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修之道
學道是從學習中讓自己更加精進、成長,而修行要有正確的法門作依循,才不致盲修瞎煉走冤枉路,真修實煉者若能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不斷地自我要求學道學得勤,修道修得真,讓生命更趨向圓滿而成爲ㄧ個快樂的修行人。
為何要學道修道呢?
古人云:學而後知不足,又說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多用心鑽研證道仙佛的經典,可從經典中得到啟迪而產生智慧,去明辨是非善惡,
並進一步懂得如何去轉化心性,學道不怕慢只怕起了退道心,這是每個修行人都可能遇到的過程。而修行是點滴的功夫,俗話說:
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平常二六時中都能迴光返照,遣欲淨心。生命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觀,成為一個消遙自在的修道人。
如何學道修道:
在「學道」部份:
1、從參研道書、經典、教義中增長善良種子:平時接受經典、教理的薰陶,在潛意識中深植善良種子,一旦逆境現前時有教理、經典依循作為導航,產生自我提醒的能力,行為不致有太大的偏差。
2、從佛規禮節中要求守戒的功夫:佛規禮節可改變散亂昏沈及偏邪心,並可讓生活有規律、有方向。禮者理也,節是節度,喜怒哀樂愛惡欲,發而皆中節。無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對象中,都能表現得體。
3、參加道場進修班培養渡人的能力:進修班是人才的進階過程,只要用心、耐心地參與學習,就可培養出無礙的辯才,真正成為渡人的高手,甚至是道場中全方位的操辦全才。
4、從學習參辦中增長福慧:只要道場有需要,掌握行功立德的機會,隨時參與幫辨的行列,能歡喜服務大眾的人,
必定心胸寬闊、人緣寬廣,無形中自性流露慈、悲、喜、捨。智慧也在不斷的付出之中展現,同時也可累積無形的福報。
在「修道」部份:
1、端莊自己的言談舉止-隨時保持微笑,說好話,有禮貌,言談舉止流露道氣,培養良好的應對進退之道。彰顯真正文質彬彬的修道人。
2、改毛病去脾氣-透過迴光返照的功夫,但用此真心,念念不離自性,革除貪、瞋、癡、慢、疑等習氣,此時良心作主,毛病脾氣就容易脫落了。
3、建功立德-道在聖傳修在己,德由人積命由天,聖人說過:茍無至德,至道不凝焉,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做為人生三不朽的聖業,
從修行中完成渡眾的悲願,同時也在渡眾中完成修行的工夫,這也是內聖外王的極致表現。
Ps.「內聖外王」,語出莊子天下篇,而卻最能表徵儒家之學。內聖,是內而成就聖賢之德;外王,是外而推行仁政王道。
內聖之學,以成聖、成賢為目標。儒家認為人人都可以成聖賢,都可以通過道德實踐,完成自己的德行人格,以進到聖人的境地。
4、煉就如如不動的真功夫-縱有再好,再高超的體會或理論,老是光說不練,終有被現實擊倒的一天;
而現今修道者大都是居家修士,在現實與人事中接觸,煉就出污泥而不染的真功夫。人之所以會苦,是因捨不去,
割捨不掉,所以不瀟灑,不自在,如果耐得住,忍得久必能熬得出定力,不為外在環境而影響。真正達到八風吹不動安座紫金蓮的境地。
修道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轉變環境或命運,而在學修中同時「教學相長」,能夠幫助眾生出離煩腦痛苦,修行絕對要自我期許做到戰戰兢兢,
如履薄冰,做到勿自欺,無愧於天地之間,同時謹記活在當下,把握當下的念頭,隨順因緣,逆來順受,真正達到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
無入而不自得:不論處於任何境地,皆能自適。即不失其道之意。
粉絲專頁發表時間~~2015.04.16~~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