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道教神學相關文章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D5CC1B59-2F5C-44D8-A9E3-8796483DD6D6.jpeg

C42F8AC4-F425-4343-8551-75EE5ED9AD17.jpeg

9156B02F-3DA9-43D7-ABCC-56E3978FA4F0.jpeg

5F32F2E9-A1F6-47FB-8D83-EB6E56D8D4E2.jpeg

4AEB9B4B-35D0-4E5B-AC46-A3C3014E1337.jpeg

C1E7C00D-4071-4B11-9A39-D20D77BD7948.jpeg

53459F2C-94C6-4736-97FD-72B76873F933.jpeg

【中元普渡、拔薦、消災祈福法會】

⋯⋯公告實施⋯⋯

    鳳凰山脈 慈凰宮謹擇於農曆109年7月18日【國歷9月5日】星期六,舉辦中元普渡、拔薦、消災祈福法會& 恭祝  瑤池王母娘娘壽誕 祝壽慶典!

 

誠摯邀請十方大德,曾經有接受過  準提佛母、玄靈高上帝、白衣大士、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南海觀世音菩薩、石觀音菩薩、玄天上帝、憤怒金剛神、納塔天王“法益佛恩”的善信大德共襄盛舉。

 

§●參加中元消災祈安普渡超拔法會報名方式●§

 

 1.蒞臨本宮或網路訊息留言填寫報名表。

 

 2.遠方有意參加亦可上網訊息留言詢問報名。

 

 3.準提法門:密法、密咒、煙供、藥供功德金如下:

 

 (1)超拔歷代祖先、九玄七祖、冤親債主、苦海眾生、嬰靈~~~各項功德金:3000元

 

 (2) 拔薦累世祖先、冤親債主,前世冤欠,解冤釋業(化解惡緣) ~~各項贊普功德金:$3000元

拔薦:地獄拔薦,枉死城拔薦,離苦得樂,安置地府,等待子孫功德俱足,才能引渡投胎轉世。

 

 (3) 全家消災祈福普渡十方孤魂野鬼,贊助普桌功德金~~ 1500元

 

 (4) 宴請前世征戰沙場的兵將、戰士、同志、義士,宴請十方好兄弟,請他們飽餐一頓,再請神佛菩薩送至法界安置。普渡熟食贊助功德金~~ 一桌 5000元,贊助普渡之功德,可直接迴向自己靈性-增長福報!

 

(5)引渡超拔歷代祖先、冤親債主、直系親屬,引渡地魂回歸進行靈療修復病根,恭請  轉輪聖王蒞臨法會,引渡六道輪迴功德金~~ $20000元。

 

備註:我們為何需要拔薦引渡祖先、冤親債主、直系親屬?他們在世時身體帶著病痛、意外往生者,靈體會痛苦不堪,他們痛苦則陽上子孫也不好過,因為血緣關係,無形線連結的關係,所以,佛母今年破例讓網友參與⋯拔薦引渡六道輪迴的法會。

 

往年都只有宮生、徒弟才能參與,千萬不要認為宮廟開辦法會就是在斂財!大家都知道佛母非常慈悲,佛母就是因為悲憫眾生,才在此世紀降臨道場,慈悲引渡迷途眾生,其實,神佛菩薩並不需要世間財,但佛母的道場破舊不堪,究竟誰來幫佛母整建道場?

 

普渡功德金的功德、福報,直接撥轉給被拔薦引渡六道輪迴之祖先、冤親債主、直系親屬。這筆世間財,則是日後建設道場、整建道場之用,絕對不是神職人員可以公器私用的,在此服務的神職人員,都沒有薪水,都是發心護持正法道場,為上蒼、佛母做事的!

 

  準提佛母指示:觀看去年拔薦引渡祖先、直系血親的效果,因往生者缺少功德福報,往生六道輪迴之後,下一世缺少福報生活會很困苦,所以今年特別開放以供養金$20000元之功德福報,迴向給個別拔薦引渡六道輪迴之眾生,讓被引渡者在下一世能福慧綿綿!

 

供養超渡法會、贊助普渡功德迴向禀奏文,包含全家消災祈福法會,恭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藥師佛、  準提法門上師密法、密咒、藥供、煙供⋯⋯

 

為歷代祖先、亡靈、陰魂、嬰靈、胎魂加持靈療,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利益亡魂。

 

 恭請  八卦祖師&玄天上帝蒞臨法壇佈陣,開啟太極陰陽法界無形通道,九轉蓮花八卦陣,淨化九玄七祖地魂穢氣,

 

《天魂、人魂、地魂》三魂合一、淨化執念、陰陽兩利、運氣昇華;   

 

供奉  普渡公 石觀音菩薩金紙包含:天金、太極金、壽金、四方金、福金、鮮花、素果、禮金。

 

供奉歷代祖先、亡靈、陰魂、嬰靈,

銀紙包含:更衣、白錢、小銀、金銀寶、往生紙、往生蓮花、中藥材、黑香、三牲酒禮。

 

  (6)恭祝  王母娘娘聖誕慶典,供養羅馬柱花籃、鮮花水果各$1000元,供養慶典壽桃、燈燭供品、點心宴各$1000 ~10000元。

 

 以上報名請早,遠方有意參加亦可線上網路報名,功德金可以郵寄現金袋,或匯款、轉帳。普渡用品可選擇於普渡當天至一個禮拜內可於本宮取回。或選擇捐出供養三寶、佈施造福。

 

備註:入門徒弟今年可參加補財庫之福利。

 

【匯款資訊】

高雄二苓郵局-郵局代號700

戶名:李沄溱

帳號:0041 626 0033 648

 

⋯⋯《鳳凰山脈 慈凰宮 服務專線》⋯⋯

專用服務電話:0985288095(玄紫師姐)。

宮裡服務電話:07-8716591(玄惠師姐)。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道教教義

 

道教遵老子為教主,而從老子所著道德經中可知老子的價值觀是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老子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而有生於無],

 

當宇宙尚未形成之前萬物是不存在的,故謂之[無],而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有了宇宙之後,萬物才有生成的機會,故[有]乃從[無]而生。

 

[道]者,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的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終不止息。

 

而[德]者,老子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故道教強調人應好好行道,目的是修養自己,避免犯錯。

 

 

老子也主張人應守柔,應清虛自守,勿剛強好爭,且應居後不爭,主張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而成大器。

 

切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再者,老子主張人應[無欲],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者常足,若不知足則生貪念,唯有能知足,才能帶來滿足。

 

 

道教是一種追求長生不老的宗教,講究[性]、[命]雙修。藉著歸隱山林的生活,避開塵囂凡俗,專心致力於心性的修養,且為了守生養氣,煉丹服食亦成為修道之人平日主要的功課之一,這是修道的內功。

 

此外,凡人亦可在塵世行善、救人、濟世等,達到外行修持的圓滿。不論是內功,或是外行,都可以修合天人,返璞歸真,進而得道成仙。

 

道教思想匯集了中國人對隱士生活、哲學的嚮往,再配以方士煉丹求長生的道術,將理論與科學熔合為一體而成為道教。

 

詳言之,道教思想乃是集合了中國的道家、儒家、陰陽家、神仙說等思想體系,以及符籙、醫藥、占星等科學精華,並參酌佛教組織架構,而完成了整體的道教世界。

 

 

道教歷經數千年漫長歲月的發展,歷代能人輩出,充實了道教的價值觀、哲學觀,累積了龐大且博大精深的宗教學術寶藏,也衍生了許多派別,我們融合各派的精神,歸納道教的教義如下:

 

1、 祈拜神鬼、祖先

祈拜神明一方面能消災祈福,另一方面可以神明做為我們行事為人的典範,並將一切功德歸諸於神明,可免除人性中貪、瞋、癡等惡行。

 

2、 修道

道教追求的理想是[性]、[命]雙修,經由內功的修持,修練完美的品德,或由外行的實踐,造福人群,達到圓滿境地,這是道教最高的層次。

 

3、 行教

不論是敬天祀祖,祭拜神明,抑或祈禱消災求福,在道教中皆有一定的規 矩與儀式,例如:使用符文咒語、祈禳、誦經等,都要依不同的情形,採用不同的儀禮。

 

4、 民胞物與的精神

道教講究藉著醫術、卜筮、符錄、神水等特殊的能力,為宇宙生靈服務,不唯解除人類的痛苦,還要愛護生物,並盡力使世界人類免除暴戾、恐懼與紛爭。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2.18~~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心經淺述                                

 

「心經」所說的菩薩境界,並不是用在觀察別人身上,一般來說我們最喜歡去觀察、注意別人,眼觀別人的缺點、缺失,所以才會有種種的是非與不如意,計較心、得失心的產生。

 

「觀世音」是要觀察世間眾生心聲,用同理心去生活、去體悟。而「觀自在」卻是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如果都正確就能聽進別人的聲音了;

 

而且也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不為一己之私而去傷害別人,這便與觀世音的「音」字相契合了,多聽聽別人的聲音,多聽聽批評指教的聲音,多聽聽反對的聲音,得理要饒人啊!

 

如能徹底改造自我,即能由不自在眾生轉換成觀自在菩薩了!「觀自在」:就是在講妄心與真心和合並行,「妄心」心猿意馬,很難找回真的心!

 

「真心」能時時省察自身,當智慧流露時就是佛心,以我們這個能觀的心「凡心」,去觀照另一個本來就自在的《佛心》。找到了本來就自在的心,而能夠這樣現前觀行的菩薩,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華嚴經述說:法界緣起,阿含經述說:惑業緣起;方等時述說:賴耶緣起,般若時述說:無性緣起,法華述說:真如緣起。

 

法華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華期就是所謂一乘佛乘。

 

凡心轉佛心即是~分別心轉平等心;

迷惑心轉覺悟心,嗔恨心轉慈悲心;

攀緣心轉隨緣心,雜亂心轉清靜心;

傲慢心轉恭敬心,自私心轉奉獻心;

着相心轉離相心,煩惱心轉菩提心!

 

角色互換~多想想別人的感受,要別人如何對待你,你也要如何對待別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評論別人;最困難的事,是瞭解自己。

 

當利害相關的事臨頭時,我們常只顧自己的利益、或評論別人,卻看不見自己自私的本性。

 

尊師重道:「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師長的過失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你看得清清楚楚,這樣與法不相應,我們學修佛法、道法,不相應的原因就在此。

 

我們不要帶給自己煩惱,也不要帶給別人困擾,對自己好就要用心,對別人好就要關心,看別人煩惱起,看自己智慧生,體諒別人就會做人,清楚自己就會做事。

 

人經不起考驗,故不要輕易考驗於人,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確定則當下就定,心亂則愚起,心靜則智生。

 

~共勉之~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6.10~~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道教神學倫理觀 

 

神學倫理是指宗教用以處理人與神關係的行為規範。道教神學倫理強調人對神所應持有的態度和行為,注重的是人怎樣服從神的權威,通過履行對神的愛戴、敬奉、祈求等義務以求獲得幫助和利益。

 

而神的責任則是獎賞奉道行善者或懲罰犯戒者。而如何溝通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則是各宗教必須解決的問題。人是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主體,神則是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物件。

 

一般說來,神職人員和各種宗教禮儀是溝通人與神之間關係的媒介。在道教神學倫理中,人與神之間聯繫的媒介——齋戒、道符等方式是問題的關鍵,在人與神關係中具有獨特的倫理功能。

 

奉齋持戒,是各種宗教中的普遍現象,其目的就是通過以神靈為理想參照,以自我控制為途徑的內在修行,滌除不潔意識,達到從肉體到靈魂的徹底淨化(淨靈)。

 

道教以修齋為學道之首,以齋來約束自已的身、口、心(意)三業,為祈禳、拔苦、謝罪之用。特別重視齋戒在信仰生活中的意義,並賦予齋戒以十分獨特的倫理價值。

 

道教徒認為在清苦的持齋過程中會產生“冥通”效應,感受到經過精勤修悟之後“遂致感通”的狀態,經歷了某種與神相通的個人宗教體驗。

 

在這種體驗中,信仰者獲得了某種“與道感通”、得神保佑的神秘感受,於是更加堅執苦節,以期早日得道升仙。一旦達到這種狀態,齋戒便真正具有了宗教倫理的意義。

 

南朝道教思想家陸修靜對齋戒的道德功能極為推崇,認為“道以齋戒為立德之根本、尋真之門戶”,特作《洞玄靈寶五感文》以“統序眾齋”。

 

道教符籙派以符為通神的媒介。符雖各異,但其通神、招靈、保命、劾鬼的功能卻是一樣的。法師畫符時,有各種禁忌,須齋戒、正心、潔身,

 

去除邪念,以便神來入於身。可見,符在終極意義上乃是神靈之德能的化身,是修道者得之於~神靈的一種強大的神秘佑助力量的載體。

 

道教生態倫理是道教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道教十分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了自已精闢的見解。

 

可以概括為“道法自然”、“生而不有”的生態原則,“知和曰常”的生態智慧以及與之相應的環保實踐。道教教祖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類要以地為法則,重視其安身立命的地球;地要以天為法則,尊重宇宙的變易;天則以道為法則,遵循客觀規律。

 

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製它們。人面對自然所要做的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利用自然要適度,有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道德經》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是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道德關係的又一原則,也體現了極高的生態智慧。

引導人們重視萬事萬物相互聯繫、

 

相互依存的統一性,維護它的和諧之美,這樣人與自然才能長久共存。道教繼承並發展了“知和曰常”的生態智慧,以陰陽交和作為產生生命萬物的前提,認為只有和諧才有生機。

 

認為自然與生命一樣是個大系統,必須從各個方面、採取各種方法加以養護才能旺盛、和諧甚至永恆。以此為原則,

 

《黃帝陰符經》根據陰陽五行奇正變化,闡明“天人合發萬變定基”之理,謂“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道教經典《抱撲子》還區分了對待自然的兩種本質不同的態度:一是役用萬物,一是效法自然。認為對人與自然關係瞭解淺薄的人,就役使萬物,希圖讓自然物完全隸屬於自已;

 

而深知人與自然關係奧秘的人,不僅能善待自然,還能從自然之中悟出人類長生久視的道理。濫用自然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甚至毀滅。

 

《太平經》還提出了以保護物種多寡為富足的倫理價值觀念。其中有聖人“以教天下之人,助天生物,助地養形”,普天之下,世間萬物都一齊生長才算富足;

 

對一個國君來說,能使萬物齊備才是真正的富國。這可以說是道教認識生態環境~所持有的獨特視角。

 

道家倫理思想中具有維護“生命物種平等”的理念。《太平經》上說:“風雨為其時節,萬物為其好茂,百姓為其無言,鳥獸為其安靜,是其效也。故治樂欲安同者,審其署置。

 

夫天生萬物,各有才能,又實各有所宜,猶龍升於天,魚游於淵,此之謂之”。在道家看來,動植物都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對動植物的保護,不僅僅是出於一種善良的關愛,

 

而是關係著天地生育,萬物共存的根本大計,要求學道者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至少有二十二戒詳細規範了人應當尊重生命、善待萬物、不傷自然眾生的戒律。

 

並確立了以“生”與“養”為~道之本性的基本原則。《太平經》說:“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一物不生,一道閉不通;一物不養,一德不修治;

 

一德不成,一仁不行,欲自知有道德與仁否,觀物可自知矣。”因此,道教徒總是選擇那些自然條件優越的名山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宗教聖地,特別注重宮觀所在地的環境保護,

 

所謂神仙境界,除了超凡脫俗的快樂之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並且道教還要求教徒遵守草木昆蟲猶不可傷的教規,與周圍動植物生活在和諧的氛圍之中。

 

如湖北的武當山、四川的青城山等,至今古樹參天、鳥飛蟲鳴、環境幽雅,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勝地。

 

重溫道家倫理思想,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對待生命,當自愛樂生;對待他人,當助人為樂;對待社會,當濟物救世;對待自然,當關愛有加。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當然,我們也不可一相情願地誇大宗教倫理的作用,以為宗教倫理就可“補偏救弊”,但道教教義中所包含的“人類的普遍的文化”,會越來越受到矚目,並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揚。畢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2.0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6928.JPG

四臂觀音淺述

【四臂觀音】是諸佛菩薩之菩提心所化現。在很久以前已成正果之古佛,稱為「正法明如來」,救度不同眾生而示不同的相,被世人稱「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之⋯

眾生特別有緣,是因為他經常示現救度眾生,故此「觀世音菩薩」是最為受人供奉。在金剛乘中,最為人喜愛修的法門是四臂觀音和千手千眼觀音。

四臂觀音,譯音:漸列喜,是藏密大悲觀音的主尊, 代表大悲、大智、大力,是密乘行者必修的法門。 與文殊菩薩、金剛手菩前薩合稱三族性尊, 藏密非常多的信徒都以四臂觀音為本尊。 

四臂觀音與千手千眼觀音均為觀世音菩薩的其中一種應化身,並為雪域西藏的護佑之主,身著綢緞及纓絡(莊嚴報身相);白色的身體代表清淨無瑕的身語意,前兩臂合掌當胸並持如意摩尼寶珠【四臂】的手,代表能滿足所有眾生的要求。

後兩臂高舉至肩,右後手持一串水晶念珠,代表無止盡的救渡眾生出離輪迴、左手持一白蓮(藏名烏巴拉花),代表淨化一切煩惱。四臂觀音的報身相中;白色的身代表清淨無瑕,四臂另代表四種佛行—息、增、懷、誅。

【息】是平息所有的痛苦,障礙及困難。
【增】是增加福報、智慧、長壽、財富等。

【懷】是救度眾生,領導他們修行。

【誅】是誅滅他們種種惡念,克服外界魔等。

左肩的鹿皮表慈悲純正的心,頭頂上的五方佛冠代表五方的智慧;其他所穿著的綢緞及珠寶瓔珞都是代表莊嚴的報身相而雙腿作雙盤的《金剛跏跌座》雙腳掌向上的盤腿⋯是代表穩固禪定的境界。

總括以上六種裝飾是為六度萬行—「六度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及智慧的「六波羅密多」,是六道萬行的成就。坐在月盤上,代表慈悲方便的法。

月盤下的蓮花則是象徵清境的境界。低目慈視莊嚴,面貌寂靜含笑,以菩薩慧眼凝視眾生,凡被其觀者盡得解脫。 四臂表⋯「發心四無量心」,身白色表⋯「自性清淨無垢」。 

頭戴五佛冠表⋯「五智」,髮黑色表⋯「示染」,五色天衣表⋯「五方佛」,雙伽趺表⋯「空樂雙運」。 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表⋯「勸勉十方諸佛利益眾生脫輪迴」,右手持水晶念珠, 左手持蓮花,表⋯「清淨無惱」。 

身裝外密八飾,表⋯「八解脫」。左肩披獸皮,表⋯「悲心廣大」。月色背光代表⋯「解除煩熱之心」。

「四臂觀音」的心咒是《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用以加持六道眾生(天人、阿修羅、人、畜牲、餓鬼、地獄),淨化惡習、惡業、惡障,解除障礙脫離輪迴之苦,走向六成就悉地。

此完美之咒語極為寶貴,只要有一次以完全瞭解的心聽到此咒,即可令修行人不會退心、退道,且確保將來菩薩的境界,更甚者,如果任何動物或昆蟲在死前聽到此咒,則於死後即可脫離「三惡道」及修持佛法。

只要真心誠意地持誦「六字大明咒」,但必須先改過遷善,再締造真功德,即可將無始以來所積聚的一切罪孽、惡業障消除,方可往生極樂世界。

只要解釋本咒⋯則因為聽、思及禪定同時關注於此,若持咒萬遍,能斷三惡道門。持咒百萬遍,能得不退轉。持咒千萬遍以上,當於法身、受用身、應身、自持性、證菩提身而得成佛。

持頌”唵嘛呢叭咪吽”,此六字大明咒,是一切快樂的泉源,一切利益成就的根本, 和可抵達到解脫的道路,能開一切智慧,能度六道眾生,能成大菩提, 能救苦救難,能利益一切有情,能邪魔伏邪治病。

六字大明咒之利益非常大,持誦六字大明咒, 可以消除病苦、刑罰、非時死之恐懼,壽命增加,財富充盈。即使命終之時, 通往下道諸門亦得而封閉,功德利益,不可勝數。

口誦四臂觀音本尊之咒⋯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令一切眾生,衣食財寶,悉皆具足。 令所求事事如意,其功德無量無邊。可解脫六道輪迴, 消除無始以來諸業障煩惱,速成佛果,功德不可思量。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5.08~~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準提佛母與千手千眼觀世音兩者相同嗎?             

在無量劫之前,觀世音已經是一位發心度盡眾生苦難的一位菩薩。在救度眾生之苦經過若干劫(即很長的時間)後,觀世音在他的普陀洛伽淨土上觀視六道輪迴中的眾生,

發現未度的生命仍然無窮無盡,他們恆久地受種種之痛苦的折磨,經歷無數次之生生死死周轉不停﹔故此,觀音又再發心:「我當度盡一切眾生,若我退心,當令我身裂為千片!」﹔

然後觀音大士又繼續度苦之事業﹔隔了一段不可思量地長的時間後,他又再觀視六道苦海,發現眾生數目仍未減少,痛苦也絲毫不見息減。如是者,觀音又再精進地繼續度苦之工作。

如是者三次觀視而發現自己的工作似乎不太見到成效時,觀世音大士發心度盡眾生痛苦的決心在那一剎那動搖退減了。因為他以前的大誓愿,他的頭即時碎為十塊,身體裂為千片。

彼時,觀世音的上師 阿彌陀佛即化現了在他的面前,以神通力把裂為千片之身變化成為具足千手千眼的化身,碎為十片的頭化為十面有的面露微笑,有的現忿目相的面容,

在十面的頂上再化出一面阿彌陀佛之面容作為引導加持的表義,這就是觀世音大士以十一面千手千眼之相救度眾生的緣起由來了!

準提佛母又稱為準提觀音,是六種觀音法門之一。「準提」為「清淨無垢」之意,意即:一切諸佛皆因清淨無垢(身心)而生。另外,準提佛母在漢文譯名上,又有準胝觀音、準提菩薩、

七俱胝佛母等名號,為顯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薩;在禪宗則稱之為天人丈夫觀音。大修行者南懷瑾先生則說:「準提佛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異名,祂的全稱是七俱胝大佛母準提菩薩」。

在中國佛教徒的心目中,準提佛母是一位感應甚強、對崇敬者至為關懷的大菩薩,更是三世諸佛之母,祂的福德智慧無量,功德廣大,感應至深,滿足眾生世間、出世間的諸多願望,

無微不至地守護著眾生。在《準提陀羅尼經》中記載,佛陀因為悲愍未來薄福惡業的眾生,所以入於準提三摩地,宣說過去七俱胝佛母所說的〈準提神咒〉。

『準提佛母』:准提經曰:『准字門者,於一切法是無等覺義;提字門者,於一切法是無取捨義。』藏名拉嫫準提譯為清淨,或明覺,含有七億佛母,三世諸佛之母的意思,又稱七俱胝佛母。

又『七俱胝』是無量無邊的意思,『準提』表示清淨,七俱胝準提佛母是說無量無邊那麼長遠的時間以來,有很多修行者因為修習清淨的準提妙法而終得成佛,故稱為『準提佛母』。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7.17~~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8 Thu 2016 16:06
  • 神通

image.jpg

神通

神通【釋義】:原是佛家語,指神奇的法術。法術廣大無邊。形容本領高超,無所不能。

神通這東西,在很多佛教的場合中,處於一個非常微妙的地位,一方面大家心裡都想知道,一方面大家在表面上又似乎很忌諱,好像義正嚴辭地說,學佛不要談神通。

因此,我們今天談此問題前,想先解釋一下,為什麼在佛教裏,會有這個問題出來,說佛教裏不要談神通?

首先,神通這個現象是存在的,而且從學佛的修證及解脫上來講,它是正常的。假如我們今天修行修得很清淨,甚至已悟入空性,那麼擁有神通就很自然,也很正常。換句話說,一個學佛理的「正常人」應該是有神通的,反而是我們沒神通的人是不太正常。

但是,問題是神通這個東西,在事上表現得非常特殊,對我們這些以煩惱為正常的眾生們,就變得極不正常,所以在佛學裹,考慮到一些方便性的問題,於是有這個說法,不要談,或是儘量不要談太多神通。

為什麼呢?分析起來有兩個原因,一個可能,就是因為很多人聽了神通以後,往往把注意力轉移了,把當初學佛的目標─「破迷啟悟」─全忘掉了,覺得神通比較有趣一點,迷悟的問題還要暫時放到一邊去~

這一來學佛就變成學神通,亂了方向,壞了道種,所以這是第一個談神通的負作用。第二個呢,若修行人談自己的神通,就談的本人來講,對他往後的修行,常常是一個障礙,而不是一個幫助。

就佛學的理論上看來,很難避免地,一方面會造成一種「我執」,一方面會造成「我慢」。這個不難理解,你想,我們本來就是因為「我跟人家不一樣」,所以才會有我見生起,而終於成功了我執,於是一旦有了神通以後,你更不一樣了,

這不得了,這個「更不一樣」就把那個「我」突顯得更殊勝、更大了。至於我慢呢,由於自己也搞不清楚神通的層次有多麼繁複,所以很容易一廂情願地給自己劃了位子─我大概有初果了吧、是開悟了吧、是羅漢了吧!

這一錯亂就把人我慢毫不自覺地提高。所以如果在佛學上你的「般若修養」還不到家的時候,通常這一個副作用幾乎都沒有辦法避免,甚至於還可以摧毀那些過去修行的成果。

這並不表示佛沒有顯示過神通,並不表示一些成就者不可以擁有神通。神通從它本身的意義來講,表示一種能力,一種能力代表一種方便,好像某些人比較聰明一點,因為他聰明一點就可以作更多的事情,幫助更多的人。

聰明相對於不聰明的人來講何嘗不就是一種神通,只是大家不把這個東西叫做神通而已。

我們要想真正的能夠多對眾生有所幫助的話,事實上是神通愈大愈好。愈大,你才能愈能幫得到忙,否則人世間的事這麼複雜,還有前世因果,沒有神通,我們都只能瞎猜。我看過有人用瞎猜來替人解難~

說什麼一定是過去業障深重,沒有神通的人實在不能說這種話。佛學上固然因方便的緣故,不尚談神通,而也因為方便的緣故,有時候一定要談神通,甚至要顯神通。所以談與不談,還是取決於用心和方便上,也和一切佛法一樣,法無定法。

我們覺得神通不能去強調它,而現在所談的目的只是想對神通樹立一些正確的觀念,幫助大家辨識正邪真偽,和應用什麼態度來面對。有了這些基本的了解,如此,談或者不談,我們都不會受到它的壞處影響,而只能得到它的好處。

[神通]以能力而論,一般所說為[天眼通]、[天耳通]、
[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大神通]。

1.天眼通:天眼可不是肉身的兩眼喔,天眼位在額頭眉心處是隱形的第三隻眼。天眼 能見肉眼所不能見的三界事物(我們稱它為三界法眼)。

它能像遠紅外線般掃瞄出神、聖、仙、佛、祖靈、外靈、 邪靈、執靈、動物靈⋯⋯等等,每個人的本靈境界、世靈(朝代靈)的境界⋯⋯,及病痛點⋯等等。

2.天耳通:能聽見三界中任何細小的聲音。聞蟻鬥如雷鳴。
3.神足通:一步千里,也是一種縮地神功。能遊十方法界包含天上、地下。

4.他心通:能感應出他人的心理意識,或預知未來。
5.宿命通:能察知三世、累世因果。
6.漏盡通:明心見性、了生斷死,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陰陽眼:除了正常的視力外,也能見陰界事物,但不能感應溝通。《神通》是天靈的基本法力,不是肉身喔千萬別搞錯了!

只要是天靈都具有這些法力在天界才能暢行無阻,但是到了凡塵這些法力就都被暫時收藏起來了,免得像孫猴子一樣來個大鬧天庭。等到元靈要開始濟世渡世時,隨著不同任務的需要而開啟不同的神通。

所以神通不是求來的,是元靈本身的能力。那麼神通能求嗎?可以求只是後果要自己承擔、負責。 神通也可以藉由修持到相當程度,已經有能力也有願力去利益眾生時而提前開通或得到這些能力。

有些人出生時因為疏忽而沒有關上天眼,以致出生時便形成陰陽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關閉。

如果本身不是天靈而是靠練法而求得的,往往只是陰陽眼而不是天眼,因不是天靈所以在突然見到一些恐怖的情景,或事物後因興奮、緊張、生氣、害怕或突然受到驚嚇,而容易導致神經質、歇斯底里或精神異常。

陰陽眼因為不是天眼,所以並不能隨心所欲的當想要看到時就能看到,不想看時就看不到那些景象,所以長久下來如果不是心性純真、正心正念的人,就容易產生許多不良的後果。

《神足通》也是天靈的法力,不是天靈是修不到這種法力的,就算有也是靠鬼邪的腳力。

《他心通》沒有經過純正的修道、修靈、修法,而得到的他心通往往會誤解他人的心理意識,或感應到的不夠準確。

《宿命通》更不是靠練法能修得的。
天靈能查閱生死簿能回朔時空察知累世因果,妙智師妹之前辦事的過程中就曾經接到~玄靈高上帝所賜予的無形功果簿,在查往生者在世時的功過記錄!

ps.因為無形界跟人一樣也會說謊話。
鬼魔卻是沒有以上的這些能力。天界上不去,下了地界剛好自投羅網。而且以身帶天靈的肉身能修到《漏盡通》的人已是寥寥無幾,更是無法靠練法而得之!

鳳凰山脈 慈凰宮 首次發表時間~~2014.11.09~~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image.jpeg

收圓&普渡

收圓在於五教而言,儒、道、釋三教多屬中土炎黃子孫,較有醒世作用。因仙佛能將  上蒼旨意即刻下達,所以中土修子所得訊息亦較迅速,其條件與作為亦較能符合  上天之要求。

五教真理同源
儒教-存心養性,執中貫一,講忠恕。
道教-修心煉性,抱元守一,講善良。
佛教-明心見性,萬法歸一,講慈悲。
耶教-洗心移性,默禱親一,講博愛。
回教-堅心定性,清真返一,講惻隱。

收圓之首要條件,正是需要各宗、各派、各教,勿固步自封,勿相互攻擊、批評,而是要將各宗教之優點綜合歸納,形成五教立世之準則,此是蓮花(佛國)世界所必備的條件。

其間必要主導者主事者能將心胸敞開,心量放大,善於吸納各宗教、各派別、各教理之長處,而為己所用。以善導正念,教導眾生(門徒、信徒),以大公無私之心態,

替眾生與門徒,造就萬年不朽之基業,方不會因其私心而誤導眾生(門徒、信徒),引迷入迷,入於無邊苦海,造罪而不知,此是收圓第一課程。  

人身難得-今已得,三才以人為貴,人一生下來頂天立地,雙手橫貫四方,經緯相通,得天地之全靈,故配為三才之一,世人智慧聰明,衣食住行,樣樣方便,行功立德甚易,

如墜落畜牲道,失去自由之身,任人宰殺奴役,或墜入鬼道,任由陰差刑罰,飢餓難當,痛苦甚劇。故云︰一失人身 萬劫不復。 

中土難生-今已生,人能生在中土《東土》,皆是根基深厚,以五行而論,中央戊己土,色屬黃,黃中正位,乃是最尊最貴之地。故中土之人,民心淳樸,保有古風,

重視倫理道德,人心與天心相契,道根不昧,靈性敏覺,大道自然降於此地(實非降於此地,乃人心合於天道,天道自在人心)

正法難聞-今已聞,正法即大乘心法,俗稱大道、頓法也。佛云:八萬四千法門;道曰:三千六百道門。法門眾多,要得到正法不易,正法昌明,正法即心法也。

經云︰離心即為外道,萬法中的頓悟法門,為最上乘真傳,本由東土傳至西域,今日老水還潮,復興於東土,所以文化水準提高,具有道德學問,得其三昧者不乏其人。

他們為傳道、授業、解惑獻心獻力,正法由此普傳,所以世人當以經典經書為借鏡,按圖索驥,尋找明師,請善知識為我開竅指玄,

或親近宮、廟、堂、佛寺,聆聽仙佛降鸞說法,閱讀已證道仙佛經典、善知識、善書⋯等等,啟迷證悟,聞得正法,誠修大道,才能超生了死,脫離六道輪迴!

普渡難遇-今已遇,現代科技發達,印刷術進步,交通方便,故經書遍佈,因為傳播工具便利,處處有佛法可聞,家家有善書可看,宗教已成為國民義務教育,人人必須入學研修。

否則便成為道盲《文盲》,將來在社會上,終成為「無學無道之士」。世人生在此時此地,道經佛典的普化,修道也是人人必修,家家必學的趨勢,此即可稱為家庭修道化。

普渡【近義詞】-救苦救難、博施濟眾。普渡眾生,同「普度眾生」。佛教語。眾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動物及人。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們脫離苦海,登上彼岸。

【典 故】這是佛教中大乘的核心思想,就是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須幫助眾生得道,在佛教中稱為「度」(其實中國的道家也有此思想),渡到哪?

在佛教中有一個形容詞叫作「彼岸」,我們人所處的是此岸,菩薩和佛的境界隸屬一個大的範圍稱作《彼岸》。凡是成就菩薩、成佛的任務是幫助眾生「度」到極樂世界「彼岸」。

彼岸 -舊佛教術語,「到達彼岸」即悟道/成佛/達到菩提-我們證到佛果的彼岸,這才是究竟的彼岸。「此岸」的意思是有生滅起伏的意思,「彼岸」就是離生滅,也就是你能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也就是《彼岸》。

詩曰:
人身難得今已得,中土難生今已生,
正法難聞今已聞,普渡難遇今已遇。
人身中華最難生,三期真道更難逢,
今得人身得大道,務必早修早超生。 
萬劫千生得人身,須知前世種來因,
此生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

收圓必須將自己的不良習性與毛病、脾氣 棄除,以平等心去面對眾生,勿以個人觀點去看待眾生,勿以個人心態去衡量周遭之人、事、物;心中有佛-眾生皆是佛,心中有魔-眾生皆是魔,慈眼觀看眾生-眾生皆有慈悲心量矣!

勿持道場大與小,人員(信徒、門徒)多與寡,勿執著先天靈或後天靈,勿執著神聖仙佛之層級與輩份,須端正個人思想,打破藩籬,共同為辦道、傳道、大道之弘揚而盡心盡力。  

收圓-靈體每世的受創、傷痛、惡劣的記憶種籽-嫉妒心、比較心、猜疑心、怨恨心、仇恨心⋯⋯等等,眾多的壞胚子隱藏在《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的記憶裡《黑盒子》。

如何才能將其連根拔除呢?這就取決於你的心靈心量是否真的能夠放下了,這點非常的重要,若是潛意識的自己還是無法放下對他人的怨氣、仇恨,那麼你今生就註定無法收圓了。

收圓-必須將累世所有的不圓滿、遺憾、缺失,盡量去懺悔、改過、修正、行功立德、累積功果再以懺悔之心-消彌累世業障⋯⋯至最終才能達到圓融、圓滿-心靈清澈、明心見性、圓滿今生功課、頓悟成佛、回歸源頭。

收圓必須再將心性磨清,回歸原來自性《天性》,自性靈明,方能有所體悟;若能保持“初心”不變,則成神、成聖、成仙、成佛皆有可能-回歸源頭即已不遠,至蓋棺論定後,即能歸返無極,共赴龍華盛會。

妙德法語:
人生目的真契機,上昇下墜兩分歧;
識神元神明辨機,迷糊依賴苦難離。
元神做主真炁聚,靈格提昇最是祈;
識心頑心識苦因,了因償還業障清。
凡人聖人修凡情,識得返鄉因果清;
脫離苦海靈清靜,出離三界斷輪迴。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4.21~~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道教之出入世間法

宗教倫理思想和道德學說,既是宗教神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宗教修行實踐的指導,是宗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範和原則。

因此宗教倫理思想比起宗教的其他神學理論,在教徒中有著更廣泛和深入的影響,對教徒的精神和社會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教倫理是以道教信仰為基礎的~人倫準則和社會行為規範。道教以其“仙道貴生”的生命倫理、“尊道貴德”的社會倫理、“敬神感通”的神學倫理以及“道法自然”與“知和曰常”的生態倫理,

涵蓋了人與個體(自我)生命、人與人、人與神、人與自然等多重道德關係,以其特有的方式,傳遞著社會系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拓展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價值觀。

一、“仙道貴生”

“貴已重生”,追求“長生成仙”,既是道教勸善成仙生命倫理的出發點,也是其目的。儘管“長生成仙”的內涵隨著道教的發展前後有所轉換,但它對“成仙不死”的追求卻矢志不移,

道教徒總是嚮往自由逍遙、生命與大道合一的神仙生活,相信通過修煉,不僅精神生命可以昇華,生理生命亦可以脫胎換骨。因此,貴已重生,性命雙修是道教倫理的一大特點。

道教對人類生命的本質有著自已獨特的認識。《道德經》第25章有“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說法,

而道教早期經典《老子想爾注》裏卻把其中的“王”字代之以“生”字,把“生”與道、天、地並列為“域中四大”之一,足以體現道教重生的精神。

生命乃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從“道”那裏獲得的最大的德性,“德莫大於活。”另一部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上論天道,下論人道。其中重要內容就是人如何擺脫死亡,實現神仙長生。

認為天地之性,萬千事物中,“人命最重”;天地之間,“壽最為善”,生命長久地存在本身就意味著最高的善。在《太平經》的眼光中,真正的智者是能夠延長自我生命的人,人的本性即是“樂生而惡死”。

葛洪就不贊成用“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的一般性論斷來直接證明人必有死。他在《抱撲子。論仙》中說:

“夫言始者必有終者多矣,混而齊之,非通理矣。謂夏必長,而薺麥枯焉;謂冬必凋,而竹柏茂焉;謂始必終,而天地無窮焉;謂龜鶴長存焉。”

那麼,怎樣才能從死亡的劫難中獲得解救呢?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屬天地”,“神不出身,與道同久”。相信“修道於身,愛氣養神,延壽益年,其法如是,乃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

生命無限延續直至永遠不死的關鍵就是要修道,祛除種種世俗名利和個人情欲,回歸到自然、純真的人類本性,實現“生道合一”,即個體的有限生命與自然大道的永恆生命相結合。

否則,修身成仙的理想就無以立足。這樣,道教之生命倫理就與其社會倫理緊密聯繫了起來,所謂“性命雙修”不僅是形體生命修煉,而且指心性品德之修煉。正所謂“長生之本,唯善為基”。 

道教的生命倫理觀,包含著人類對現實生命的摯愛和對生命奧秘的探求。道教丹鼎派相信通過服食自已煉製的神丹妙藥,生命就可以延續而長生不死。正如丹鼎派代表人物葛洪在~

《抱樸子》中所說:“長生之道,不在祭祀鬼神也,不在導引與屈伸也,升仙之要,在神丹也。知之不易,為之實難也。子能作之,可長存也。"

可見,道教堅信人類憑藉自已的努力,能夠實現自身生命不死的理想,由此而形成了相當系統的外丹學說。

二、“尊道貴德”

倫理是社會行為的價值依據。道教社會倫理是道教用以協調現實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同其他一些宗教一樣,道教倫理思想的實際功能也是指向社會的。

一方面,道教承襲了道家的價值觀,以超脫凡俗而得道成仙為理想,另一方面,迫於儒學的影響和教徒的現實需要,要求信徒遵行用以維繫世俗社會秩序的倫理規範,凸顯其“神道設教”的社會控制本質。

如《道德經》所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強調奉道守戒者要“尊道貴德”。

道教徒畢生學道、修道、行道、證道、悟道,以道為最高信仰;德同與道,是道的體現,崇德就是尊道,以尊道貴德為其倫理精神的核心。

道教從《太平經》開始,就確定了“內以至壽,外以至理”的養生與積善並重的原則。救人濟世之善行不僅重要,甚至是修煉成仙的首要條件。葛洪說:“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

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抱撲子。對俗》)這個原則不斷被後世所強調。

北宋張伯端《悟真篇》所言:“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冤,始合神仙本願。”

在社會倫理方面,道教試圖融攝儒家的倫理綱常,將在世俗社會普遍盛行的行善積德作為修道成仙的基本條件,認為只有在世俗社會中“功行滿足”,才能獲成仙之果。

宣稱神仙不僅須在內丹修煉上成功,而且須在世間廣積功德,方可修成正果。《老子想而注》就明確指出:“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太上老君經律》也特別強調遵守道戒的重要性:

“人生雖有壽萬年者,若不持戒律,與老樹朽石何異?甯一日持戒為道德之人而死,補天宮,屍解升仙。世人死有重罪,無益鬼神,鬼神受罪耳。——從古至今,誰能長存者?唯道德可久耳!”

道教神仙理想的倫理本質躍然紙上。南宋以後興起的淨明道,其教義中最突出的內容,就是強調修道必須忠君孝親、正心誠意,以至被稱為“淨明忠孝道”。

儘管修道的最終目標在於成仙,然而成仙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晉真人語錄》亦雲:“若要真行,須要修仁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

或化誘善人入道修行,所為之事,先人後己,與萬物無私。”清初全真龍門派中興之功臣王常月強調先盡人道,方可論仙道,完全把入世的儒家倫理與出世的道家信仰結合起來,

把修道德與求神仙放在幾乎同等重要的地位,足見其救人與救世理想的高度統一。推動了道教社會倫理的世俗化,使道教倫理精神得以昇華。

與其他宗教體系一樣,道教倫理極為重視約束教徒行為的戒律,許多道書中都有針對現實人倫關係而設的戒條,如唐代正一派《要修科儀戒律鈔》中的“老君百八十戒”、

張萬福所編《三洞眾戒文》中提出“學道求真,莫不先持齋戒。——戒者,戒諸惡行,防眾行之最。若不持戒,道無由得。”並規定在俗男女應受“無上十戒”。

內容大多針對世俗行為而設,包括戒殺、戒盜、戒酒、戒邪念、慎言、助人為樂等,而更適合世俗男女的接受和修持,在在表明了當時道教社會倫理影響之廣泛。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8.13~~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道教的神仙論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體系中,深居核心地位的一環,因信道、修道、行道、悟道、證道、積德累功、誦經持戒、丹道勤煉,都能得道成仙;

而仙是天人合一,仙亦等同於道,能千變萬化,隨感應物,可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游乎四海之外,甚至與天同壽。

這種仙可學致的理想美景,千百年來,讓諸多信道者修行不輟,這種意念與動力,頗值探討。而成仙者,史載甚簡,如以宗教之慈愛胸懷,

明示世人者,何以近世亦無所見;是環境因素,山川靈秀破壞所致?或是人性鄙陋,無修仙之資?或是修煉未足,難登仙錄?這是常遭質疑之處。

一、道教神仙之特性與定義:

道教對神仙之特性是:
一、長生不死;
二、逍遙自在;
三、人可修致⋯等其定義:

1. 如莊子謂之「無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例似藐姑射山之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順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2. 葛玄謂之「天仙舉形升虛,地仙遊於名山.屍解仙先死後蛻。」能「躡玄波而輕步,鼓翮清塵,風駟雲行,仰凌紫極,俯棲崑崙……」。

3. 司馬承禎謂之「坐忘得道,心有五時,身有七候,延千歲曰仙人,煉形為氣曰真人,煉氣成神曰神人,煉神合道曰至人。」

4. 王重陽謂之「虛心實腹,去華忘名,棄利清神,全氣丹結,仙成。」「飄遊於逍遙之地,入於無何有之鄉。」

二、道教神仙信仰之源起與發展:

1. 源起於上古鬼神祀禮之繼承:
《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體。」道教對上古之鬼、神、精,都視為神仙、鬼神體系,加以崇拜。

2. 來自戰國神仙家之影響:
《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史記.封禪書》自齊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3. 秦皇、漢武求仙藥:
造成世人的夢幻跟隨,後世發展成外丹功、內丹功、醫藥、積善、誦經等各種方法的興起。

貳、道教神仙譜系之形成:

一、太平經和太平道的神仙體系雛型。如:太上、九君、九皇、廿四氣神等。
二、正一盟威道的神仙系統。如:老君、三元九府、百二十官……。

三、魏晉時期,靈寶派、上清派對神仙譜系的充實。如:葛洪《枕中書》、陶宏景的《真靈位業圖》、《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等,已將神仙譜系按品序排列。

四、唐宋時期,神仙系統的定型:經由《九天生神章經》、《雲笈七簽》、《無上黃菉大齋立成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將最尊神定位完備。

五、元明清時期,神仙譜系的補充和特點:

1. 各派祖師系統的完善排列。
2. 神仙地位也有升降。

參、道教修道成仙之途徑:

一、丹道派的修煉:性命雙修、煉心煉性(修心養性、修身養命、修靈養神),可以得道,唯近世已將肉化成仙之現象,較不言及,而著重於心性之修煉。

二、積善派的修煉:《太上感應篇》:「積德累功,欲求天仙者當下一千二百功,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功。」等。

三、誦經派的修煉:如:誦《黃庭經,內景篇》萬過,「賜乘八景,升上帝庭」。

四、持戒派的修煉:《太上老君戒經》持身奉經之法,「煉質入仙真,遂成金剛體。」「心因立福田,靡靡車輪升,七祖升天堂,我身白日騰。」
肆、對後世之影響:

一、文學上:對詩詞、戲曲、傳記、小說……等。產生正面價值,讓創作者另有超越時空的幻想境地;

避除現世的苦難心靈,另有發揮的空間,而一般普世大眾也獲得精神的迷醉,供養修道者,祈能如黃帝白日昇天般,附攀龍鬚而成仙。

二、藝術上:因想像力的昇華,道教的瑰寶文物得以創作產生,如宮觀廟宇之建築、刺繡、繪畫、美術、雕刻等等,蓄積中華文化善美的精華。

三、民俗上:各種神仙的崇拜,社會中各種寺廟宮觀道壇興起,不管持齋、積善、養生……等,都渴望能有朝一日成仙、成神、成聖。

四、心理上:依《道教義樞》、《玄門論》天界三十六天,三界內及四種民天,共有天仙三十二品。其下無色界、色界、欲界,共有仙品分為二十七品,仙階的判定,仙職的升等,

仍須考核判定,後天得道成仙者,位列低階、甚或散仙,是否與人世體制相同?仍須勤奮修持服務,其狀況進境為何?心境是否會改變?也形成修道者的修行心理魔考之一。

做為一個修行者是否該自我省思,我們的修行目標是否明確?方向是否正確?道門是本靈脈所要修持之法門?我是否越修越快樂?修行人必須要有個正確的認知,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情,

請做好心理準備再來走入修行之路,不管是辛勞、苦磨、堅難、都永不退道,這是為自己而立下堅定誓約,學道、修道、行道、證道、悟道,試問你做到哪ㄧ道呢?

進入廿一世紀,知識教育愈為普及,科技發展日新月精,不單神仙可修致之信仰已大幅改變,就算是道教徒也甚少相信肉體羽化成仙之信仰;反而相信神仙境界,

既是心境靈性修養的目標與理想,若是人性調適得當,能夠再加上明師引導修煉,而漸次地靈性提昇、靈源接脈、認主歸宗、法船同渡;這將是修行者所夢寐以求的理想與目標。

修真,從字面解釋就是通過修行求得真我,而修真就需通過對自身的不斷修行,不斷地找出自身的不足及缺點,而去改進、完善它而讓自己更瞭解自己,這就是修真!

自己都還不能對自己瞭解透澈那還談什麼成仙成佛呢?
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求取神通,而是為了能更瞭解自己的缺失,改善自己的行為,可惜許多人誤解神通才是學習的目的,導致魔考無法過關,相信修行者只要在學修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尊天敬地」、

「尊師重道」、「不會妄自尊大」,那麼這些所謂的魔考,都可以很容易過關。靈修、靈乩的修煉過程,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匯聚[真炁],因(靈)為無形,故無形法,無形而為,才能符合(道炁長存)之真意。

正如少陽派所主張的性命雙修法,煉養陰陽,以有為法而至於無為法,其修煉次第分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等修煉步驟。

丹功修煉,須明順逆。順即順天道,逆即逆天行。順天道即築基,包括煉精、煉氣、煉神的三種實功,乃後天也。逆天行即上乘仙功,還丹以上的層次~

包括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化功,乃先天也。要想真正進入氣功神秘的殿堂,必須經過築基這一關。

至於欲瞭解~修煉丹道細節~請參閱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6.01.13「丹道真正築基法」的這篇文章,將有更詳細的解說。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6.02.0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道教教義

道教遵老子為教主,而從老子所著道德經中可知老子的價值觀是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老子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而有生於無],

當宇宙尚未形成之前萬物是不存在的,故謂之[無],而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有了宇宙之後,萬物才有生成的機會,故[有]乃從[無]而生。

[道]者,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的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終不止息。

而[德]者,老子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故道教強調人應好好行道,目的是修養自己,避免犯錯。

老子也主張人應守柔,應清虛自守,勿剛強好爭,且應居後不爭,主張只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而成大器。

切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再者,老子主張人應[無欲],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者常足,若不知足則生貪念,唯有能知足,才能帶來滿足。

道教是一種追求長生不老的宗教,講究[性]、[命]雙修。藉著歸隱山林的生活,避開塵囂凡俗,專心致力於心性的修養,且為了守生養氣,煉丹服食亦成為修道之人平日主要的功課之一,這是修道的內功。

此外,凡人亦可在塵世行善、救人、濟世等,達到外行修持的圓滿。不論是內功,或是外行,都可以修合天人,返璞歸真,進而得道成仙。

道教思想匯集了中國人對隱士生活、哲學的嚮往,再配以方士煉丹求長生的道術,將理論與科學熔合為一體而成為道教。

詳言之,道教思想乃是集合了中國的道家、儒家、陰陽家、神仙說等思想體系,以及符籙、醫藥、占星等科學精華,並參酌佛教組織架構,而完成了整體的道教世界。

道教歷經數千年漫長歲月的發展,歷代能人輩出,充實了道教的價值觀、哲學觀,累積了龐大且博大精深的宗教學術寶藏,也衍生了許多派別,我們融合各派的精神,歸納道教的教義如下:

1、 祈拜神鬼、祖先
祈拜神明一方面能消災祈福,另一方面可以神明做為我們行事為人的典範,並將一切功德歸諸於神明,可免除人性中貪、瞋、癡等惡行。

2、 修道
道教追求的理想是[性]、[命]雙修,經由內功的修持,修練完美的品德,或由外行的實踐,造福人群,達到圓滿境地,這是道教最高的層次。

3、 行教
不論是敬天祀祖,祭拜神明,抑或祈禱消災求福,在道教中皆有一定的規 矩與儀式,例如:使用符文咒語、祈禳、誦經等,都要依不同的情形,採用不同的儀禮。

4、 民胞物與的精神
道教講究藉著醫術、卜筮、符錄、神水等特殊的能力,為宇宙生靈服務,不唯解除人類的痛苦,還要愛護生物,並盡力使世界人類免除暴戾、恐懼與紛爭。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2.18~~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g

道教淺說

教的構成必須具備六個獨立的條件:(1)教義、(2)神秘、(3)經典、(4)儀式、(5)倫理、(6)組織。

教義是宗教對世事的看法和主張,以及對教徒的禁忌和規戒。神秘就是神學和心法,是超心理、超科學的,也是宗教上的祕密和最神聖的部分之一。經典是教主所遺的歷史、言行、教法和典範。

儀式是神人交通接天祈福的禮儀、程序和方法。倫理是神人關係的規範和宗教的道德標準。而組織則是為遂行宗教整體事務的教會,和修道闡教單位個體共組的教團。

以上六大要件必須是自有和獨立的,而不是抄襲和拼裝的。

宗教顯之於世的是寺廟和教堂,傳之於世的是教義和經典,傳承宗教的人就是宗教徒。宗教徒必須接受宗教教育,受到宗教的培植,

經過皈依、傳度、洗禮等入教的過程,而肩負宗教上的責任。其中重要的傳道者則為宗教師。宗教師必須是德行兼優的社會典範。

道教主張[遵天法祖,利物濟世],宗源於黃帝,闡揚於老子,而成教於道陵天師,世稱黃老之學。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體,先天地而生,故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母。

故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而致天人合一,主張崇尚自然,化育萬物。強調應以[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三寶來利物濟世。

[慈]就是教人應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萬民的襟懷;[儉]是要人清廉不貪,不可暴殄天物,浮華失真而迷惑本性,失德離道;[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人忍讓不爭,謙恭柔順,凡事不要強出頭,退讓自保百年身。

道教倡導[崇德報本],故古代信奉道教的家庭中除供奉神明之外也供奉祖先牌位,是道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道教要求信奉者行[忠、孝、和、順、仁、信]的行持六訣,

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做好事]的修身五箴。循其資歷,由學道、知道、奉道、行道、修道、得道而達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之至高境界。

道教係屬多神教,舉凡天地、斗闕、星宿、三界、四極、五方、八位、山川、社稷以及有功於國族人民者均予崇信。

道教的神分先天、後天二大類,最高的神為三清道祖,所以道教徒又稱三清弟子,三清就是先於天地萬物的宇宙原能一切的本體,而玉皇上帝則係萬天之主。

由人進修成神者有神與仙二大類。仙人係修道大成,具自在無礙的神通者(如呂洞賓);而神人則祀[有功德與民者],成為[神]的要件有五:

一曰法施於民,二曰以勞定國,三曰以死勤事,四曰能禦大災,五曰能捍大患,成其大者為大神,成其小者為小神,故言成神成仙,人人可躋,出世入世咸能成功。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2.17~~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jpeg

道教神學倫理觀 

神學倫理是指宗教用以處理人與神關係的行為規範。道教神學倫理強調人對神所應持有的態度和行為,注重的是人怎樣服從神的權威,通過履行對神的愛戴、敬奉、祈求等義務以求獲得幫助和利益。

而神的責任則是獎賞奉道行善者或懲罰犯戒者。而如何溝通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則是各宗教必須解決的問題。人是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主體,神則是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物件。

一般說來,神職人員和各種宗教禮儀是溝通人與神之間關係的媒介。在道教神學倫理中,人與神之間聯繫的媒介——齋戒、道符等方式是問題的關鍵,在人與神關係中具有獨特的倫理功能。

奉齋持戒,是各種宗教中的普遍現象,其目的就是通過以神靈為理想參照,以自我控制為途徑的內在修行,滌除不潔意識,達到從肉體到靈魂的徹底淨化(淨靈)。

道教以修齋為學道之首,以齋來約束自已的身、口、心(意)三業,為祈禳、拔苦、謝罪之用。特別重視齋戒在信仰生活中的意義,並賦予齋戒以十分獨特的倫理價值。

道教徒認為在清苦的持齋過程中會產生“冥通”效應,感受到經過精勤修悟之後“遂致感通”的狀態,經歷了某種與神相通的個人宗教體驗。

在這種體驗中,信仰者獲得了某種“與道感通”、得神保佑的神秘感受,於是更加堅執苦節,以期早日得道升仙。一旦達到這種狀態,齋戒便真正具有了宗教倫理的意義。

南朝道教思想家陸修靜對齋戒的道德功能極為推崇,認為“道以齋戒為立德之根本、尋真之門戶”,特作《洞玄靈寶五感文》以“統序眾齋”。

道教符籙派以符為通神的媒介。符雖各異,但其通神、招靈、保命、劾鬼的功能卻是一樣的。法師畫符時,有各種禁忌,須齋戒、正心、潔身,

去除邪念,以便神來入於身。可見,符在終極意義上乃是神靈之德能的化身,是修道者得之於~神靈的一種強大的神秘佑助力量的載體。

道教生態倫理是道教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道教十分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了自已精闢的見解。

可以概括為“道法自然”、“生而不有”的生態原則,“知和曰常”的生態智慧以及與之相應的環保實踐。道教教祖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類要以地為法則,重視其安身立命的地球;地要以天為法則,尊重宇宙的變易;天則以道為法則,遵循客觀規律。

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製它們。人面對自然所要做的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利用自然要適度,有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道德經》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是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道德關係的又一原則,也體現了極高的生態智慧。
引導人們重視萬事萬物相互聯繫、

相互依存的統一性,維護它的和諧之美,這樣人與自然才能長久共存。道教繼承並發展了“知和曰常”的生態智慧,以陰陽交和作為產生生命萬物的前提,認為只有和諧才有生機。

認為自然與生命一樣是個大系統,必須從各個方面、採取各種方法加以養護才能旺盛、和諧甚至永恆。以此為原則,

《黃帝陰符經》根據陰陽五行奇正變化,闡明“天人合發萬變定基”之理,謂“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道教經典《抱撲子》還區分了對待自然的兩種本質不同的態度:一是役用萬物,一是效法自然。認為對人與自然關係瞭解淺薄的人,就役使萬物,希圖讓自然物完全隸屬於自已;

而深知人與自然關係奧秘的人,不僅能善待自然,還能從自然之中悟出人類長生久視的道理。濫用自然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甚至毀滅。

《太平經》還提出了以保護物種多寡為富足的倫理價值觀念。其中有聖人“以教天下之人,助天生物,助地養形”,普天之下,世間萬物都一齊生長才算富足;

對一個國君來說,能使萬物齊備才是真正的富國。這可以說是道教認識生態環境~所持有的獨特視角。

道家倫理思想中具有維護“生命物種平等”的理念。《太平經》上說:“風雨為其時節,萬物為其好茂,百姓為其無言,鳥獸為其安靜,是其效也。故治樂欲安同者,審其署置。

夫天生萬物,各有才能,又實各有所宜,猶龍升於天,魚游於淵,此之謂之”。在道家看來,動植物都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對動植物的保護,不僅僅是出於一種善良的關愛,

而是關係著天地生育,萬物共存的根本大計,要求學道者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至少有二十二戒詳細規範了人應當尊重生命、善待萬物、不傷自然眾生的戒律。

並確立了以“生”與“養”為~道之本性的基本原則。《太平經》說:“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一物不生,一道閉不通;一物不養,一德不修治;

一德不成,一仁不行,欲自知有道德與仁否,觀物可自知矣。”因此,道教徒總是選擇那些自然條件優越的名山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宗教聖地,特別注重宮觀所在地的環境保護,

所謂神仙境界,除了超凡脫俗的快樂之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並且道教還要求教徒遵守草木昆蟲猶不可傷的教規,與周圍動植物生活在和諧的氛圍之中。

如湖北的武當山、四川的青城山等,至今古樹參天、鳥飛蟲鳴、環境幽雅,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勝地。

重溫道家倫理思想,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對待生命,當自愛樂生;對待他人,當助人為樂;對待社會,當濟物救世;對待自然,當關愛有加。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當然,我們也不可一相情願地誇大宗教倫理的作用,以為宗教倫理就可“補偏救弊”,但道教教義中所包含的“人類的普遍的文化”,會越來越受到矚目,並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揚。畢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2.05~~

文章標籤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