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修行人該去除的執著心~下篇     

其次談到修行人在八萬四千法門與三千六百道門的宗教派門之中,到底應該在哪一種宗教派門之中修行最適合呢?我們到底適合在哪裡修行,那是自己本身道根與悟性高低的問題,

與在什麼宗教派門修行沒有直接與必然的關係,另外還有一種原因是靈源、靈脈的牽引,會直覺得引領修行者來篩選適合自己的宗教法門而修行~這樣對修行者才是最恰當的決定「決定權還是在自己」。
    
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宗教法門都是人類在近三千年之內所創立的,但是釋迦牟尼佛與老子他們修行或悟道的時期卻都是在這些宗教派門尚未創建之前,因此你認為他們兩位聖哲是因為在哪一種宗教派門修行才悟道的呢?

宇宙之大無處沒有道,也無處不能修行,因此若是修行人執著一定要在哪一種宗教法門修行才能悟道,那不是表示自己的無知嗎?
    
有一種修行人總是認為,為什麼他很認真的在唸經、拜佛、做善事、當義工或捐錢供養師父,但是為什麼越修行家裡所發生的狀況好像會越來越多呢?

而對他個人的事業、前途、婚姻或是身體健康方面也好像沒有獲得任何神佛的庇佑,因此他便覺得修行對他本身根本也沒有什麼幫助,

因此倒不如不要浪費時間去做什麼修行,免得花錢又花時間。有這種現象的人只有一個答案能解開他的迷團,那就是他根本沒有在修行。

(Ps.還有另一種現象是你很用心的在念經、持咒、靜坐.....等等的這些修持上,換來的卻是經濟狀況的不順遂~這時你會懷疑自己是否修錯法門?是否還要繼續走下去?

其實還有一種我們常會忽略的細節,那就是三世因果的障礙!網友當中就有幾個個案是累世因果在阻礙他們的修行道路!當然這些是屬於個案,並不是每個人的現象都是ㄧ樣。)

如果誤將唸經、拜佛、做善事、當義工或捐錢供養師父…等等的這些善行、俗事與雜事當成是在修行,對於這樣的修行結果~並沒有改變

他以往的那些錯誤觀念與行為,而使之產生中庸之道的思維與言行,要知道修行的對象是自己的「身」、「心」、「靈」,必須在三方面的同步學習、精進,才能真正地揚升與淨化。
    
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有》,而是要返回《無》,佛教的《解脫法》不是教導世人要看開、看淡、看清與看透宇宙萬事、萬物的無常,然後放下對那些假相「凡塵」的執著心嗎?

凡塵俗事皆是因緣而生有,因此消除了對那些假相與幻相迷惑的因《貪執、貪求》,才能解決那些令我們感到痛苦的果《知其因,了其果》。

而源起於我們對於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罣礙與執著《五蘊:貪、嗔、癡、慢、疑》,才會延生了那麼多的煩惱種子出來《起心動念乃是累世的輪迴種子》慎思啊!

痛苦的因沒有消除掉,自然要去承受那些痛苦的果,所有的痛苦主要原因都是因為自己沒有看開、看淡、看清與看透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無常」,也沒有放下對那些假相的執著心,

所以才會感到痛苦。因此自己為什麼不好好的檢討,平時為什麼不多下點功夫在修行上呢?還在怪罪沒有獲得任何神佛的庇佑呢?

學修無怨言,修行無批評,
修真無計較,團結無是非!
    
何謂超渡

「超渡」這兩字的解釋:「超」字是指超越生死的意思,而「渡」字則是度脫六道輪迴,免受輪迴生死的痛苦之意,這才是「超渡」這兩字的真正含意。

何謂「渡」呢?「渡」是一個隱喻字,也就是說眾生的靈體經由宗教的經典教義內容等法寶,或是講經說法的師父解說之後,因而使其靈體由《癡迷的此岸》經過了苦海而到達~

《覺悟之彼岸》「經典其實是神、聖、仙、佛所留傳下來之修行內功心法,只要你的資質夠,道根深的修行者多半都能~從中證悟出真理出來」!
   
寺廟主要的工作是講經說法、領眾修行,所以古時候的寺廟叫道場,佛教的解脫法在世間最主要是度人的,不是度鬼魂,因為靈體若是活著的時候都度不了,那死後更執著又怎麼度得了呢?
   
各人造業各人擔,各人修行各人得,因此要自己先悟道再來談度化別人,活人先度得再談度化亡魂,而且千萬不能藉法會來斂財。「經」者是指悟道的一條路徑也,各宗教法門傳世~

的經典教義,之經文內容不一定是在勸人為善,而是在啟發眾生之靈性;要啟發世人參悟的卻是宇宙間那唯一的真理,因此勸善只是一種手段或過程,並非是經典傳世之真正目的。
   
唸經是因為眾生的凡心雜念太多,先讓眾生去除一般外在的雜念回到宗教的經文或阿彌陀佛佛號這一念,然後再由這一念修到無念之境界,

如此唸經才能達到心靈平靜之目的,若是認為唸經有什麼功德可以讓自己來世更好或可以迴向給自己已亡故的祖先,那是誤解了經典傳世真正之用意!

經文內容是要讓眾生參悟之用的,而不是讓眾生口持心誦的,因為經文內容中有隱含宇宙唯一的真理在其中,若是悟性高或道根深的人即能悟道,

若是不思此道,誤以為唸經有什麼功德拼命的唸經,那麼這些人輪迴萬世其實仍舊在癡迷之中,因為那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不願做的,

釋迦牟尼佛、耶穌與老子…等等聖哲,他們在悟道之前有唸過哪一部經嗎?或是他們是唸哪一部經才悟道的呢?因此有智慧的修行人應該深思。

抄經不如念經,念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悟經義,悟出經義中之《第一義諦》唯一真理,

佛言諸法性空,然世間凡眾顛倒謂【有】,是為世諦→《世俗諦》。
實際真知,空無自性,諸法實相,【性空】為第一義諦→《勝義諦》。


第一義之中沒有煩惱分別的執著,卻有無私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第二義又名為世俗諦,是以自我中心出發,來看世間事,先有自我的~

價值判斷,次有自我所執著的模式,所以是主觀的,亦即《金剛經》所說的「有所住」心,這時所見的世界,就是能夠引起煩惱痛苦的世間法。
  
要達到第一義,很不容易,一般人能從理論知道有這種境界,也算不錯了,雖然不能真懂,也不能真的做到,但不妨揣摩一下這個偈子。

每當心裡混亂困擾之時,告訴自己:不要接受環境的擺佈,不要接受煩惱的作弄,對人要存慈悲心,對事要有智慧心,凡事看淡不執著,如此一來,也就不致於那般的痛苦和煩惱了。

粉絲專頁發表時間~~2014.12.23~~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