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jpg

 

如何自度與度人?⋯下篇                            

 

那麼何謂「自淨其意」呢?「自淨其意」的「自」字是指自己的意思,而「淨」字則是指清淨或淨空之意,而「其」字也是指「自己」的意思,

 

「意」字則是指「意念」而言,因此整句「自淨其意」的解釋,就是心中袪除所有的妄想與雜念,使自己的意念清淨之意,也就是說眼見宇宙間任何的事或物不會產生分別心、

 

比較心、是非心、貪婪心、愛慾心或嗔恨心…等等的人心,耳聽任何的聲音,自心也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一切隨遇而安、如如不動。

 

那麼又何謂「一念不生」呢?「一念不生」就是自心保持上蒼最初所賦予嬰兒當時之狀態,因此遇任何事情不起心動念,寵辱兩不驚,動靜兩無礙,

 

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與清淨心,所謂「平」就是沒有起伏之意,而「常」就是不會變異的意思,「清」就是無染,「淨」就是無著,也就是保持一種中庸之思維。

 

那麼為什麼要自度才能度人,自覺才能覺他呢?因為自己已經悟道之後才能使本身之靈體由癡迷的此岸經過苦海、色海、煩惱海而到達覺悟之彼岸,如此才能算是得度,

 

自己已經覺悟得度才能稱為「自度」,因為自度的人已經悟了道,所以他的觀念與行為才會保持中道思維,也才不會偏斜,如此去度人的話才不會誤導其他的修行者或眾生。

 

「自覺」亦復如是,對於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現象,由原來真假、善惡、是非、對錯不分的癡迷現象而到了已經完全清楚與明白的境界就是「覺」,

 

自己如果不先自覺,那麼又如何能覺他呢?一個未自覺的人他所有的觀念與言行就會產生偏差,如此的話便會將假理當成真理,將善心當成道心,將人性當成佛性,將慈悲心當成大慈大悲心,將愚夫當成大師在崇拜。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兩者的境界差太多,前者是「迷」,而後者是「覺」,因此若兩者之差異之處分辨不清楚的話,那麼他就是一個標標準準的凡夫俗子,

 

既然他是一個凡夫俗子,那就表示他這個人還沒有自度,所以還不夠資格出來度化他人,因為他也還沒有自覺,所以也還不夠資格出來使他人也跟著覺悟。

 

但是目前各宗教法門的經師卻大部份都是這種未自度也未自覺的人出來講經說法,導致目前宗教的各項活動產生世俗化、商業化與綜藝化之現象,

 

讓僧俗二眾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在修行,但實際上所做所為卻又跟真正的修行背道而馳,也使眾生漸漸遠離了真道。道本自然,所以人心刻意去造作之言行就不能稱為「道」,

 

目前的修行者有太多的宗教圖騰、修行的表相、故意做善事、神佛的過度崇拜或商業化的宗教活動現象,這皆是那一些沒有自度與自覺的人所做出來的結果,所謂「入世」兩字是指「身入世」而不是指「心入世」,

 

而所謂「出世」則是指《心出世》而不是指《身出世》,也就是古德所說的「身在局中,心在局外」或是「肉身在塵,法身出塵」的境界,並非讓自己的身與心都陷溺在世俗之中,否則又如何能解脫呢?

 

惠能大師有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增一阿含經》有云:「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

 

這兩句話已經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像端坐在蓮花的雕像一樣,隱喻佛就是指那些心已經出離三界的人,其修行過程猶如蓮花出污泥、污水、濁氣而不染之意。

 

污泥形容欲界,污水形容色界、濁氣形容無色界,蓮果隱喻果位,因此端坐在蓮花座上的佛像就是隱喻祂們的心已經超越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等三界之考驗,並悟道而證得佛果,凡間所有成佛的人都是這樣修上去的!

 

「佛」字是一個隱喻字,「佛」字是由「弗」字與「人」字等兩字所組合而成的,「弗」字是指沒有、不是或無的意思,而「人」字則是隱喻人性,因此沒有那些人性的濁氣與罣礙,

 

清淨之炁體就以「佛」來隱喻即是此理,已經袪除分別心、比較心、是非心、執著心、貪婪心、嗔恨心、癡迷心與嫉妒心…等等人性的性,

 

就是我們世人的本性或自性,本性或自性就是佛性的別稱,只有佛性沒有人性的清淨靈體就稱為「佛」,故稱為「自性佛」。

 

大公無私、不偏不倚、大慈大悲、無善無惡、至道至德、無佛無魔、無是無非、無人無我…等等的心就是「天心」,「天心」也是佛性的一種別稱,因此只有具備佛性的人才有可能成佛,

 

若尚有一絲絲人性的人,那他就還是一個標標準準的「人」,既然是「人」那又怎麼能成為「佛」呢?人有人性而佛有佛性,道理非常簡單,只是看我們做得到或做不到而已。

 

我們很多的修行人很奇怪,表面上說要度自己的靈體解脫,但實際上起心動念之後,卻去做了一大堆的善事或惡事,來逼迫自己的靈體墮入凡塵去輪迴,為什麼呢?

 

因為世人做善事就要輪迴凡塵去受善報啊!那麼!同樣的道理,那些做惡事的人其靈體難道不要輪迴凡塵去受惡報嗎?既然靈體要去輪迴,那又如何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呢?不是嗎?

 

不是說做善事可以積功德消除我們世人的業障嗎?那可不一定,為什麼呢?因為只有真正的善事才能積功德消除業障,假的善事~

 

不但無法積功德消除業障,而且可能還會造業使自己的業障越來越重,這話怎麼說呢?因為「真善」才是善,但「假善」卻是惡啊!

 

「慈悲心」與「大慈大悲心」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境界,其實道心、天心、佛心、仙心或直心就是「大慈大悲心」。

 

世間的萬事與萬物本都是負陰而抱陽,利弊參半,福禍相隨,行善其實也是在造惡,造惡其實有時候卻是在行善,一切要順其自然,不要用人心去造作。

 

「善心」不是「道心」,行善也不見得就是在修行,但大部份的宗教卻都是停留在「勸人為善」的教化階段,那都是凡夫的觀念,沒有超凡是不能入聖的,沒有仙格是不能位列仙班的,

 

同樣的道理,沒有佛性也不能成佛,因此各宗教所有的經師一定要先自度才能去度人,先自覺才能去覺他,否則一言一行都是在誤導世人,那麼一生之中所造的罪孽就匪淺了。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4.12.12~~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