是「萬物未生時」。所以佛家講修到無念,真正空了,才是陽氣來之前的境界。

  

邵康節這一句「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道家所謂天心就是佛學講的無念真如這個境界。所以天心也就是佛家講明心見性那個階段,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時。「天心無改移」,這個時候,陽氣將要發動,道家叫無陰陽之地,不陰也不陽。也就是佛家講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所謂止的道理。

 

我們懂了「天心無改移」,就懂得陽氣真發動的狀況。所以懂得佛家禪定修止息的原理,思想心念絕對沒有了,這個是空靈,要從這個地方起步修道。

 

修性就是心理方面達到無念,雜念妄想都沒有,完全空靈,連空都不存在。這樣的清淨境界,心理上就是正子時,一陽來復要開始來了。修道的人要把握子時一陽來復的陽氣。

 

據我們這麼多年來所看到的修道人,把握子時陽氣多半都注重在身體上,心理方面不太注重。「一陽來復」注解:古人認為天地間有陰陽二氣, 每年至夏至日, 陽氣盡而陰氣始生;至冬至日, 則陰氣盡而陽氣開始復生, 謂之“一陽來復”。

 

修道以什麼為陽氣?什麼是一陽來復?修道的人要懂得活子時,剛才我們已經提到過,我們身體是個小天地(小周天),精神氣血流行的法則,同太陽月亮天體的運行是同一個原理,同一個法則。

 

但是每人稟賦不同,根基不同,心理的狀況不同,古人講「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沒有兩個人面孔是完全相同的。同樣的,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思想會是完全一樣的「包括因果命運也不可能完全一樣」。

 

所以一個人心理的現象表現在每人身上。一陽來復,每人陽氣的發生,時間不同,際遇不同,所以叫「活子時」,要活用。也就是剛才所講的「幽潛淪匿,變化於中」,「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這個是陽氣真正的發動。

  

說到陽氣發動,照道家這個規律,一定要從下面發動。卦像是坤卦到了極點,而一陽生為復卦。密宗叫海底輪,中醫學就是會陰穴。道家也認為這是源頭活水,是生命力。大家唸過理學家朱熹一首詩: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不過朱熹那個源頭活水不是道家這個源頭。真正的源頭活水是生命的來源,這時陽氣發動不一定是子時來的,不一定是身體下部來的,每人因身體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有些青年修子靜坐,忽然手心足心發燙了,這也是一種象徵呀!道理是什麼?「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但是有沒有理由呢?

 

譬如這個人身體非常虛弱,他今天學道修煉是想救命治病,所以開始學靜坐。能不能當神仙不管了,至少禪坐這個修養現在醫學比做冬眠治療,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所以靜坐對治病、對身體健康,只有幫助而沒有壞處。

  

靜坐是一個休息狀態,休息怎麼會出毛病呢?若會出毛病⋯那只是心理之觀念出毛病罷了!所以你說禪坐靜下來忽然左手發熱,忽然這一邊肉「咚、咚、咚」跳起來,忽然肚子裡面也攪動了,有些人就嚇死了,怕坐出毛病來。

 

這個雖然不是活子時的現象,也是氣動的一種,只要不去理會它,你懂了這個原理,只要把自己的心念平息下來,聽其自然,念頭一空。念頭真空掉,一陽來復,復卦,氣就來了。

 

所以道家講無火之「炁」,那個不是呼吸了。在佛學裡頭,那不叫做氣,叫做息。你真做到心念息下去,神凝氣聚~這個就是一陽來復的道理,現在都是講理論,但是理論懂得了,所謂功夫方法就在這裡面。

 

道理就是一個原則——陰極陽生。怎麼樣是陰極呢?再明白一點講,就是靜極。但「靜極則動」,靜坐功夫真靜到極點時,也有很多說法形容,譬如說「六根大定」,在原理上的名稱就叫做「陰極」,陰極了,陽自然會發生。

  

「此時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即生於子」,這個時候陰極陽生,太陽真火光明的現象,動的現象,生於「子」。「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現在說靜極了陽動,太陽真火就發生了。譬如說我們靜坐,這是修道的第一步。

 

不管守竅也好,聽呼吸也好,隨便用什麼方法,很少有人真達到陰極,沒有達到「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沒有歸根過。假定有人修道到達這個境界,這個靜到極點是陰極,這個時候真陽才來,就是那個靜的活子時才到來。

 

修真之道,內功外行,缺一不可。

內修性命,外積善德,清心寡欲。

冥心調息,通關河車,五龍捧聖。

還珠復本,溫養神胎,明心見性。

 

煉津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

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證道成真。

 

道家修真的根本就是清靜其身心,以道祖⋯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為圭臬。修真之士不是脫離人事,不是沒有思想意念、完全無知,而是「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在至清至靜至虛的境界中,人體內產生自然反應, 促進生理心理的自我調節,致使體內純淨平衡,生理心理都得到昇華。修煉的理論雖然一致,但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素質和所處的環境不同, 因而在方法上也有相應的變化!

 

《觀心-萬緣放下》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4.12.18~~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