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社群網站修煉修行靈修 (10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jpeg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我們居住在這娑婆世界中,煩惱苦厄叢生,尤其人生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求不得、煩惱熾盛等無人能幸免。

 

要知道,物質世界越文明,心靈世界就會愈空虛,再加上外在環境的壓力,可說是內憂外患,如果找不到「心靈的出路」,便會如火車偏離了軌道,弊端叢生。

 

「隨所住處恆安樂」若是在世間不能得到解脫,死後又怎能開悟呢?在世間都不能「善盡自己的本份、自己的任務」,

 

若是換了另一個環境(天堂),又如何能突破心靈障礙,破除自己的執著心呢?因此人不能妄想或期望「生活之外得到解脫」或「妄求死後往生到理想國度」。

 

要知道,人身即是「法界宮」,而心即是我們的「清靜宮」,欲修無上菩提,要透過「靜修、觀照、修證」去力行菩薩道,任何再大衝擊、逆境也能隨遇而安,以保有一顆自在隨喜的心境。

 

修行法門何其多,「但悟一心,即超三界」,一般修行者,都是外求,又修這個法門,也修那個法門,法門雖多,但全是心外法。「心外法即是生死法,並非解脫法」。

 

惠能大師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我們修行人要怎麼修才能明心見性呢?「切莫外求」,就是往我們內在的心靈深處探索,以期開啟累世的潛能。

 

但若是尚未開悟者,還是需要明師的指點,正所謂:「千里尋明師,萬里訪真道」,佛陀當初未證道前也是經歷過~六年的尋師訪道的過程;試問若是要靠自修自悟,這得浪費多少年的青春歲月啊!

 

修行若能掃除一切煩惱,去除一切人我是非,心境才不會受世俗所迷惑,修行要是能夠做到「內不亂、外離相」,讓心靈平靜,才能不被一切塵境所轉。

 

我們不要拿世俗人的眼光與標準來檢視自己,這樣易墜入世俗之障礙,否則將來之成就與凡人無異。要進步就要拿菩薩清淨與規律來自我督促,拿菩薩的標準來自我勉勵,將來才能成爲菩薩。

 

一般修行人總是喜歡聽好聽的話、恭維的話,一味刻意奉承的話,而真實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正所謂忠言逆耳,要知道能根治心靈病源的藥卻是「良藥苦口」。

 

修行切勿讓順逆環境影響到我們的寧靜心靈。「君子素居」這個『素』,就是無聞,也就是樸素之意。意指:君子安居樂業,安貧樂道就是素居。喜怒哀樂發於和,心境自然不被環境所轉。

 

常言道:「自渡方能渡人,自覺才能覺他」,我們常會提醒修道 修行 靈修者⋯在你幫助別人的當下也就是在成長自己;當渡人成全時,其心靈最能謙卑、忍讓、犧牲、心自然就沒有嗔恨、計較,反而能過得更安祥自在。

 

由心靈皈依入手

 

要知道,依佛家觀點來看「人生過程,每一個人是披著業力的外表,上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與不同的一齣戲」。得意的時候只不過在人生舞台上,短暫的得意自己,一旦脫下戲服,你還是赤裸裸的自己。

 

所以佛家云:「畢竟還是你自己」,但千萬別讓舞台得意之事給沖昏了頭,會讓你不斷地在演戲(習慣貪圖人生,留戀凡塵,不斷地在三界六道中輪迴流轉不止)。

 

失意的時候也不必沮喪、悲傷或看不開,想想上了戲雖演得悽苦無比,下了戲卻能歡樂自在。切記『善用短暫人生,扮演好這一齣戲,切莫讓戲中假象矇蔽自我(蒙蔽良知)』。

 

佛經云:「學海無涯,唯勤是岸」。千經萬典要如何下手?由「心靈皈依入手」。因為心靈皈依可以啟迪智慧、解脫障礙、徹底獲得自由,以達生命究竟圓滿。

 

現今修行未開悟者,需藉善知識或師父的啟蒙才能明理修行,已開悟者當知依法不依人,透過啟發智慧自性自渡,正所謂「迷時師渡,悟時自渡」。

 

皈依自性清淨~人生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面對自己?如何對待自己?「唯有皈依純真的自性(真我)」。純真自性是我們本自具足,而不是外來的。它是人人原本所具有的「清淨本源」,

 

亦是天地萬物一切法的根本(源頭)。依修行來講「不向外追求,不迷失自己,心中沒有矛盾,沒有攀緣,沒有困擾,而達到福慧具全的人生」。

 

皈依心靈覺醒~淨化自己的心靈,展現自性淨土,去除種種煩惱、憂傷和牽掛,才能自在解脫,並且可藉由心靈的覺醒以幫助靈性的淨化,及心性的轉化與提昇!

 

淨化情緒~可得到好的性情。

淨化慾望~可知足常樂。

淨化思想~可通權達變。

淨化心境~才能自在無礙。 

 

皈依道德實踐~道德不是用來討論的,而是貴在身體力行。不是刻板教條,它是智慧的展現,目的在圓滿精神生活。

 

南海古佛云:「我們修道、辦道,是為了尋回放失的良心,去除虛偽的外表,回歸天真無飾的自己。」

 

佛家常言:「塵盡光生」。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充滿高度的慧性,唯有在心境「清淨單純」之下才會放出光芒,這就是佛性。故 惠能大師的「自淨其意」是最直接了當的指導。

 

要知道:「唯淡方顯真,唯常方能久」。淡-純樸、簡單。 常-真實的、永恆的、不變的。修行要無阻礙,不要凡事複雜、鑽牛角尖、尖酸刻薄、看外相而產生比較心。

 

「以佛心看人,人人是佛」,以複雜的心去面對,則煩惱、罣礙一大堆,心要無私才能明辨是非。自己不能吃虧那何必占人便宜?自己不願受刺激那何必批評他人、毀謗他人呢?你說不是嗎?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5.07.24~~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靈修與修靈⋯上篇

 

「靈修」或「修靈」這兩個名詞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都是一樣,但是在解釋與修煉的功法層次方面,各宗教法門卻大相徑庭!

 

耶教的信徒認為⋯靈修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神同在」,他們認為靈修生活的精髓就是要「親近神」,他們也認為要真正認識一個朋友就是要跟祂常常接近,如此才能真正的認識~

 

這個朋友「神」的個性、嗜好與生活習慣,而他們既然已經信仰耶穌基督了,因此有必要過靈修的生活,讓自己的心靈與真神親近,到最後自己的靈體才能與神靈融為一體。

 

而將靈修歸類為道教的人則認為,靈修一詞是從「黃庭內景經」書中所演化出來的一個名詞,本來是西王母娘娘傳授魏元君女丹訣修煉密法之用,後來因為現代人精神壓力過大~

 

轉而求助西王母娘娘,因此西王母娘娘才降下此法給修靈的人參修之用。第三種的說法則認為「靈修」其實就是「修心」的代名詞,也就是將我們凡夫俗子的喜、怒、憂、懼、愛、憎、欲。

 

或者色欲、形貌欲、威信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等七情六慾,依照靈修的課程慢慢的將它們修煉轉化掉,使我們的心能夠真正的平靜與寧靜下來。

 

備註:《黃庭經》被稱為道教五大經典之一,是道教許多派系遵奉的經典,地位崇高,古今注解亦甚繁。但其主要論點,學修者體會互殊,遂成聚訟。

 

特別是宋朝以後,內丹之說漸漸流行,黃庭道法,往往與呂洞賓所傳丹法相混。雖然各宗教法門對「靈修」的解釋,與修煉的方式不一樣,但是靈修的真諦又是指什麼?誰又能徹底的參悟呢?

 

首先我們要先瞭解什麼是「靈」?靈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然後再來談為什麼要「修煉靈體」,萬靈蒼生在未降下太極氣天之前,都是無極理天之中一顆顆的「先靝炁」!

 

那時候的「炁」每一顆都是處於一種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與不增不減的狀態,而佛教心經稱炁為「舍利子」或「摩尼珠」,其實炁是需要經過修煉而得道,如宗教所說的「成仙」或「成佛」。

 

但是這些一顆顆的先靝炁本身之中,其實均已經包含了不可分離的「陰」與「陽」兩個部份,而這兩個部份其實類似科學界所說的帶正、負電能的「質子」與「電子」。

 

而「質子」與「電子」有一種是屬於「物質」,另一種則是屬於「非物質」,其實「物質」與「非物質」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物質」這一部份是可以用科學儀器來驗證,而且人體的感官也可以感覺得到。

 

而「非物質」這一部份是用科學儀器無法驗證出來的,若是以人體的感官功能也無法感覺到,所以才被歸類為「非物質」,在這累累世劫的投胎演化過程之中,我們萬靈蒼生的「靈」與「性」~

 

均會因為陰炁所附著的程度有所不同,而逐漸形成目前娑婆世界中,各種不同的物質出來,這也是從「無極理天」演化至「太極氣天」與「皇極象天」中的演化過程。

 

其實這也是物質由理→炁→質→形→體的變化經過,目前世界上這些不同金屬類的製品,其實都是由不同的金炁逐漸演化而來,土質製品亦是由不同的土炁逐漸演化而來的,

 

這也是老子在《道德經》經文中所說「無生有」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化過程,因此宇宙才會有從「無形界」演化成「有形界」的說法,但是這些物質如果再~

 

經過極高溫度的燒煉去還原,那麼整個宇宙的物質又會毀壞並還原,返回到最初混元一炁之「混沌狀態」,因此越低層次的靈體,就表示其陰氣附著的越嚴重,而這些在凡塵中的陰氣~

 

指的其實就是該靈體對「外境」與「外物」的執著心,「外境」指的就是我們心中所著的「無形之相或境」,而「外物」指的就是我們眼中所著的「有形之相或境」。

 

太上老君在《太上清靜經》中所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修靈-就是幫助我們能夠把所沾染到,不同程度濁氣之本性,逐漸將那些濁氣消除掉,以返回最初之「天性」狀態,「天性」即是指「佛性」,「佛性」即是指凡心未受濁氣污染以前的「本性」。

 

靈修團體跑靈山會靈母、找靈脈也是為了展開靈性的尋根之旅,「尋師訪道」學修之路必需要有歸依明師引導,明師引薦仙佛次第傳授修煉,才能瞭解每個過程的功課,有心有願才能接受仙佛的關照,有《捨》才有《得》,無捨即無得,一切順應天意方能順心如意。

 

瞭解靈源、靈脈、「認主歸宗」、清楚自己的使命,這樣在靈修、修行的進程,才能步步精進與提昇,而不是為了求顯化、求感應、求神通,這樣根本與靈修、修行完全無關,靈修之修道靈子千萬別再誤人誤己!

 

多年前因緣聚會下認識好多位,已經在靈修界涉略二十幾年的道友,我們驚覺地發現~他們都有ㄧ個共通點,就是每次在接收上界訊息演化聖事之後,均無法正確地解說,

 

其所演化施法之聖事的來龍去脈,所以針對這點我們找出靈修者心中的盲點~靈訊的來源與判斷力的準確度,則是靈修學子首先要深入學習的課程,而靜坐、禪坐的靜功更是靈修者~

 

所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修行必需藉由靜坐、禪坐來修靈,在你達到無我之境時,宇宙能量才能夠由百匯穴進入身體來補充靈能,正常人平時只靠晚上睡眠來補充能量、消除疲勞。

 

但若是靈修、修行之人,想要維持健康的體魄、及快速地淨化靈體與肉體的濁氣,則必需要靠靜坐、禪坐、禪定來提昇靈覺、靈力,靈訊的解讀與靈覺有著直接的關係,藉此修煉以達到靈性昇華的最終目的。

 

準確的判斷力~則是需要藉由已證道仙佛的經典、大善知識、文章⋯等等,俱足正面能量的能源,來補充靈性的資糧,有了經典、道書、善知識做為學修的依循與依據,便比較容易增加本身的判斷力,增加訊息準確度的提昇!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5.08.10~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修行為何需要去除私心、私欲?

 

一個情緒不能自我控制的人,要得到心靈平靜,就必需去除私心與偏見,凡事往好的方向去想,不要ㄧ起無明就鑽牛角尖,把責任往外推,外表裝作若無其事,其實已與凡夫俗子沒有什麼分別了。

 

用人心、私慾去待人處事,所觀察到的僅是萬物的表相而已。要知道一般眾生的心態就是:「分別、對待、挑剔」,講話尖酸刻薄,專挑別人的「小毛病、小缺點、小過失」,若是有這種的心態時一定要調整過來。

 

修行是去除存有「私欲之我」,藉洗滌之淨化,以回復「本真之我」⋯真我。《真我》即天性,純善無惡,可摒去諸私欲之侵擾矣!

 

修行主在去除私欲,能去自我之私,將越修越無我,直到完全不著我、不為自己著想為止,不執我者止妄矣;非是越修越為我、越為自己在著想,在盤算著,算計著,執我者,我者私也;為我著我,即為私著私。

 

修而著我,謬錯矣!這是人心的基本表現,乃是修行之人最大困惑,得立即糾正過來,正所謂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也。

 

我們的心就像一隻猛獸,不斷的躁動與不安,內心的起心動念未曾停過,思緒永遠紛亂,若希望達到心靈的平靜,就必需時時保持覺照,訓練自己的心,覺知每一個剎那的生滅。

 

不隨妄念所轉,不要隨著感官而走,學著看管自己的心,盡量往內安住、看住自己的心,看它是否輕盈?是否維持在輕安之中,不要隨著自己的喜惡而有所執取。

 

若是常處在愛恨交織的情緒,會讓我們永遠不安定,所以要讓各種欲望降低,令心安住於中道的生活當中,那麼我們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

 

所以當我們遭怨敵加害,或受再大的挫敗時,千萬別再將過錯指向他人,當我們清楚瞭解因果不虛的道理之後,將能輕鬆、自在的面對~這人世間種種的不順遂!

 

放下人心、私慾,才能契入無為修行。要知道:「天地無慾所以長存久活」。人由於欲多念雜所以生命短暫,隨時會枉死在「慾念」與「貪求」之下。

 

當心中有~貪婪時把它根絶,怨恨不平時把它斷除,人的思想不純正,行為自然不端正,若是無法改變與端正,那將會產生種種的苦難。

 

修行最可怕的是~「不良之思想佔盡整個心靈空間」,若是這樣心中怎會有道呢?要知道「心田不生無明草,覺苑常開智慧花」,心境上若是能夠常保清淨無染,若能覺悟人人本自具有的天性,才能流露出圓滿智慧。

 

修行最怕的是:「專拔別人心田的雜草,自己心田卻雜草叢生」。

 

修在己心,此心最重要,主宰一身,故務須激發己身存含之天性、真心,使之唯善唯愛,秉善愛以修涵,可突破物我之障礙,更需鍊就己心之靈明(智慧),才能釋懷一切之罣礙⋯

 

才能摒卻一切內亂外擾,魔擾都不怕,何懼於我,然所以無懼,完全取決於對己靈明之肯定,靈明(智慧)如火炬,明鑑是非曲直,可去妄以止於清靜,藉寧靜以禪心。

 

藉禪定以打開心眼,藉凝神以生發智慧,藉智慧以奮力精進,藉精進以去除私欲,果能少私少欲,可持心於「不偏不倚」之中道思維,以契合「意念正誠」之心境。

 

犧牲奉獻,以德服人,德在低處-愈是謙卑低下,愈讓人尊敬。德在無私-能推功攬過,凡有過錯皆反求諸己。

 

修行唯有「知錯、認錯、改過,才能增長智慧善根」,「看到別人的心不重要,看見自己心境上存有什麼這才重要」,用單純、歡喜的心去圓滿你生活週遭的ㄧ切。

 

見人﹤不是處>-返觀以自省。

見人﹤私偏處>-返觀以自律。

見人﹤過份處>-返觀以自戒。

 

修行者的成長是需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才能一次次的成長,所以一個懂得修行的人,不要凡事執著外境,要展現你的包容性,就像海能納百川,有容乃大,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打開心門,展現人人本自具有的菩薩心。菩薩心就「有如清涼柔和的月光」,不會讓人有壓迫感,卻能讓人感到無限親切與慈祥。眾生由於妄想、執著,因此永墜生死苦海,故唯有學習放下才能破除心靈之障礙。

 

要知道人的思想、情緒、感情以及生活的過程,無不從心裡反應出來,所以禪宗云:「萬法惟心」,也就是說必需透過修行、靜坐、禪坐以啟發自性(靈性),才能使心靈寧靜、平衡,漸而啟發光明與智慧出來!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5.07.23~~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成就之關鍵是否契合大道            

 

上蒼設教旨在指點「原靈」找回「自己的主人翁」以理闡教,無非藉假而修真。

 

1.《真》者何物?

 

幾人識得[自家珍寶](精、氣、神)?幾人識得[真如之妙用](真人、自性佛、亦稱為清靜法身佛)?

 

[明察者,歸途明朗]明明白白,入於人世亦只是「遊戲人間」而已,自在逍遙,應時應機,廣澤蒼生是也。

 

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識淨化,「前念」已成,只能轉化後續之《業力作用》~「後念」慎發,當下「覺察」不淨時,即轉為「正念」;

 

入於[第九意識](含藏識亦稱為如來含藏識)本即清靜,何須轉?

 

八識方入「分別」汝等慢慢體悟,日常行、住、坐、臥、「時時刻刻」皆是「體證、驗收」之契機。好好在心性上,下功夫吧!盼不久之後,連功夫皆不用了,自然呈現[佛性顯現]!

 

2.《成就之關鍵在於可否契合大道》

 

當中亦區分諸多層次⋯「剛入門修行者」必由先聞道開始,漸漸認識「道」之面貌(然道之全貌難窺得),「再進而學習」「道」之運行與自然之作為。

然一切造作卻難「真正契合於大道」。

 

唯有真修實行者[頓悟真我][無相解脫],雖人身仍住於凡塵,卻時時念念(無念)與道合真,名為得道。[得道者]雖入陰陽,但不受陰陽所限,雖在正邪,但不涉對待,而可以⋯⋯

 

超然自在、不受後有、依緣行化、瀟灑無礙、

 

慈悲入世、心蓮不染、相雖凡夫、實登聖域、

 

承諸佛力、隨機渡化、人天導師、成就當世。

 

人跟人相處都是一種緣分,雖然有緣起與緣滅的時候。因此,當相處的時候,就應該要學習以及珍惜緣分!畢竟,芸芸眾生裡,能有緣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3.《能量接收⋯⋯心為樞紐》

 

天地之間充塞著一股所謂靈氣「能量」,亦是宇宙天地間之[一道動能]。此靈氣動能於此陰陽對應的世界,隨著[緣起緣滅]佈織因緣,藉因緣之觸發,引生一連串的循環運動,成就此世界的種種花花萬象。

 

《人》秉天地靈氣而生,由[身、心、靈]三者之聚合,而成就人身(生),此宇宙之靈氣注入於人之軀體之中,成為肉身的[領導中樞]此亦是人之生命藉由有形「軀體」與「無形靈識」之結合~~

 

成為一個《活命之生物》否則僅靠肉軀四大假合[地、水、火、風](獨缺金)之聚合,無天地靈魂之引導,必然無有生命之出生,此乃「人類生命」含包「宇宙生命」之奧秘。

 

又人身之生命循環作用,恰如天地「四大假合之循環過程」然人僅是宇宙天地之縮影而已也。

 

人生除了生生不息的[四大假合]循環生命過程,其實最主要的[靈魂關鍵]乃在於「人具思考作用」「有記憶」可分判,能創發一切因緣。

 

諷刺的則是此[思考][記憶][分判][創造]卻也是「人類生生世世」「輪迴不息之主因」也。為何會形成如此的局限?乃在於《人心》落於「善惡、是非、對錯」之種種分判,造成了心性世世難以《解脫輪迴之關鍵》也。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5.01.26~~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你的修行觀念正確嗎?

 

眾生為何依舊是眾生?因為很容易起心動念,這是潛伏在我們內心的貪、嗔、痴、慢、疑、惡見⋯等等,因其尚未根本斷除,才讓「烏雲時而遮日」,遮住我們的天理良心《純真天性》。

 

修行需要把凡夫心量轉換為菩提道心,把複雜心念轉換為單純心「純真之心」;透過修行的人性煉就,不斷地自我反省、懺悔,以導正偏失的觀念與行為。

 

禪宗云:「青山原不動,白雲自去來」,修行若能守住本心,讓本性如如不動,世間一切恩怨、是非、妄念、不如意⋯等等,就讓它「來就來、去就去」不要存於心中而罣礙著。

 

認清生命過程一切帶有天意與宿業,也更要認清我們修道立德,不是為著別人而活,而是為著自己的成就而努力。因此真修行「怎會被外境拖著走」、「怎會被激動情緒趕走真良知」?

 

情緒不能控制的人,要得到平靜,就必需去除私心與偏見,凡事往好的方向去想,不要一起無明就鑽牛角尖,把「道」往外推,外表裝做若無其事,其實這樣與凡夫也沒有什麼分別。

 

聖賢云:

若是能為別人想~就無是非。

若是能常思己過~就無怨悔。

若是能用平常心~就無執著。

 

聖佛云:「處處處低,人跟你;處處處高,人離你」。要知道,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濶、坦蕩外,還有一種「自我淨化的功能」。

 

修行常言道:「清淨自心,智慧如海」。唯有透過智慧而達到以下自我身心靈的淨化:1. 洗滌我們的煩惱與無明。2. 撫平我們受傷的心靈。3. 洗盡內心三毒及一切諸惡念、與惡行。

 

用人心、私慾去處事,所觀察到的僅是萬物的表相而已。要知道,一般眾生的心態就是:「分別、對待、挑剔」,講話尖酸刻薄,專挑別人的「小毛病、小缺點、小過失」,若是有這種的心態一定要調整及改善過來。

 

修行即是在修持我們的心量,你心愈虛、愈低下、愈謙讓,就如同大海納百川,如虛空包含萬事萬物,若心胸不寬敞、寬容,一粒細沙也容不下,如何談論《修真》之道?

 

修道、修行不是僅在外相上追逐,而是要往內在心性上下功夫,不論天時多緊急,災難有多少,你辦的道場有多大多寬?但還是離不開修改毛病、去掉習氣、改變脾氣⋯等等心性、品性的修正與調整。

 

我們常說:心頭、心頭-這個心還沒有起念頭的那一刻便是「無念之本性」;修行就是要修這個「止念」的功夫,須知,每一個細微的起心動念均是我們的輪迴種子啊!怎可不慎之呢?

 

末後收圓,天演淘汰,在此暴風雨的寧靜,誰能經得起「考驗」,誰又能扭轉頽勢,把漸行漸遠的道心找回來?修行者唯有韜光養晦,心靜無波,任外在的風怎麼吹,也不要讓心中無明之風再度吹起。

 

時下修行可分為三種人:

1. 把握時機快馬加鞭之人:認清時局,用心修行,披星戴月,頂著風雨在跑的人。別人一生幾十年修行,未必能達到究竟,我們幾年之中,甚至到最後都還能堅持到底!

 

「該了的塵緣就該去了」、「該行持的任務趕快去執行」、「該還的無形債趕緊還」、「該斷的趕快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以不達彼岸誓不甘休的決心去完成今生靈性昇華之任務。

 

2. 易受環境左右之人:道心、智慧、耐力不夠堅定。要知道,修行處在「平順、安逸、無事」之時,很難看出一個人的真功夫,而是面臨「橫逆、困窮、潦倒」壓力來臨時,你還能固守本位,展現你的歡喜心,才是真修行者。

 

3. 我行我素之人:要不要修行,該不該修行,全憑個人之喜愛。只要不順、無明來臨時,「管你什麼叫修行」,「管你什麼道心與包容」,當人心起、道心隱,怎會有道可修?真的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之人啊!

 

修道常言:「心志堅定,腳步踏穩,才能乘勢而行」。修行雖然著重在心性圓滿、智慧圓融,但修道成與不成,主要因素則在於「你的願力,是否有做到?」。

 

縱然你記得三寶、記得阿彌陀佛的名號,「你回去願沒了」,還是要再下來的(六道輪迴)。

 

一個出家眾,這一輩子雖出家,但沒證道,下輩子還會再來當一個出家人,生生世世一直到你證道才能了脫生死。

 

在家修行,雖皈依佛門或求道,但世情看不開、放不下,立願而未能了願,加上習性、稟性未改,怎能修得有所成就?因此生生世世反反覆覆地輪迴投胎轉世,有道緣而無道果!

 

於是這就犯了累世投胎轉世之習性:「每次來時都說記得自己所發的誓願,要好好的努力,結果來到人世間面對花花世界,又什麼都忘記了」。

 

修子們:目前已到了日落黃昏時,更要快馬加鞭行,修行不光只是聽,更要身體力行,重要的是:「聽時就要印在心裡,記在腦海裡,在日常生活中去把它實踐出來」。

 

濟公師父云:「道沒有往身上紮根」。修行者不是沒有道,而是道根紮得太淺了。而時下的修行者,大多求內在心靈平順,外表好看者居多,而能真修實煉、實實在在修的人真是寥寥無幾。

 

修行者需改正的錯誤修行觀念:

1. 世人常常都認為,只要在道場「遊走」「出入」,吃素齋、念佛號、聽經聞法,就認為「已在修行」,須知,這僅是剛進入修行的門檻而已,

 

甚至還停留在「表相修行」中,對修行還真的是ㄧ知半解。而當你被凡塵俗事所綁而失去了道心,「不知責任、使命為何物?」,

 

「不知己立立人為何事?」一切舉止行為以及心境複雜,實與凡夫無異。此時雖還披著修行的外衣,實際上離道已是漸行漸遠。

 

2. 一生修行前半段,雖很用心、善盡職責,但到了後半段「遇難退縮、遇考退志」,在最後五分鐘沒有辦法堅持下去,而起了退道心,凡事找理由、找藉口、我行我素,那麼就枉費之前的努力與辛勞的付出,如此,豈不是功虧一簣。

 

3. 一個修大乘佛法者,不懂死守善道、藉假修真、渡人渡己,以顯光明智慧。反而不務正業,陷入旁門左道(阿修羅道)、習慣性地批評他人,

 

拿著顯微鏡在放大他人的缺點,把自己當成正義使者,還自認為沒有錯,此時已「天簿除名,輸在最後」,而且輸得很徹底。

 

用心耕耘自我心田⋯修行過程很難都一帆風順,在不同成長階段,必定會飄來幾陣風雨。有人因承受不住風雨侵襲,生命逐漸凋零,有人藉風雨將自己鍛鍊得更加茁壯。

 

為何同樣身陷苦境與挫折,其結果是不一樣呢?一言蔽之~其實是「沒有用心耕耘自我心田」!

 

現代人修行並非「內在深度」的用心思惟,而是表面習慣的一種反射作用。講得更清楚點~即是習慣性什麼時候「禮佛、拜神、參班」,在宮、廟、堂內還能收斂你的心性⋯

 

但一踏出宮、廟、堂,轉個頭,又恢復你的凡夫本性。雖然一生也跟著修行團體非常熱絡地參與修行行列,但最後還是抵不過凡塵俗世的牽纒,留下的只是「修道落空,修行成果一片空白」。

 

要知道每個人內心深處均有「心靈寶藏」—自性佛。為何變成自閉佛~困死在自己城中?是情慾阻礙良心?還是凡業親情綁住?亦或私心偏見困住?被心中嗔恨、不平、計較障住?

 

一個真修行者若是能常常做自我心地的淨化,則二六時中均可幫助心靈清澈無染,甚至覺性、覺知通明、開發悟性矣!

 

淨化情緒~可得到好的性情。

淨化慾望~可知足常樂。

淨化思想~可通權達變。

淨化心境~才能自在無礙。 

 

老子所謂:「和其光同其塵」。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外在世界多麼大、多麼好,而是要觀照我們內心世界是否清淨圓融。或許我們無法影響外在的環境,但我們可以轉化我們的心境。

 

人類無法左右外面天氣,但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情。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悟入內心最深處的自己,才能喚醒我們良知,顯露我們的清淨道心!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5.07.21~~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因果定律法則⋯下篇

 

一、間接定律: 要提高自我價值(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必須通過提高他人價值間接實現。例如:自己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須通過首先提高別人的自尊間接實現。自己要有所成就,必先通過成就別人間接達成。

 

又例如:有些公司創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一兩年內就消失;而那些致力於為客戶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越做越大。

 

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間接定律中提高自我價值和提高他人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的,即當自己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自己的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 

 

二、佈施定律: 佈施就是“給出去”的意思。這個定律是說,自己佈施出去的任何東西,終將成倍地回報到自己身上。例如:自己佈施金錢或物質,自己將會成倍地獲得金錢或物質回報;自己佈施歡喜心,讓他人衷心愉悅,

 

自己將會成倍地得到他人回報給自己的歡喜;自己佈施安定,讓他人心安,自己將會成倍地得到安樂。相反,如果自己施加於別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氣、憂愁,自己將成倍地得到這些報應。

 

 三、不圖報原則: 這是佈施定律的補充。這個原則是說:自己佈施的時候永遠不要企望獲得回報,自己越不望回報,而所得到回報給自己的反而越大。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所以請記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無需從受者處獲得回報。

 

四、愛自己原則: 一切利他的思想、語言和行為的開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並真心喜愛自己。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愛別人,才能愛世界,自己才可能有真正的歡喜、安定和無畏,才可能有廣闊的胸襟。自己如果不喜歡不滿意自己,那麼自己是無法真正喜歡別人的。

 

這點非常重要。 有些人把愛自己等同於自私自利,這是誤解。如果仔細體會,就會發現自己如果對自己不喜歡、不滿意,就會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愛眾生的同時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請先好好認識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談愛其他眾生。 

 

五、寬恕原則: 如果把消極思想比作一棵樹,那麼其樹根就是“嗔心”,把這個樹根砍掉,則這棵樹就活不長。要砍掉這個樹根,必須懂得如何寬恕。第一個需要寬恕和原諒的對象是父母,不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做過或正在做什麼不好的事,都必須完全、徹底地原諒他們;

 

第二個需要寬恕的對象,是所有以往以任何方式傷害過或正在傷害自己的人,記住自己無需與他們勾肩搭背嘻皮笑臉,自己無需與他們成為好朋友,自己只要簡單地、完全地寬恕他們,就可以砍掉消極之樹的樹根;

 

第三個需要寬恕的對象,是自己!不管自己過去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請先真誠地懺悔並保證不再犯,然後——請寬恕自己。內疚這一沉重的精神枷鎖不會讓自己有所作為,相反會阻礙自己成為面貌煥然一新的人。 

 

六、負責原則: 自己必須對自己的一切負責,當自己對自己採取負責任的態度時,自己就會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麼;自己如果依賴心重,就會往後看,盯着過去發生的、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長吁短嘆。事實上,對自己負責的也只能是自己。請時刻提醒自己:“我對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負完全的責任”。

 

 七、不對抗原則: 切忌有與命運對抗的想法和心態,這容易使人~生起不平之心。自己想和命運對抗,其實是在和自己較勁,這樣越對抗越難擺脫。最好的心態是不管命運是好是壞,我只管修好自己,一日修來一日功,這樣壞者變好,好者更好。所以“改變命運”應稱為“修造命運”。 

 

八、除草原則: 人的雜念妄念就像花園裡的雜草。雜草不需要專門的照料和養分,它自己就能長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園就會“雜草叢生”。所以一個好的花園,必須時常進行除草。所謂“時時勤拂拭”。

 

相反正見善念就像花園裡的花朵,必須細心種植栽培,才能生長得好。所有善知識和有用的、有利的資訊,都必須時時接觸和複習。重複重複再重複,把性格修造的這種腦力勞動~徹底變成體力勞動。

 

 九、行動原則: 有行動才有吉凶,無行動則無吉凶。例如自己有了病,卻不配合治療,不進行體育鍛鍊,病會好嗎?做了善事種了善因,就會產生一股力量,把自己的行動向吉處推,但是沒有行動,這股力量如何顯現呢?所以學道學佛行善所帶來的吉祥,也必須在行動中才能顯現出來。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1.1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因果定律法則⋯上篇                        

 

一、因果定律: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語言和行為, 都是“因”,都會產生相應的“果”。 如果“因”是好的,那麼“果”也是好的; 如果“因”是壞的,那麼“果”也是壞的。 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會不斷“種因”;

 

種“善因”還是“惡因”由人自己決定。 所以欲修造命運者,必須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起心動念)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由這些語言和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二、吸引定律: 人的心念(思想)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比如:自己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當,那自己所處的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稍有不慎,就真的會惹禍。 

 

又比如:自己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那自己就總會碰到跟自己肝膽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對於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會留意,甚至視而不見。

 

人所處的現實面,是人的心念吸引而來的,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現實吸引過去。 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們難以察覺的,下意識的方式進行着。自己的心念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那自己所處的環境也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

 

自己的心念是積極的善良的,那自己所處的環境也是積極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專注於有利自己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

 

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積極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深信定律: 自己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會發生,則不管這件事是善是惡、是好是壞,這件事就一定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比如自己深信積極的事物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積極的事物就一定會發生。

 

又如果一個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這個人很快就會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運修造的原則。由此看來,有好的信念是一種福,想給自己種福,必須建立好的信念。 

 

四、放鬆定律:自己只有在心態放鬆的情況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態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將帶來不良結果。什麼心態是最佳心態呢?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

 

把目標瞄準在自己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際關係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然後放鬆心態、精進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不要老惦記着這些東西什麼時候到來,則這些東西的到來有時候能快到令你吃驚;相反的,

 

《了凡四訓》中雲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就是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還有:所謂的無念並不是心裡一個念頭也沒有,而是有念頭但不駐留,“無所住而生其心”。 

 

五、當下定律: 自己不能控制過去,也不能控制將來,自己能控制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心念、語言和行為。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所以修造命運的專注點、着手處只能是“當下”,舍此別無他途。 

 

根據吸引定律,如果自己總是悼唸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舊現實中無法解脫;如果自己總是擔心將來,自己的擔心就會把人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

 

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做好當下當前的思想、語言和行為,則命運會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 

 

六、80/20定律: 人在達成目標前80%的時間和努力,只能獲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後20%的時間和努力獲得。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時候,由於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成果於是失去信心而放棄。

 

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的事,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預期前80%的努力會有很大收穫,只要不放棄,最後20%的努力就會有長久的進步。 

 

七、應得定律: 自己得到應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擁千金者值千金,應餓死者必餓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命運修造者,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提高則自己應得的不管質和量都會提高。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1.1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外魔與心魔考關》⋯

 

每個人都有他生命中的盲點與缺陷, 上天會借著魔考⋯讓我們藉事練心, 以種種的考驗來彌補修正我們自身的缺陷。面對修道考驗該有的心態⋯則需多行功了愿, 才可以消冤解孽矣!

 

詩云:「生死骨如山, 因果復循環, 欲消冤孽債, 還當德為先。」唯有愿力、功德力可以抵擋得住因果業力之因緣果報。

 

並且多接近宮廟堂, 親近善知識, 種子依於土地而得以生長發芽, 修道修行不離宮廟佛寺而得以長養道心。建議你在修道修行的道程中⋯找個志同道合的同修為道伴, 以互相提攜⋯

 

相互支持與勉力, 如此, 亦可增加彼此的向道之心, 也可以藉此來增加參禪論道以幫助自己啟發悟性。正所謂:迷時師渡, 悟者自渡。 一切善法因證道經典、善知識而得發起。

 

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會有一個天使和一個惡魔, 即善惡兩面, “心魔”就是人心裡面的惡魔, 也可以理解為精神上的缺陷。仇恨心、貪念、妄念、執念、怨念⋯等等都是屬於心魔的部份。

 

而心魔它可以一直存在, 遇到觸緣可以突然產生, 也可以隱匿, 它可以成長, 可以吞噬人性, 也可以歷練人性。心魔應該是指一切迷惑顛倒在妄心之中, 隨一切妄想顛倒而生起強大的執著!

 

比如, 強烈執著各種貪婪、各種嗔恨、各種怨氣、各種仇恨⋯等等都是心魔的作用, 一切的煩惱亦是心魔所障礙。一切執著, 皆能生魔, 執有是能生心魔, 執空亦能生法執。 

 

其實, 不論是五蘊魔、病魔、死魔、天魔⋯等等, 從根本來講, 皆是自心所現。如同山河大地, 皆是我們佛心所現, 這是一樣的道理!所謂蒼蠅不盯無縫蛋, 自心不執著, 一切內魔、外魔無能得便!

 

至於心魔考關該如何才能順利過關呢?十幾年來認識多位學法前輩, 發現他們的法術、法力都非常的高深, 但是就因為法力無邊, 造成自負、貢高我慢、目中無人的心態因此而產生。

 

前輩們會以他們一貫做法⋯套用教學指導後學依法學修, 但是多位後學被他們引導過後, 不是變得毫無主見、無判斷能力, 要不就是遵循他們的腳步走, 修煉到已經著了心魔而無法察覺。

 

問事個案當中就曾經有個特殊案例⋯在經過查詢靈源靈脈, 並且在查看三世因果過程, 曾經幫助靈子「開發潛能」, 該靈子也已經有著今生所學的法力, 在經過 準提佛母的運籌帷幄安排中⋯

 

幫助該位靈子請來靈子的主神 昊天天帝, 為其接上無形金線, 如此, 卻助長該靈子的自大、自負、自傲、貢高、我慢⋯等等的心態, 以至後來該靈子已經走入阿修羅道而自毀今生道業。

 

在經過此次經驗當中, 讓我們驚覺以後問事查事, 必需再重新做個調整, 不能再快速幫助靈子提昇與開發潛能, 還是必需先考核其心性、品德、人格是否符合提昇資格, 再按步就班的循序漸進地引導、點化、協助與提攜⋯⋯

 

以避免同樣的問題再度發生。這種過程讓我們聯想到⋯「古代道家傳授道法, 必需經歷三年的心性考察, 在通過考察與審核之後, 才能正式拜師傳授道法, 這也正是為了避免日後助紂為孽, 阻斷薪火相傳。」

 

妙心法語:

自古學法容易學道難, 無道人士學法入修羅, 

有道之士學法助道成, 得道之士學法轉法輪。

心中無道唯我獨尊, 心中有道無為而治。

法身立命運轉法界, 菩薩金身普降甘霖。

 

那麼在修道、辦道中該如何分辨出真偽呢?一般修道者, 良莠不齊, 混淆視聽, 真假難分難辨, 故天降魔考借以分清別濁, 去蕪存菁, 拔精選粹, 淘汰不良, 以維持道場之純淨, 方好辦理三期收圓之事。

 

我們可藉由魔考的考驗過程中⋯漸漸地消除累生累世的冤孽、宿怨, 在生死輪迴之中, 累生累世之冤債, 如山似海般, 凡經一次的考驗, 必會了斷一次冤欠, 再加上行功立德⋯以功德力消彌累世因果業力(受苦根, 了因果, 消業障)。

 

而且, 更可藉由魔考過程中轉化我們的稟性, 人落於後天, 氣質變化不同, 若能多受幾次考驗, 多碰幾回釘子, 慢慢地自然回心轉意, 懺悔改過, 轉化稟性而回歸天性。所謂金師煉金, 垢隨火去。

 

常言道:信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古德云:修道入門, 發心為首, 修行急務, 立愿當先。「心發則眾生可渡, 愿立則佛道堪成。」

 

還可藉由魔考的歷練⋯試驗出我們修道修行者的修煉根基, 上蒼便會以此來論定品位, 九品蓮台是按功過評比而定, 正所謂《道劫並降考真心~降劫化災得真道》, 修道修行全在坎坷困難逆境之中, 天考人驗, 考你信心、毅力、意志力、見地(見解)、修持定力之造詣而定其升降。

 

聖賢云:「真道真考古難移, 有情無情試根基, 美玉經琢方成器, 堅心方能步雲梯。」自古聖賢仙佛皆在魔考中成就, 沒有暗礁就不會激起美麗的浪花, 透過修辦中種種的歷練與考驗, 綻放出生命的光芒。

 

一個人要真修行, 吃點苦頭經歷挫折, 可以增長我們的道根, 以磨損我們的脾氣、習氣和毛病, 然後才會苦盡甘來, 很多人認真修道, 大部份都曾遭遇過挫折逆境, 慢慢的對塵世會減少眷戀⋯⋯

 

對世間冷暖會漸漸淡然, 如此, 即能⋯生發出離心, 藉由仙佛之證道經典做為修道修行者之導航依據, 依法不依人, 依了義 不依不了義經, 逐步修煉⋯湧現菩提心, 助道心堅強, 道志堅定。

 

Ps.四依四不依, 大乘佛教術語, 語出《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亦見於龍樹菩薩所造《大智度論》。

 

一個人倘若沒有逆境的種種考驗, 縱使有心修行, 道志也會沈淪, 對一個有心修行的人來說, 逆境會使道念起死回生, 縱使面對逆境和挫折⋯也能心生感恩。

 

在當中體悟另一種道的契機, 而對一個無心修行的人來說, 逆境和挫折會使他自我淘汰, 即使是小小的挫折, 也會使他萌生退道之念, 所以成敗不由天, 也不由佛, 而是掌握在每個人的一念之間啊!           ~~共勉之~~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7.1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jpeg

 

修行心要~2

 

綜觀現今修道學修之修行人,有者剛入門學修則是⋯因為宗教信仰而開始學修,有者則是欲化解身體之病痛、苦難,有者是為求財運、運途亨通,有者是為求功名利祿,有者為求......、有者是為求解脫生死。

 

這些本是眾生相,皆該隨緣而來,隨緣而得,緣到則聚,緣滅則散。而眾生之慧根明暗有別,這當中大都只求眼前的窮通順逆,迷失於種種相⋯而忘卻了人生的本質之所在,唯有真心為求解脫生死者才是智者也。

 

道降火宅,恩澤廣被,甘露滋潤,群生受惠,此為上天好生之德澤,然而,凡塵眾生,歷無數劫之輪迴,輾轉於六道輪迴之途,塵埃積厚,靈光受遮,元靈晦暗閉塞,以致善惡雜處,是非無分。

 

而把大道正理淪為為邪說謬論混淆,究其因由,善智未配也。修者既入門學修,無非是要找回善智的揚昇,棄晦暗而見光明,洗滌塵埃而回歸清淨之本有,這才是學修的本質,也唯有具此認知才能「脫胎換骨」,離眾相之框束也。

 

正所謂「各人因果各人擔,各人業障各人了,各人修行各人得」,修行達至何種層次?功成或垂敗?均都顯現於每個人頭上天門虛空部,舉凡 上聖高人皆能展開慧眼,觀道色之差異,而知其修行的定力與慧門啟塞。

 

是以故,莫謂人心之起心動念善惡均無人查知,觀面相亦即⋯「相隨心轉」之顯現於外者也。誠心修行真修實煉者,其行、住、坐、臥皆能合於天心,天心者是道,道也者為自然,修行就是要自自然然而不造作。

 

如行善之舉乃發自於內心的自然之行,無有回報,修行者若是執此⋯無有回報者含蓋甚廣,不只是實質上的物質回報,還有舉凡⋯期待的讚美、或是名位、封號、或是常感到沾沾自喜......等等,

 

皆是一種佈施之後所期待能得到的一種回報,若有此回報之盼恐則落入佈施後的「執著相」,此非發自內心的自然之行,已背道矣。道者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就是一種自然之示現,學修者應好好地領悟。

 

只要言行舉止完全發自於內心的自然之行,則其天靈蓋虛空處毫光日漸光燦,頂門部(天門)潤紅豐碩,圓陀陀之靈光似明燈般綻放無限光芒,使人有溫暖親切感,更樂於與之親近。

 

反之,若心存回報、貢高、我慢,存著求名、謀利之心,或心中常惦念掛礙著虛名、地位,如此,就偏離了自然,這也就背道而行,離了天心之本質,如此的心態行為,則其虛空頂門處定是黯然無光,心境不清反濁,

 

結果,人不喜歡親近,仙佛亦不眷顧,所以修行是修真或假修(表相修行),在歲月的痕跡中皆一一呈現,如斯,修行者可要好好悟之啊!

 

世俗中,有眾多的修行者,往往落於眾相中,認假為真,殊不知,肉體、眾相,終有流逝、毀壞之時,雙手提著沉重的包袱,捨近而求遠,忘卻自身乃一現成天地、佛地、聖地,只知隨著浪潮逐流,東奔西跑,

 

到頭來累壞了身心,雙手還是空空如也,真的是人世間白走一遭,費盡氣力心空勞,他人皆已為天上客,己身無奈墮陰曹,修行者不能不深思也。修行者今生既已入門學道修行,要好好理解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不外乎是求解脫生死與靈格的提昇,然而,一切皆在自心己為,不要忘離《福慧雙修》的道理,有福無慧難得解脫也。以上所談之修行心要,只要一心無二,沒有朝三暮四的競逐,相信修行者終能光燦罩頂的。

 

修行切忌僅注重於『表面裝飾、表相修行』,這樣只會讓我們的習氣越陷越深、離道漸行漸遠、終將背道而行。唯有秉持著純真、樸實、踏實的心,才能通過「靈關」重重的考驗與關卡。

 

學修者須知⋯「一起心動念,業報隨時會到」。當業報來臨之時,山崩地裂,過去所修的一切即將化為烏有,唯有不斷地廣植福田,再請神佛菩薩做主以功德力來迴向、轉化自身之因果業力⋯

 

如此才能安然地度過業力的反撲索討期,並且可以藉由修行之淨化、靜化、進化的階段以達到陰陽兩利之勢。以明察體用之本質,覺知自我真如之大作用,即可真正破除生死魔咒之綑綁(阿賴耶識、細胞記憶之作用力)。

 

唯一契入本靈之方法,必需由內觀做起,先消除向外攀附之慣性,收攝六根,由抑止妄念進而深入本心。唯須先斷除外緣之干擾,得到片刻之清靜。由平息到靜默再深定,將沉睡已久之真靈喚醒,內視反觀自我之真靈⋯

 

明明白白地感受,方可言真真切切地活著,否則身雖在世,其「心」已死也。若不明本心,一切心外求法無益,一切宗教形式無功也。

 

修道修行要由內心下功夫,而非口頭稱唸,形式恭敬而已,必需要奉行正道,自然無為,行使無畏心,締造真功德,圓滿人世一切因緣。

    

修持以點燃自性佛光為基礎根本,加上無上心法,般若妙智,以仙佛之法水普潤眾生,智慧法雨化為文字般若,以利印證《印心禪法》之確實體證也。

      

天時時機已成熟,地利凝聚氣勢博;

人和串連法輪轉,道氣佛光耀娑婆。

    

心乃變化萬有之根,唯有契合道心所產生之功德福報,方可稱長久富足、長遠持恒也。若悖離大道之公正,一切「心機造作」即使可短暫呈現,卻非永久之確實具足也。

 

所謂順道者昌,逆道者衰也。人間福祿,以得道之人來言,是自然具足之附加利益而已。然而最為珍貴之寶藏,則是於此良緣回復本來面目,成就法身,成就自性之佛也。

 

若在三界求正法,單明身中動靜功,

法生萬物穿三界,道包天地遍虛空,

穿骨透髓無不到,應現八方妙無窮,

週流四大為真主,內無形相外無蹤,

常與諸真來相會,內外一體現金容。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1.22~~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靈性尋根之旅⋯續篇

 

修道修行或者靈修如果想要明確清楚自己靈的來源(靈源、靈脈),在此建議你找位具有靈通能力、領有查明靈源旨令的師父,請他幫忙查明靈源、靈脈,即可獲知答案,這樣的程序我們稱之爲「點靈」。

 

然而,具有靈通能力的師父亦有層次之分,依據其所領受的旨令,辦理的層級、範圍亦有所差別。假如你的靈源是來自無極天靈,而領旨層級只限於辦理太極靈或普通靈的通靈辦事者,則無法確切告知你的靈源,這點必須加以留意。

 

一旦我們得知自己的靈源,就曉得我們的靈在靈界是歸屬於那個靈脈。例如,A小姐的靈魂經查出是觀世音菩薩的脈系,表示他的靈源是來自於觀世音菩薩靈脈,而觀世音菩薩就是A小姐的「靈主」或是守護主神。

 

這種靈界中的「主神」與靈的關係,又有點類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有些人可能有過以下的經驗,每當到訪某間特定的宮廟,祭拜某位特定的神尊時,心中便萌生一股獨特的感動,

 

甚至莫名其妙地眼淚就奪眶而出,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是因爲時機已成熟而能見到靈的無形師或是靈主,當下見到神尊彷彿見到離散多年的親人,感觸萬分,而不由自己。

 

雖然我們的肉身不知道,但靈本身知道自己來自於何處,見到在天界原屬的「靈主或是主神」,心中不免激動,導致肉體受到牽動影響,所以才會觸發情緒的反應。

 

先天靈若是要認「主神」,也有一定的程序。在天界,靈有靈脈及靈源之分,該靈脈靈源會分駐於凡間特定宮廟的神尊或靈山聖地。舉例而言,西華瑤池金母的靈脈靈源在花蓮縣吉安鄉慈惠總堂。

 

而A小姐的靈源若是來自西華瑤池金母,那麼他就要到慈惠總堂朝拜瑤池金母,祈求「靈主、主神」來與靈子相認(認主歸宗),並且請「靈主、主神」來幫助靈子接上無形金線,以完成歸隊報到的程序。

 

但曾經遇到過⋯靈子會靈所會晤到的瑤池金母個案~他卻是會晤到花蓮港天宮的西華瑤池金母,並且是三個靈子分別會到靈母、靈主!所以每位靈子會靈的過程均是屬於個案,而不能以偏概全。

 

認主的用意在於追本溯源,知道自己從何而來,返回天界的故鄉有路可循,並且更加親近於神仙聖佛,對於信仰和修行皆有所助益,這就是所謂「認主歸宗」 (龍兒)、「認母歸元」(鳳女)的意義。

 

在尋訪靈脈 認主歸宗的過程中,我們身上的靈若是遇見靈主或是無形靈師,促使人的肉體產生反應,内心感動不已,自然而然淚水盈眶。事實上,除了這類現象以外,人的靈與神靈之間的相會也有若干的感通現象。

 

有時候,當我們到宮廟堂上香禮敬神佛時,突然間打起呵欠,或許有人會以爲這是自己疲倦所引起的(也是遇到神佛氣場時肉體元氣不足的顯現),其實是身上的靈與神靈之間有所感通,所引發肉體的反應。

 

一般而言,感通現象有莫名的感動流淚、打呵欠、打嗝或突然説出不知名的話語(靈語)⋯等等,這樣的現象無需大驚小怪,以平常心看待即可。

 

至於什麼是「靈語」?靈語又稱先天語,又稱隱語,亦稱鳥語(因為我們一般人聽不懂),是靈子與上蒼仙佛、無形眾生及靈子與靈子之間相互溝通對照的語言,一開始靈子一般都是講靈語(先天語),

 

到了一段時間之後便會穿插一兩句白話(我們所講的話),慢慢的便會轉變為白話,我們便會知道它是在說什麼(但這是屬於個案,有些人講了二十年的靈語,還是無法清楚祂所表達的靈語真實意!)。

 

修行的主要目的可略分為下列幾點:

1.能充分了解自我,深入經藏能解析得更清楚。

2.為了增長智慧,解脫人世間的煩惱。

3.藉由修行而能夠對生死的看淡、看破。

4.修煉仙道炁功而能夠達到靈性的提昇而不滅。

5.修行為求尋找本身靈性的靈源、靈脈。

6.藉由修行而能達到靈性的開悟、漸悟、頓悟。

7.修行、靜坐、禪坐的修煉能夠改變我們氣質。

 

於修行、靈修方面對一切的靈媒、靈乩、通靈、靈通者等……的靈訊接收,若是可以放下身段,而融合於天地萬物,加以真實的演繹過程,讓自己去思考一切在當下中所接受的靈訊,正是對自己的缺失可以作摒除與彌補的動作。 

 

凡塵的一切事相,在有情眾生來言,正是處在二元對待的世界,若無法能明晰對此陰陽兩極的限制。必然無法真實的放下身段,因在是非、對錯、正邪中,僅人類才有的心態與觀念,將會影響到修行人的判斷與抉擇。

 

若可以破除於此二元的限制,則對有情眾生的生存當下,必然是作超越的根本性。亦對此兩極化的限制來作個大轉圜,甚且不會造下業因業果業障與累世的牽纏,而把自己纏得無法脫離。

 

故修行展現出「菩提悲願」,就是靈性的覺醒,唯有透過自我覺醒的願力,才能從許多攀緣和苦惱中解放出來,而覺醒本身就是一種「能淨的智慧」,經由覺醒才能「化掉一切黑暗」、化去一切障礙、一切阻力、一切痛苦。

 

Ps.菩提悲願⋯即是菩薩深切的大悲心-《志在菩提,心存眾生》,真正做到「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著我相,徹徹底底的付出心力與願力」。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2.19~~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二十一世紀的修行觀《尊師重道、朝聖之旅》

 

二十世紀的靈修現象,發現到很多靈修人士⋯不瞭解《尊師重道》的真實含義,雖然慕名而來內心卻抱持懷疑的心態。

 

傳說中神蹟顯化,但是怎麼感覺不到仙佛的磁場能量,心中難免產生懷疑納悶,對於朝聖之旅總是抱持著遊山玩水、祈求保佑的心情。

 

一天可以旅遊三四個景點,雖然達到了釋放壓力、祈求平安、遊山玩水的願望,但是對於靈性提昇,卻始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內心深處總是一直在尋覓靈性的歸依之處,為甚麼總是會有一種空虛的感覺?到底要如何才能安定內心的空虛無助的感覺?

 

仙佛是如何看待眾生的無知、無明呢? 常說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實在一點都不為過,根據《書‧舜典》中就記載有「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常之道,就是仁、義、禮、智、信。

 

《漢書,董仲舒傳》亦說到:「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飾也。」

 

家庭中能做到這五常,生活有規律、作息有定時、尊賢敬老、撫幼恤孤、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就是常態,五常之中有一常沒有做到,就是反常。那麼試問現在的靈修人士的家庭生活是正常還是反常呢?

 

五常和五倫是一體的兩面,社會的組合結構,是以「五倫」為主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此五倫要能保持常態,則必須以家庭中的「五常」為基礎。

 

兩者如同一座高樓建築,基礎堅固,高樓就穩當結實,不虞崩塌,如果根基不牢,那高樓也就岌岌可危,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實。

 

因此,要想整個國家社會的運作在常態中進步,首先要使家庭「五常」的狀態保持正常,然後「五倫」自然也隨之正常。

 

《尊師重道》是因為⋯「師有傳道、授業、解惑之恩」, 尊師重道是我國傳統中很重要的一個項目。

 

說得最透徹的我以為無過於荀子《大略篇》的這幾句話:「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傳。貴師而重傳,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傳。賤師而輕傳,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快是恣肆的意思)直把尊師當做國之興衰的主要原因。

 

所謂「尊師」並不僅是對於教師個人表示敬意與慰勞,更重要的是對於教師所傳授的「道」表示重視。「道」是什麼?「道」就是我國文化的傳統,包括學術道德的全部。

 

所以「尊師重道」四個字總是連起來說。因為「重道」,所以纔「尊師」。不要以為師的責任在傳道,師便是泥古而且保守。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是熟習故舊的學問,知新是研討新的知識。

 

亦即所謂博古通今,能溫故知新纔合於為師之道。換言之,為師者本身須要不斷的進修,隨時充實自己,不但充實本身的學問,而且「學不厭,誨不倦」的精神也可以為後生學子的楷模。

 

自從近代教育趨重專業分科,一般學子以及教師漸有偏重新知疏於溫故之勢。王充《論衡》:「溫故知新,可以為師,古今不知,稱師如何?」溫故知新,應該並重。

 

用現代語來說,我們需要專門知識,也要通才教育。

博古通今的教師纔能負起承上啟下的重擔。

 

朝聖,是旅遊嗎?是嬉遊嗎?

是一場嘻嘻嘩嘩去、嘻嘻嘩嘩回的休旅嗎?

然後白白的於放逸的心態下,失去了心靈淨化與提升的機會?

 

「朝聖」應該是一趟怎樣的旅程呢?

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朝聖,來進行這樣的一趟「心靈之旅」呢?

 

無論現在正準備前往朝聖,或未來打算「有一天一定要去」朝聖的人。

都應該看看,藉此在心裡產生一些自我的反思與期許。

 

朝禮神聖仙佛宮廟的聖跡,自古以來,即是所有靈修弟子的神聖心願。遙想古人朝禮聖蹟,需準備經年⋯在惡劣的天然環境下,跋涉千山萬水,冒著生命的危險前往。

 

而今拜交通道路的發達,一天就可以到達臺灣各地景點了!

此中相差何只百里。然而,朝聖的方便,是否帶動了朝聖內涵的提昇?

 

亦或只變成了一種觀光旅遊的「休閒活動」而已?

朝聖,對一個靈修弟子而言,會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呢?

 

應當用怎樣的心情去面對與準備呢?尤其對一個初學靈子來說,如果朝聖只是意味著一種令人興奮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旅遊而已,那麼朝聖的意義與用心是不是顯得太膚淺了?

 

以輕率而又帶有嬉戲心情的方式去從事所謂的朝聖,不但是一種無知與損失,同時更是一種對三寶《道場、經典、明師》的輕慢與不敬!

 

如此的朝聖,不但得不到法益的增上,反之甚至還是一種造罪的行為。

因此對於朝聖內涵事先的深化理解,將有助於提昇靈修弟子的朝聖品質。

 

同時也可避免可能存在的過失,這是靈修弟子們在前往朝聖之前,所應當深刻加以省思和研究的!

 

猶如當初仙山朝聖拜師之時,必定安排兩天一夜的學修之旅,

因為幾個小時的學修歷練,是無法達到預期精進的效果;

 

太極心法包含動功與靜功,無極心法注重口傳心授、

明師認證、仙佛傳法,不入魔境難成道、步入魔境道難成!

 

所以沒有入道門拜明師,靈修之路往往會步入「阿修羅道」而不知,看到太多的靈修弟子,完全沒有基本的道學、佛學基礎,更不知虛心求教的基本禮儀,更不知一柱心香通天意的真實義。

 

妙心法語:

ㄧ柱心香通天意,學佛合十顯高尚,

禮敬仙佛不跪拜,貢高我慢心不知,

空手朝聖欲尋寶,不知五常修不足,

貪求不捨理不通,仙佛搖頭嘆無奈!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6.30~~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道考&魔考的差異性

 

從古至今每位修行者都必須經歷重重的考驗與磨練, 才能得以成就正果,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既然是真道必定會有障礙來考驗, 既然我們要學道、修道、辦道, 就不要怕考驗與磨練。

 

因為上天降考是不會害人的, 正所謂「受劫不受考,受考不受劫也」, 一個人如果未經失敗的歷練, 以及通過各種的考驗, 如何使自己的靈性茁壯成長呢?

 

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 金不鍊不值錢, 人不學不明理。」如果修道沒有考驗, 風平浪靜與常人又有何異?就因為有這些考驗在前面⋯等著我們去面對去闖越, 雖然會有困難、苦磨⋯

 

但是由於困難才可以激勵我們精進不懈怠之心智(鬥志), 如果一個人未經挫折失敗, 以及種種的障礙來加以考驗與磨練, 在道業上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古聖先賢那一位不是經過大考驗而成就大果位, 如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不戀棧王室的榮華富貴, 出家修行雖然遭遇各種苦難折磨, 放棄原本所擁有的名利地位, 卻依然堅持下去永不後悔。

 

寧可堅持繼續修行, 因為他們在找尋著一個能使生命更豐富、更圓滿, 進而延續生命的精神, 如果當初他們放棄堅持, 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受到人人所敬仰, 生命的長短凡人是不可預測, 

 

也更無法掌握的, 但是生命的過程⋯卻是需要每一個人認真去思索與追求, 就因為生命的長短我們無法掌握, 但是生命的寬度與深度, 卻是人人可以去掌握與開創的。

 

修道修行的道程沒有一個人是風平浪靜的, 一定會遭遇或多或少的阻礙與挫折, 在此, 我們稱之為魔考。修行人遇到魔考, 一定要堅定信心, 不然被考倒⋯也就無任何成就可言。 而造成魔考的起因有二:一為外考, 二為內考。

 

外考者大都是因為言論失節, 或行為不正當以致招引魔難。內考皆由於心念不正確或觀念偏差, 亦或自己之三世因果業力所致。修道人為了做人上人, 所以常遭受種種逆境, 吃苦受難, 但這也是磨煉自己心性的大好機會, 不可自暴自棄輕言放棄。

 

修行過程中一定要先斬斷六賊, 否則自己喪身在眼耳鼻舌身意的盜賊手下, 那有能力逃出魔掌呢?世人應沉著應考, 一旦通過考試, 道昇一級。不要害怕魔考, 魔考有時是神佛所化, 應歡喜接受考驗, 一試便知道自己的道根之修煉程度。

 

魔考對一個修道修行人來說, 雖然在精神, 肉體上會遭受到打擊, 剌激, 損害, 但這也是一種消冤解孽的方法(受苦根消業障)。而且「打擊」可以令人上進, 「刺激」可以令人反省, 「損害」可以令人新生, 如樹斷才能長新枝, 由此可知魔考仍有好處多多。

 

有人問:勸人修道已屬不易, 再加魔考予人, 不是很殘忍嗎?話雖如此, 但世人應瞭解一個人他今生想修成正果, 而累世所結所累積下來的冤債, 如不能清償, 怎能無債一身輕, 為了償還這些債務, 所承擔的業力當然會較為沈重, 而這些磨煉也就成為魔考了。

 

所以在修道過程中, 受到毀謗, 阻礙, 挫折, 失意, 失利, 病難等事, 宜忍耐之, 此即謂之逆考。反之, 修道後事事順利, 得財得色, 如此謂之順考。語云︰「逆考易躲, 順考難防。」故順考往往使人一瀉千里, 不知回頭, 比逆考受損更慘, 希望世人慎思慎之。

 

一切外力的阻擾, 往往較容易克服, 但最主要的還是內心的魔考, 受到內在魔考之人卻常一敗塗地。須知, 酒色財氣是修道者的大敵人。當然, 這裡所指並非一般正常的營商取財, 夫婦恩愛, 教育兒女而生氣等事, 而是一般修道人, 在道場上較容易墮落的幾種劣舉。 

 

酒⋯酒多傷身, 適量則可養身, 嗜酒成性則會影響心智與判斷力。色⋯夫婦正色, 修道人除夫婦外, 需嚴以律己, 所謂君子不二色, 擇一而終, 夫婦之道, 已在其中。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但若從道場取財為私利, 肥己敗身, 則成為盜場了。 

 

氣⋯道場宗派紛爭不斷, 多成是非之地, 有些宮廟堂主事者都懷著自私心理, 喜歡別堂衰敗, 自己廟堂興盛, 為了爭香火、信徒, 各種無道之舉紛紛出籠。滿懷好勝心, 不平氣, 挑撥是非, 

 

攻擊他人, 自抬身價, 沒有一點慈悲修道人之氣質, 凡此種種, 都是氣質尚未變化, 毛病未除, 俗氣太重, 皆不合道矣!這酒色財氣圍繞在修道者身邊, 也會招引相同屬性的無形界向著他們靠攏⋯

 

專門吸取修道人的精氣神, 在不知不覺中, 已不知有多少人靈氣灰暗, 道德無光, 這些都是修道者的習氣所造成的大魔障啊!修道修行人需先平定心魔, 才能漸漸地消除累世因果業障。

 

否則, 所謂行功立德 , 也只是一種形相(表相)的善功, 仍然無法使自己靈性圓滿無缺。想要伏魔除障, 把這些魔軍消滅的話, 還是需自我約束(自律)並且學習嚴以律己 寬以待人, 提出道德勇氣, 堅守戒律, 不犯規矩, 如此訓練有素, 一定可以戰勝魔考。

 

所謂「心魔」, 是指由內心升起恐懼、慌亂、邪惡的念頭, 如果你不能駕馭它, 就會被它所牽制, 做出許許多多非理性、甚至傷天害理之事。「外魔」則是由外而來, 有不知其所以然的力量, 干擾或侵犯身心的安定。

 

其實, 心魔與外魔常常是相互呼應的, 當一個人內心最脆弱的時候, 外魔就很容易趁虛而入, 反之, 倘若心中安定, 不憂不懼, 外魔的力量再強大, 也對你莫可奈何, 常言道⋯正心正念 百邪亦不侵!「正心行邪道其道也正, 邪心行正道其道也邪」。

 

佛陀在世的時候, 也曾受到外魔干擾, 但佛陀不為所動, 最後反而感化了外魔。一般人沒有佛陀那樣的修持功夫, 碰到不知其所以然的外力侵犯干擾時, 倘若醫院、醫生也找不出病灶, 

 

在此, 建議你就近找離住家較近的宮廟堂, 請神佛菩薩幫助查詢三世因果(但宮廟堂也必需是領有查三世因果旨令在辦事, 否則病急亂投醫, 還是無法解套的), 瞭解自己的三世因果後, 才能找到對症下藥的良方。

 

我們必需克服修道修行的各種障礙, 修行首先當以「誠信」為首要, 需瞭解世上萬事萬物、有形有相都將歸於空(四大假合), 只要是物質世界的東西終究還是會毀壞的。

 

所以修道要先反省、懺悔、改過遷善, 還需要有耐心、毅力、堅定不移的決心, 淨化自己的一切念頭和端正個人之行為, 並且要深信大道之寶貴, 如此才會產生信心而永不退縮。

 

「修道修練自己的心性,立願了願⋯圓滿自己的願力,修福修慧⋯累積福慧資糧」只要竭盡心力去播種, 怎麼栽⋯就怎麼收獲。當然修道修行並非一天, 兩天, 一年, 兩年, 而是一輩子的終身大事。

 

我們修道修行要堅持到底, 縱然遇到任何困難, 也要有一顆堅定不動搖的道心, 不可像無根草似的⋯遇微風細雨就飄然而去, 也不要半途而廢起了退道心, 否則就前功盡棄後悔莫及, 而且修道修行需常保一顆永不退轉、堅定不移的道心啊!                  ~~共勉之~~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7.08~~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淺談修煉與修心                              

 

氣功修煉的過程,須要不斷地平抑自己這顆紛繁複雜、躁動不已的凡心,最終使自性顯現的過程。那麼該如何降伏自己這顆躁動不已的凡心?這就是「修心」的關鍵。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上,心為物役,外感六欲,內重七情,要想降伏這顆凡心談何容易。“有我”,對“我”的過分執著。一個修煉氣功的人必須隨時注意 積累自己的福德,要廣結善緣。

 

須上結天緣,要順應自然規律;中結人緣,要養成真心誠意和諧的人際關係;下結地緣,要與萬事萬物和諧相處。這樣我們就可以與周圍世界結成一個良好的精神網絡系統。

 

如果我們能夠隨時隨地不斷地修持自己,不斷省察自己,我們就會逐漸地解脫對“自我”的過分執著。荀子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而"《觀心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可靠修心方法,所謂“觀心”,就是放下自己的凡心,客觀的反省這顆躁動不已的 凡心,這是一種內觀自省的方法。

 

當我們這顆凡心躁動時,我們必須立刻警覺,必須馬上跳出情境圈外,從另外的角度觀察內心.我們的注意力就會由外而內,由凡心入真性。

 

這一轉化實際上是一個釜底抽薪的過程,這過程本身將會⋯較大程度地削弱各種妄心。對於整個宇宙人生要採取這種「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地態度」,我們的氣功修煉才能逐漸進入較高的層次。

 

人心若有貪、瞋、癡、慢、疑的污染,在學佛、學道上就無法純真、精進。所謂修行,就是要把心中的污染,好好地懺悔洗滌。如能時時警惕自己,不貪念、不瞋怒、不自大、不貢高我慢,就能常存慈悲喜捨、以柔性地待人。

 

心境越是柔軟謙虛,才能夠時時聲色柔和地待人處事。修行就是要時時地反省,有錯立刻懺悔,如果知道自己不對,卻不肯承認,這就是錯誤。如果累積成一種習慣,就會自己障礙自己道業精進的進度!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3.13~~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修行人該去除的執著心⋯上篇     

 

修行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改變自己以往那些錯誤的觀念與行為,使之走向中庸之道的思維與言行,因而讓自己產生「道心」與「道行」,

以放下對宇宙間萬靈、萬事與萬物陰陽兩端~

 

任一端之堅持,以遠離自己心靈上的所有煩惱、執著與罣礙,並使靈體永遠脫離生死不斷之輪迴,因此修行的對象是自己的「心境」與「言行」而非是別人或神佛;

 

但若是於修行的道路上有幸能得到神、聖、仙、佛的指導與引領,那是別人想求都未必求得來的,我們累世與神聖仙佛結下的佛緣,今生更該好好的珍惜與把握這因緣。

 

宇宙間無處沒有道,故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不可須臾離也,宇宙間也無處不是道場,所以在任何地方修行都無礙於自己的修行與悟道,

 

而修行人他個人願意在何處修行或願意以何種方式修行,那只是個人的因緣不同所作出的選擇罷了,與他自己能否悟道則沒有直接與必然的關係。

 

一個修行人他自己能否悟道與宗教、經典、教義、種族、性別、國別、文化、信仰、膚色、生活習慣或修行方式也沒有直接與必然的關係,但是卻與他自己本身的根器、悟性或~

 

執著心的多少有關系,根器越高與悟性越強的人則越容易悟道,反之根器越低與悟性越差的人則越無法參透宇宙間那唯一的真理,因而對事與物的執著心也就越強,當然也就越難以悟道。

 

那麼,什麼是「執著」呢?所謂「執」就是指將宇宙間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件物緊緊的握住不放手之意,那麼又何謂「著」呢?所謂「著」就是將那些事或物沾染、染著或~

 

罣礙在自己的心上,而無法去除之意,因此整句「執著」之意思即是指將宇宙間的萬事與萬物之任一項緊緊的握住不放手,或是罣礙在自己的心上而無法徹底脫離或除去之意。

 

出家修行亦是如此,「出家修行」有什麼殊勝的功德嗎?修行人他們需不需要出家去修行,或是選擇在哪裡修行,那是他個人選擇的修行方式之一,與有沒有功德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我們修行的這個目標,方向沒有認清楚的話,往往在修行的一生裡就把福德當功德;做了非常多的福業,可是卻沒有造就真的功德。

 

功德也需要福德來幫忙,如果我們在平常做種種福德的時候,能夠觀照自己,觀照自心,能夠自己時時迴光返照,克已復禮,這就是在福德裡長養我們的功德。

 

什麼叫做功德?我們把功德兩個字分開來解釋,「功」可以說行持外功,「 德」可以說培養內德。如果一個人只知行外功而不知培內德,那便是有漏功德。

 

「功」是指功業,那是肉身的作為,「德」是指德行或德性,那是內心的修為,出家修行沒有立任何的功業又何來之功呢?

 

而他們內心有無德行又與出不出家完全無關,因此出家又有什麼功德呢?那是宗教鼓勵修行人出家的一種宣傳手法,世人又豈能當真呢?

 

那麼「出家修行」有沒有業障呢?那倒是不一定,因為若是在非適當的時機、不應該出家的家庭或是未了斷個人應擔的責任狀況之下去出家,其實出家是尚有未了斷之業障的。

 

那麼什麼是「非適當的時機出家」呢?一個想出家的人,他的家人、朋友、親友一大堆人都反對他出家,他若還是堅持要出家,那麼這個出家的時機就是不適當,但是出不出家修行,

 

不是他個人的自由選擇嗎?為什麼還要經過其他人的同意呢?不是要經過他人的同意,而是與那些反對自己出家修行的人仍然還有一些未善了的因果業障未還清,

 

例如已經結了婚或是有了兒女,自己的責任尚未盡到就去出家修行適當嗎?如果雙親年邁、孤苦伶仃或臥病在床無人照顧,在這種狀況之下離家修行可以嗎?這就是時機不當。

 

那麼何謂「該善了的因果業障尚未還清」呢?陰陽雙方所結怨的累世因果業障,如果雙方的心中都「無怨」了,那麼這就代表兩者之間的因果業障已經還清了,所以就稱為「善了因果」,

 

但是若沒有還清的話那就稱為「未善了因果」,那麼我們又如何知道與他人之因果業障有無善了呢?其實很簡單,自己對他人或他人對自己已經完全沒有愛、沒有情,也沒有恨,

 

那麼就表示已經善了兩人之間的因果業障了,如果兩人之間還有一絲絲的愛意,一點點的情愫或一些些的怨懟,那麼就代表兩人之間的因果業障還的還不夠圓滿,結果不圓滿即是因果未善了。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自己對他人或是他人對我們自己之間,若還有一絲絲的情愫、愛苗或恨意存在的話,那麼就表示兩人之間的因果業障並未善了,因為兩人之間若還有一絲絲的情愫、愛苗或恨意存在的話,

 

那就能引燃雙方內心之愛火、慾火與怒火出來,這表示未來在兩人之間仍然可能會發展出新的恩愛情仇故事出來,仍然可以讓雙方再度的墮入輪迴的漩渦之中去償還業障,

 

所以說兩人之間的因果業障其實並未善了。剛才所說的情愫、愛苗或恨意,不單單是指情人或夫妻而言,而是包括父母長輩、兄弟姐妹、親朋好友或同學同事…等等都算在內,

 

這些都是有形的冤親或債主,有的是來討前世我們欠他們的因果業障,有的是來報恩還債的,不一而足,所以因果業障如果尚未償還完畢,那麼出家修行是不適當的;

 

因為就算出家之後靈體能悟道獲得解脫,仍然還是要輪迴凡塵來償還這些未善了的因果業障,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不先善了這些因果業障之後再出家呢?

 

為什麼會有這個疑問呢?因為修行悟道跟「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完全無關,在家修行既可以讓我們的肉身徹底了業,悟道之後又可讓我們靈體究竟解脫,那為什麼還要堅持出家修行呢?

 

釋迦牟尼佛悟出了《解脫法》,仍然是在凡塵俗世中,他悟道之後在各地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是在凡塵俗世之中,而老子悟道難道是因為「出家修行」嗎?

 

所以說出家修行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因緣俱足」或「因緣不俱足」的問題,因緣俱足了想出家修行就出家修行,因為宇宙之大又何處不能修行呢?又哪裡不是道場呢?

 

                                                  ~~未完待續~~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4.12.23~~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修行修什麼?                                  

 

學佛、學道的目的是為了要增加學識或是開悟?亦或只是拿來批評與攻擊他人的文章工具呢?感嘆世人對於修行的無知與變調,試想ㄧ個只會拿著顯微鏡在放大別人缺點的修行人,你說他所謂的修行是修到何種境界呢?

 

若只是一般的修行人,他如果不懂得謙虛內斂,那還可以理解與接受,但他卻是ㄧ位佛學修行者、理論者,卻是頂著大師、法師的名諱在監獄當教悔師,這樣的人卻沒有一絲一毫的包容心與同理心,更無法做到將心比心;

 

只為了否定而否定大肆地批評他人的法門與文章,更只為了突顯自我而毀謗他人,這樣的人是否有資格到各靈修社團、臉書、網站批評與指教呢?真懷疑他們是修到何種境界了呢?是菩薩界?是羅漢界?還是阿修羅界?

 

之前文章中曾經談論過關於《修真》的話題,至於何謂修真?即是對自我靈性的要求必須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態度,用真心來自我改造累世的秉性、脾氣、今生的習性、惰性、執念,如實地去改變自己,

 

將其所學的「知識、佛理、道理」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並能在舉手投足之間讓人們喜歡與我們親近,開口字字是珠璣,處處是玄機,這才是真修行人該有的氣質轉變,而修至骨子裡的「清命骨」,也就是所謂的「修真」!

 

每個人靈性的屬性特質絕對不同,不能ㄧ概而論,必須因應眾生的屬性來做個案啟蒙指導,而我們的文章則無法ㄧㄧ的因材施教來詮譯出;只能夠以⋯較為客觀的角度來做為文章表達的態度。

 

但若是個案分享的文章,則是以當事者的角度來詮釋大義,希望大家別對號入座,因為沒有ㄧ個個案是完全相同的,也請大家可以用較為客觀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用心編寫的文章。

 

何謂「純真」?即是自己內在的良知,簡單的說也就是良心!但是在現今的社會裡,要看到秉持著良心在做人做事的人越來越少了,通常看到的是昧著良心的人居多,包括修道修行人也不例外,為何如此說呢?

 

只要保有《純真》心性的修道修行者,絕對不會去批評他人與攻擊別人的文章,擁有純真心性的修行人在於「修真」這個區塊可以做得比其他的修行者還要「見真」,但是感嘆現今社會世風日下之修道修行者,

 

一直都停留在表象修行與文字修行,而不曾親自深入體驗與印證祖師大德的經典真實義甚或是《第一義諦》,造成把自己變成一個辯才無礙的佼佼者,這在禪宗則稱之為辯禪,但在於現今眾多的法門中卻又不適用,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備註:第一義諦(梵語paramartha-satya),二諦之一,即最殊勝之第一真理。為世俗諦之對稱,略稱第一義。又稱勝義諦、真諦、聖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總括其名,即指深妙無上之真理,為諸法中之第一,故稱第一義諦。

  

佛教各宗派⋯對第一義諦所下之定義不盡相同,如小乘說一切有部將單一而不可分解之對象視為真實存在之認識,稱為勝義諦,中觀學派則認為諸聖賢了解緣起性空之理,洞徹世俗認識之顛倒,以此道理為真實,稱為真諦。

  

依大乘佛法而言,主要藉真諦與俗諦(梵語samvrti-satya)二者調和世間與出世間之對立,將此二諦聯繫起來觀察現象,稱為中觀、中道,為大乘最基本原則之一。

  

禪宗多用「第一義」相對於第二義之相待差別,特以第一義來詮顯絕對不可思議之境界。

  

維摩詰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此處所指「第一義」者,乃指法身、佛法而言。解脫聖者依體起用,善分別一切諸法相,但自性法身不被外境所惑動,不染塵生心,如如不動,諸聖亦如是!

  

六祖壇經云:『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六祖壇經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我們在圓覺經中可以見到,佛陀說:法的修多羅(文字)教義如佛法的「標月指」。這就是在說明,所有的文字佛經並非佛陀教法的勝義諦(第一義諦),而是指引我們悟入勝義諦的方向。

 

如果讀佛經不能悟入勝義,不能修正生命,不能融入生活,甚至變得怪裡怪氣。那佛法經典就不能是「乘」(交通工具),而是扛在身上的負荷,所有學佛的正信佛教徒,都應該深切體會。

 

否則就像佛陀在金剛經中對須菩提說的比喻一樣,有人用佛陀的法船,渡過了生死瀑流後,上岸了還背著法船走,就是一種法執,一樣是無明。

 

身為一個真修行者當然也不希望見到眾生⋯修到最候變成一個被法所綁的「法執」之人,被法障礙住自我明心見性的機會,所以保持著客觀的態度、及秉持包容心、與理解能力、謙虛的心境都將決定你今生修行之昇華境界!

 

妙心宮主回覆—Chunlung Ho的內容:

對於同修之參禪論道,是一種激發智慧提昇之過程,但是對於不同派門不友善之踢館,當然需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友善與不友善字裡行間就能了然於心,人間道、阿修羅道、天道應對方法各有不同,等你有機會被人踢館的時候,就不會這麼輕鬆自在了!

 

《好為人師》真的是現代學修之人的弊端,真是眾生皆為我師啊!每個人都到處上網要當老師,而自己的專屬網站卻不用心傳道,也沒大慈大悲之心,為無助、苦難、靈逼體的靈修者化解因果業障,只會唱高調、畫大餅,這樣就可以解決眾生靈逼體之苦難嗎?

 

大師!大師!尊稱您為大師,麻煩您代我來承接化解眾生無解苦難的重責大任吧!您看得到苦難眾生的求救訊息嗎?您居然可以當作沒看到,認為只要熟讀經典,就能在網絡上四處尋找目標批評指教,真的是修行之文字障啊!

 

《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 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學、修、行、證、悟的次第法門,請示大師已經達到何種境界了呢?麻煩大師為眾生開示迷津,解決眾生的問題好嗎?在此為靈逼體的無助眾生們感恩您的大德!

 

我們友宮的同修每個星期都會到高雄監獄當教悔師傳教(講經說法),但是在我們認為沒有那麼簡單,這樣就可以轉變他們的心性,累世的因果基因(細胞記憶)不是勸化就可以化解的,前世的秉性、今生的習性,

 

若是沒有行功立德,如何化解累世的業力討報呢?或許會有些迷途知返的人,因為有累世的功德力,才能堅定意志步入正途吧!《道》是需要內正外圓,《人》則是需要嚴密法則配合慈悲教化。

 

佛法、道法皆不離世間道,但是「無漏盡通」唯有出離世間道,才能斷盡外緣、業力牽扯,這是中根器修行者無法體會的,未能達到禪密大圓滿通者,是沒有資格解說無漏盡通的法義。

 

備註:無漏智證通:(又稱「漏盡通」)漏盡通;佛家講的常人都是有漏業。你有各種妄想,就有各種思念,有了各種思念,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是有漏。漏盡就是沒有漏了,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煩惱一般有貪、嗔、痴、慢、疑,它是佛教最根本的無明煩惱。你把這些煩惱斷了,形成戒定慧了,它就不再進入輪迴,這是佛家說的漏盡。漏謂煩惱。漏盡通是由能徹底修習四聖諦的道理,而斷除一切的煩惱,永離生死輪迴。

 

妙德法語:

顯密佛道無分別,學修行證悟真靈

是非口頭文字辯,真修實煉現真相

法傳真意悟玄機,法門殊勝義不同

明心見性出世修,唯有證悟真法界

丹道法義虛實相,九轉還丹內功法

五教法門相包容,禪密仙宗本靈修

萬教歸宗法相傳,圓滿佛性證法船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6.27~~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現代人的修行觀                          

 

一、見地不清

 

好多人誤以為透過學習佛法、祖師大德的經典文章,僅憑經典及心性修行就有機會得道成佛;殊不知沒有經過萃煉(煉功.靜坐.禪定)、魔考(心性.脾氣的考驗)、印證(把所學的經典理論~落實在自渡渡人當中),

 

舉凡未達到以上種種階段者,其實都是ㄧ種表象的基礎學修而已;好奇心與嚮往而去尋師訪道虛心求教,被誤認為是一種貪求神通的妄念,這就是見地不清。

 

二、相信因果

 

在六道輪迴的眾生們,都要知道『人身難得』!

 

所謂「一世論」就是認為物質世界乃是唯一的真實,而人生不過是個體存活的這段期間而已,一旦死亡便「一了百了」,一般唯物主義者多持有這種觀點;然而也有不少學者卻以永恆的觀點來看待生命,認為人短短的一生並不是我們存在的開端,

 

而是永恆時間中的一個瞬息而已,佛教的觀點亦是如此;因此強調所謂「三世因果」〈亦即前生、今世與未來〉的存在,認為所有的眾生都有一個永不消滅的靈魂存在〈眾生會死的只不過是他的肉體部分而已〉,

 

而且每一次的出生均以不同的身體,甚至以不同的族類來轉世和輪迴〈眾生以造業、果報的類別,可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等六道中生死輪迴〉我們稱之為六道輪迴。

 

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道理,認為一個人今生今世一切的遭遇,不管是好是壞、是福是禍,與其過去〈包括前世〉所種的業因關係極其密切,所以有恩者必報恩,有仇者必報仇,有債者必還債,害人者終必被害;

 

因果之間如影隨形,永難逃避〈除非事後努力行善以贖前愆,加以彌補〉。然而要接受這種觀點,事實上頗不容易,一般人大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體驗,甚至一再地付出很大的代價,最後才能逐漸領悟出這種道理,這就是輪迴「人道」所必須經過的路程!

 

六道輪迴、三世因果,只要是有其生命皆有靈,這是宇宙不變的定律,無論學禪也好,學密也好,學淨土也好,學修之人在學術上,經過歷煉、參悟的極其少數,更何況要在實事上能求證到的,更是難上加難——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地方。

 

三、神通之真相

 

佛法道理談得頭頭是道,卻沒有深入研究靈性(自性)。若是自己的奇經八脈打通了,三脈七輪打通了,又比如已經有神通了,這些現象都是經過內觀、內煉、內證的過程,若是沒有累世的修行基礎《根基》,絕對沒有辦法一世成就!

 

真正的修行,必須經歷真修實證,達到金線接引、天人合一之真道,而不是經典文字之學修而已。真正的行願就是~認主歸宗之後,才真正開始行使天職願力!

 

四、尋師訪道求法

 

我們平日煉功、靜坐,為什麼不能進步呢?大家一定以為是方法不對~才無法精進、提昇,為什麼不能入定?是因為心性沒有轉變。

 

只憑著佛學理論的人在經典文字上鑽研,是無法真正參悟及證道的,對於生命根源沒有掌握住,無論你如何用心學修也無法證得聖人之境界。

 

五、不知不覺跟著煩惱轉

 

煩惱不離生活,菩提也不離生活,生活能引生煩惱與菩提。煩惱當下覺悟~煩惱即菩提,離煩惱無菩提。

 

菩提由煩惱中淨化而得,這就是煩惱與菩提間微妙之關係,煩惱即菩提~若能正觀深入,即能入道。

 

菩提~~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

 

修行不與中道法門相應,始終不得菩提,皆是門外漢,與佛道無緣,修行若是不能離開現世的生活環境,不得另尋他處以安心,則應以客觀的對待周遭的人事物,而得正等正覺。

 

正等︰是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宗派皆平等。

 

正覺︰瞭解這一切的實相,不執著妄相,心不向外求。

 

《維摩經》云:"煩惱即菩提。”把煩惱轉過來就是菩提。菩提是由我們在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所得的覺悟心境。

 

但是我們的心總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著煩惱在轉、在波動著,修行人如何才能修煉到~心不隨境轉,而~由心來轉境,這才是真正的真功夫啊!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1.20~~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無形師&老師《明師》

 

常言道: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修道修行靈修⋯經入門師指導一段時日後,了解天命靈修的重要性,並了解修行的基本要領之後,就需自我要求努力精進,不能再完全依賴入門師。

 

不要遇到大小事情或困難,都要事事請教老師,建議你多閱讀已證道仙佛的經典、善知識,  並且藉由靜修當中提昇自己的智慧,以尋找處理事情的答案,並試著朝向開悟、淺悟、漸悟、頓悟的方向努力精進不懈。

 

一般人以為天命靈修中與神靈接觸,必然會有奇妙的感官接觸。事實不然,天命靈師(無形師)是依循修行者的根基、根器,而做不同方式的指點與引導。

 

這過程中⋯會有色彩繽紛令人目不暇給的境相(靜坐中影片、幻燈片看不完)、 有時也會淡如白水,讓人不覺其異度空間的存在。但是在與靈界接觸的過程中,雖然覺得不可思議的正確性,

 

也不要因此以為這位神靈必然神通廣大,其實靈界諸多神靈可以從靈界、或是我們靈體中獲得資訊,在超越一定的範圍之外,就未必會完全正確了,希望靈子們能夠明瞭到這一要點。

 

要不是我們從小就已經被塞入許多不必要的東西(資訊),我們也可以靈感充分的。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疑惑,同樣的問題請教不同的無形師,會出現不同的答案,甚至是矛盾的答案。

 

但是為何會如此呢?這是請教者與天命靈師的因果關係,導致天命靈師(無形師)在尋求答案時,因管道不同而有不同的答案。另外通靈者本身靈格的層次,也會影響訊息的正確度。

 

通靈者是根據其天職(使命)、願力、修行的深度而會展現出不同的層次。層次越高者其提供訊息的天命靈師層次亦會更高,反之,即使祂顯相神佛、菩薩、或大羅金仙也是一樣的(光靠顯相是無法瞭解神佛、菩薩的境界層級的)。

 

例如,孫悟空所化生的原靈⋯祂就擁有與孫悟空相同的變幻化身之術(七十二變),但在查事方面⋯就未必會有鬥戰聖佛的神通力了。這是我們的親身體驗,所以一樣是齊天大聖的神尊,其境界層級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呢!

 

更何況「佛與大羅金仙」都已經脫離因果輪迴,又怎會下來淌這混水呢? 我們的修道修行層次還未到位,怎麼能夠牽引到那麼高層次的天神呢?所以從靈界傳來的資訊,也是需要經過印證的。

 

很多通靈者在初期都會依賴人師(老師、明師),等修行積累到相當火侯,便慢慢的對人師(老師、明師)的指導產生意見,漸漸的會感覺自己的層次似乎已經超越人師(明師)。

 

那麼是師父留一手,還是師徒只是因果關係,今生先來當老師,世世循環,還是該另外再找尋更高明的老師或明師。所以不管自覺修到何種層次,有人師、老師的督促、質疑、指點,更能從各個角度發現⋯自己所看不到的缺失過錯。

 

否則一旦目中無人,只聽取靈界選擇性的訊息。人大多會選擇自己喜歡的才聽得進去,走到最後想不著魔也難啊!當你聽到有人說道⋯「沒有人師、老師的教導而會自通,還會保持謙虛的態度」,那如果不是裝出來的,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不管是人師(老師)或天命靈師(無形師)的指導,都要經過基本自然法則的體驗與印證(這是實驗階段)。但是自然法則也是各有不同的說法,最後僅能依據自己內心的共鳴度來取決所驗證到的階段。

 

因此修行的進程幾乎是沒有捷徑的,還是需記取基本修道修行原則,精進再精進,努力不懈怠,一步一腳印。想要有捷徑,就是當老師的說法。若是與你的觀念不合時,還是必需捨棄自己的我執⋯而就《明師、法師、天人師》堅持修煉道程。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7.0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該如何對應心猿意馬之心?

 

我們身為一個修道修行人, 該如何管理自己這顆浮躁不安的心呢?這顆心就像孫猴子一樣變化多端, 但是這在修行的進程來說, 將會是一大阻礙。心猿意馬【釋義】:心意好像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形容心裏東想西想,安靜不下來。

 

想想走入修道、修行、靈修⋯至今已有十幾個年頭, 見到過的同修、後學、前輩不計其數。但是發現到一個共同點⋯就是神通力越大, 就越躲不過自我心魔的考驗, 而且幾乎都是每考必倒⋯「起退道心或是入阿修羅道而不知」。

 

阿修羅道:是六道之一(六道是指:天, 人, 阿修羅, 畜牲, 餓鬼, 地獄) 阿修羅道嗔心很重, 有福報但是我執很重經常鬥爭, 很多學佛與學法的人平常有做好事, 也執著佛法、法術的鑽研, 可是常自以為是, 如此, 就容易投生阿修羅道。

 

阿修羅道⋯身上有五毒(貪、瞋、痴、慢、疑)的混合, 他只修外在福報…不修內德。好比說修持佛法, (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施)是福報, 但若當你發現別人修持得更多更好時, 便開始產生五毒之心的話⋯⋯

 

此種福報夾雜了五毒的成份, 雖然有福報的善業, 但卻夾雜了五毒於其中, 譬如說⋯你修持佛法已有很長一段時間, 而別人修得沒有你久, 卻修得比你好, 若你因此而產生嫉妒心的話, 這亦是在善業之中混雜了瞋毒, 而這將使你往生阿修羅道。

 

至於, 會被心魔考倒⋯到底是誰造成的呢?究其原因⋯則是自己擁有神通力被捧上天之後, 便開始目中無人, 被自己的自大心、貢高我慢之心、聽不得一句否定的話語⋯而起了嗔恨之心、比較之心、怨懟之心, 心魔考關便從此開始了。

 

須知, 二十一世紀是因果總清算的世紀, 一起心動念⋯累世因果業障即馬上現前。我們身為一個修道修行人, 必需要清楚的知道, 神通力是無法抵擋得過因果業力的討報。

 

而且, 莫謂「起心動念」沒有真實去執行, 就不會造業, 須知, 因果報應絲毫不差⋯良心就是我們最好的天秤啊!許多人喜歡睜眼說瞎話, 先騙過自己的良心, 再來說謊話騙取他人的同情與信賴。

 

「昧著良心說謊話」在現今社會上真是隨處可見, 包括在商場、生意上、職場、公司、修行團體⋯等等, 只是看你是否有此心思去發現它、時時思辨、觀察、覺知, 待你修道修行累積到一個階段⋯

 

也就是說⋯在被無數人欺騙、算計過後, 甚至被身邊最親近的人出賣, 在背後捅你一刀, 這時, 你才會發現人世間的無常幻滅, 感嘆人心的善變⋯人終究是會改變的, 你努力守住一個不變的承諾時, 卻永遠守不住一顆「善變的心」。

 

而「良心」是每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 你騙得了別人, 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 禍福無門, 惟人自招,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不是不報, 是時機未到, 你種什麼因, 便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

 

修道、修行、靈修方面⋯你瞭解自己每天修的是什麼?一直以來是否⋯都在做著自欺欺人的事情(騙人騙己), 昧著良心說謊話做事, 還是每天如實的面對自己的良心⋯懺悔、反省、改過呢?

 

修道修行需每天練習⋯自我反省有無缺失與過錯, 若有過錯並立即改過⋯而且永不再犯, 如此, 即能得到自在又解脫的清靜心靈。而懺悔則是心靈的告白⋯也可以說是精神污染的大掃除 , 更是成功的加速器。

 

然而我們這顆躁動的心猿意馬該如何去約束它、管教它呢?建議你以佛家的戒律、道教的教條、良心的譴責, 時時勤以拂拭, 不讓它沾染塵埃。這也正是所謂的⋯「無規不成方圓」。

 

如此, 時日一久, 戒律、教條、教規、自我約束, 成為規律性之後即成(常規), 對我們來說, 它將不再是約束, 而是一種自自然然的遵循規則罷了!

 

心魔考關光靠自己努力⋯通常是無法順利通過考驗的, 修道修行者身邊還是需要有引導師(明師)的提醒與指導, 靈子才能過得了這樣的考關, 但是, 有心魔考關的人其內在的自大心, 非是常人所能想像的, 也並非是一般的引導師所能點化得了的。

 

能夠點醒、指導、點化心魔考關靈子的引導師(明師), 他本身也必需是經歷過並且已經通過心魔考驗的前輩者(明師),否則, 這將是以盲引盲臨險不知焉, 須知, 心中有佛⋯見眾生皆是佛 , 心中有魔⋯所見眾生皆是魔。

 

切記 , 勿以善小而不為 , 勿以惡小而為之。也切莫自認為所做所為沒有第三人看見或聽到⋯就能夠胡亂栽贓、嫁禍、抹黑他人, 人可能不知道你所有的謊話、鬼話連篇及惡言、惡行, 

 

但是老天知道你⋯所有惡意中傷及毀謗他人或道場、修行者、主事者, 而你所造成的口業將墮於(三惡道), 所有惡行都將會一一記錄在因果簿上, 正所謂「法網恢恢, 疏而不漏」, 這則是一項也逃避不過的因果總清算啊!

 

業力⋯業分身、口、意三種。比如, 口業可分為說好話、說壞話、說氣話、詛咒別人的話、欺騙他人的話。以人為例⋯例如常常說別人壞話, 所以就造就了口業。而佛陀與阿羅漢的業則是無記業, 沒帶來果報的。

 

依不同的業力, 有情眾生出生高低、貴賤、苦樂⋯等等;不同的業力, 不同的業報, 有情眾生世間事的利害得失、善惡、毀譽、和苦樂不等。依業世界轉, 依業眾生住, 依業有情縛, 如輻附車輪。

 

依業得榮譽, 依業被束縛, 依業而毀損, 依業而為虐。曉知業生諸種果, 何言世間本無業。甚且, 謗三寶者, 其因果業力也是要下墮三惡道, 謗佛家三寶:「謗佛, 謗法, 謗僧(賢聖)」, 謗道家三寶:「謗道, 謗經, 謗師(賢聖)」。

 

口業:造口業是佛教經典業的一種,屬於身、口、意三業中的一業。以白話來說:就是指因為語言導致的因果。根據佛教說法,口業大致分為惡口、妄語、綺語和兩舌⋯等四惡業。

 

「兩舌」︰兩舌則是利用機會在兩人之間道長話短並搬弄是非,最終目的在於挑撥離間,破壞當事人的處事與和諧。

 

家裡常不合, 常有別離是其業報兩個舌頭,挑撥是非, 言人長短, 此等罪大惡極, 切當戒除, 尤其身在道場、修行團體當中, 最忌諱言他人是非己見。謠言止於智者, 應「不傳人是非, 隱惡揚善」才對。

  

「妄語」︰妄語指的是說出毫無根據的謊話, 將其是非顛倒, 令人真假莫辨;亂引經典, 錯解經論, 壞人法身慧命者墮地獄業。即妄捏造黑白是非, 利己損人之言語, 這將墮入三惡道中。

 

所以說, 兩舌、妄語對於一般人來說, 都應謹言慎行, 敏事慎言, 更何況還是一個修道修行之人呢?怎可不自我約束、自我檢討與改進?

 

凡事無心去往壞處想⋯聽任何話都將是好話。心無邪惡, 意無邪念, 身心即可常保自在⋯心正則百邪亦不侵。"路"則是必須自己去走方能到達, 而"苦"則是必須自己去歡喜承受(歡喜做 , 甘願受)⋯「累世因果業力」方可逐漸地消除。

 

妙心法語:不入魔境難成道, 進入魔境道難成, 無學不能修正, 無修不能正心, 無行不能實證, 無證不能悟法, 無悟不能證道, 無法不能合道。 ⋯⋯無《道》不能化解《心魔考驗》⋯⋯。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7.02~~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靈擾&靈動?                             

 

其實眾生的靈質是與生俱來,人人皆有,只是差別在於感應的強弱。 

 

有些修道靈子感應力稍微強一點,能感應到一般人感應不到的磁場與氣場,甚至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異度空間,此現象有好亦有壞,就如同所有的事物皆有正反兩面。 

 

也因為如此,磨難與考驗比一般眾生多更多,無法承受的,不是自殺、就是精神異常、神經質、人格分裂…等等,這些是負面的結果。 

 

若能靠自己走出瓶頸與磨難,就能比一般人更了解(身)(心)(靈)的真實義,在往後的日子裏,就能以過來人之心態⋯將心比心的來引渡有緣人,而這是正面的結果。 

 

靈擾或靈動的方式看起來好像差不多,其實原因不盡然相同。 那麼下列幾種因素⋯可能就是造成靈擾或靈動的觸緣與觸因: 

 

因果業障

冤親債主假藉神佛之名,鬆懈修道子之戒心,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修道子走向自我毀滅之路,待驚覺發現時,已情財兩失,一無所有,目的是讓你生無可戀,燃起輕生之念。 

 

心魔

心正魔難生,內外皆不侵,心會生魔之眾生,起因大都起源於心術不正,戀慾執迷,迷失真我,讓魔由心生,自造兩我,尤如將內心的善與惡分割成兩人。

 

無論做善事或惡事,內心皆會搖擺不定,甚至也會假藉神佛之名,讓你相信祂說的是真的,要你照祂的話去做,不做就會有不幸的事情降臨,藉此以恐嚇你。 

 

元靈

元靈之強弱有因先天與後天,『先天』乃是元靈下凡前所修之靈力,『後天』乃是肉身所修之靈力,彼此可謂息息相關,但因身處凡塵,所以最後取決常在肉身的決定權。

 

所以,就算是神靈分靈之元靈,若肉身一樣不想踏實地修道修行,執迷情慾,元靈也無可奈何,只能用靈動或感應等方式讓你知道祂的存在與心情,而流淚是祂們最常用的方法,感嘆肉身之癡迷不悟啊。!

 

陰靈

一般指屬陰之靈,人往生之靈,動物之靈皆可算是,若是一般的好兄弟,只要燒些紙錢便可解決,若是遇到恨意極深,眷戀世間不去之惡靈⋯⋯

 

便要先了解其中原由,與其解冤釋結,因為其目的是要你的命不是要錢,而動物之靈大都只要超渡便可,只有少數陰靈是有其特別目的(有冤屈代申或要事相託以了心願…等等)。 

 

妖精魔

妖精有妖精界,魔有魔界,如同神有神界,佛有佛界,仙有仙界,各自有各自的戒律,默契不在言中,凡事不可多說,玄機不在字行間。

 

而會被妖精魔侵體的,通常都是有其特殊因果,一般人是不會遇上的。 

 

陽靈

一般是層次較低階之神靈或善靈,較高層次之神佛是不附人身的,如同已經成年之人,要穿嬰兒之衣物行事,本末倒置,豈不怪哉。

 

所以會附人身辦事之陽靈,大都是功果未成,借人身修功德,以求證得果位,或是求得更高之神職,一般以太極神靈居多或是無神職之善靈。

 

而較高層次之神靈極少以本尊現身渡世,大都是其座下弟子下凡辦事,但其名號依然是用其師尊,所以眾生若知其因由,便會了解為何各地辦事之乩身,會有法力高低之差異了。 

 

而高層次神靈下凡辦事,通常是直接用靈語與修道子對談,或是在修道子腦海中顯相感應告知,藉此來解決眾生之問題,與神靈附體辦事方法不同。 

 

所以修道子若是遇到靈動之情形,應先靜下心來,謹慎求知因由,莫一聽自稱是某某神佛便滿心歡喜而失去判斷之心,倘若不是真神佛豈不是自愚愚人,自欺欺人呢!

 

也切莫急著去宮廟堂詢問,否則問五間五種解答,豈不是讓心更加混淆迷惑。 彷彿拿大學題目去問小學生,答不出很正常,能寫出答案都是亂答一通,有些乩身本身已執迷不悟了,又如何能幫修道子解惑呢?

 

真正高人不出世,沽名釣譽非高人,然而真正有靈驗之宮廟堂並不是沒有,只是一切端看有緣無緣與否,眾生切莫太過於強求。 

 

當某個過渡時期過了之後,無靈動才能修至更高之境界,畢竟是(靈)在動,而不是(你)在動,是(自己)在幫《靈》修行,而不是(靈)自己在修行。 

 

然而,這也是修道靈子必經之路,要真正了解(身)(心)(靈)之意義。 才能修真我、修真靈、修真心。~~願有緣人共勉之!~~

 

本文引用網址  http://blog.xuite.net/abc120267927/twblog

 

妙心隨意窩首次發表~~2011.09.1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身、心、靈修行悟道法門          

 

修行悟道說難不難,但說容易亦非常不容易,這完全要看這位修行者的悟性,與他所執著事物之程度而定,我們都知道佛法八萬四千法門與~

 

道法三千六百道門,雖然數字只是一種形容詞,卻證明了修行的途徑非常的多,但除了修行的途徑之外,我們修行人本身之根器亦有千種萬種,

 

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或是適合走哪一種修行法門就隨便的亂修,那麼到最後就會形成有如小學生去讀研究所的課程,或是~

 

研究生去讀小學的課本一樣的結果,最後不是認為那些道理艱深難懂,就是認為那些道理很容易,因此浪費了自己寶貴的修行時間而不自知。

 

我們自己的根器怎麼樣又如何才能得知呢?首先我們要先瞭解在宇宙混沌的時候,整個宇宙之中只有《炁》並無他物,「佛」與「仙」就是《炁》的隱喻字,這就是佛教法師所說:

 

「人人本都俱有佛性」這句話的真諦,後來宇宙間所化生出來的萬靈、萬物與萬象,其實都是由不同數量的炁體所組合而成,因為無形無象的炁體是宇宙的實相,故稱祂們為《真相》,

 

而由炁所組合的萬靈、萬物與萬象就稱為「假相」即是此理,我們藉由這些假相的物質實體,去悟出真相之宇宙間哲理就稱為《藉假修真》,而進行的所有過程就是我們所稱的「修行」。

 

因為靈體剛降下凡塵俗世的時候是由氣→質→形→體→單細胞→多細胞→細菌→昆蟲→水生動物→爬蟲類→哺乳類乃至人類的過程逐漸演化,因此也不斷的藉著這些不同之軀殼投胎,

 

時間長達140億餘年之久,所以宗教界會說我們每一條靈體不知輪迴多少世即是此理,輪迴就是指靈體藉動植物之軀殼附身之過程;

 

因為地球上有大氣層《俗稱太極現象天》之阻隔,所以萬靈與萬物均在此空間輪迴,如果靈體能藉由修行再加上行功立德,及悟道而脫離這一個大氣層,與地心引力之限制,而返回~

 

太空中之靈鄉,則稱之為「脫殼飛昇」、「頓悟成佛」、「得道成仙」、「駕返瑤池」或「往昇極樂」,那些名詞其實都是形容詞亦是隱喻字也。

 

而剛才所說由氣演化至…..人類之靈體就是因為靈體沾染濁氣~之程度不同而有所區別,動植物之軀殼只是一種表相而已,萬物間之關係

 

其實均是靈體附在不同的軀殼,去討報因果業障及接受果報,因此靈體會因爲沾染不同程度的濁氣,與罣礙而使其根器有所謂高低不同!

 

因此要修行一定須先知道自己的根器在哪一個層次,那麼才能找對修行之法門,要找到自己的層次很簡單,首先我們區分四個層次來說明,只做惡事或完全不相信有鬼神存在的人~

 

是屬於第四個層次,也是人類最低之層次「當然亦有些是時機尚未成熟當屬例外」;而惡事也做善事也做,雖然也相信有鬼神存在但卻~不深入去接觸瞭解的人是屬於第三個層次

 

(尚有執念存在,固執己見);而只堅持做善事或只執著拜他所認同之神佛的人則屬於第二個層次(尚有法執存在),而完全沒有善惡之觀念也沒有神佛假相之執著者則屬於第一個層次,

 

前三種是屬於悟性較低、機緣未到或根器較淺的人,因此需藉外力來啟發他們的靈性以達逐步悟道之目標,而最後第一個層次的人則可以靠自己的自悟與自渡即能悟道。

 

剛才所說的「外力」其實就是指宗教、大師、神父、牧師、阿訇、法師、經典、教義、偈語、放生、行善、法會、濟世助人、朝山、吃齋、念佛、唸經…等等有為法,

 

這些宗教的方法是要來幫助他們「由惡轉善」或「由迷轉覺」的,因此這些受渡化的對象即是宗教所說《迷時師渡》的範疇之人;

 

而第一層次的人就是屬於《悟者自渡》之範疇,前三種人一定要藉由老師指點、啟發或開示才能走下一步,而後者(第一層次)的這一種人則完全不需要外力來啟發,

 

他們只靠自己的悟性去參悟,就能在宇宙間萬靈、萬物與萬象之變化當中悟出真道,大自然就是他們的老師,他們不需要凡間的有為法或一般宗教的老師來指導他們。

 

那麼我們要找哪一種宗教法門來修行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宗教法門的經典教義內容,所要表達的意思我們能夠認同,而修行之方式自己也喜歡並且不排斥,否則那就是我們已經找錯修行的法門了;

 

所有宗教法門的經典、教義、偈語或修行方式內容~都在悟同樣的那一個哲理,這一「哲理」我們若能悟通了,則其他宗教的經典、教義、偈語之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得懂了,這就是所謂的《一理通萬理徹》這句話之真諦。

 

但是如果我們修行已經修了有段很長的時間之後,我們還會認為哪一種宗教修行方式不能究竟解脫、哪一種宗教是外道,哪一種宗教修行方式最殊勝、哪一種宗教的修行是邪教或是低層次,

 

那麼就表示我們根本尚未悟道,因為此時的我們尚有「分別心」、「比較心」與「執著心」存在我們的內心,心有濁氣與罣礙那是凡夫俗子才有的特徵,因此絕不是一個已經悟道的人。

 

修行一定要先去掉貪、嗔、癡的「心性」如此才能成就「佛性」,要先具備有「仙格」才有可能《成仙》,「仙」與「佛」都是隱喻字~

 

不是指那些供奉在寺廟道場之泥塑木雕的神佛雕像,那是為了渡化眾生的愚癡,應化世人的需求道場所需要的「應身」,「真佛」根本不在有形界,「真經」也不在紙經中;

 

如果我們不能參透這一個道理,那麼讀破千經萬典或拜過千神萬佛之後,仍然是凡夫俗子一個,這就是佛教禪宗二十八代祖師達摩祖師所說:「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在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這一句偈語之真諦。

 

由此可知目前宗教所謂的殊勝修行方式,例如佛七、禪七、朝山、吃素、法會、跑靈山、浴佛、曬佛、打坐、進香、繞境、苦行、托缽、繞佛、放生、唸經、念佛、禮佛、拜神、灌頂、加持、印心….等等有為法,

 

皆只是一種宗教教化之方式而已,並非修行者悟道之《真趣》,若能悟透這些道理則修行之方向就不會偏離了,因為畢竟老子、釋迦牟尼佛、孔子、穆罕默德與耶穌等古聖先賢們都沒有做過這些宗教活動,你說不是嗎?

 

妙德法語:

 

古聖先賢智慧聞思修

凡夫入道難契聖法林

迷心逐妄自定品階高

修羅道入盲心難省道

實是修者可悲可嘆哉

累世業種深植賴耶處

從心身靈懺悟拔根除

省悟懺悔改過靈性栽

虛心求教方能契真道

法性圓融法身證道臺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4.12.26~~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