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十一世紀的修行觀《尊師重道、朝聖之旅》
二十世紀的靈修現象,發現很多靈修人士不瞭解《尊師重道》的含義,雖然慕名而來內心卻抱持懷疑的心態,
傳說中神蹟顯化,但是怎麼感覺不到仙佛的磁場能量,心中難免產生懷疑納悶,朝聖之旅總是抱持遊山玩水、祈求保佑的心情,
一天可以旅遊三四個景點,雖然達到了釋放壓力、祈求平安、遊山玩水的願望,但是對於靈性提昇,卻始終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內心深處總是一直在尋覓靈性的歸依之處,為甚麼總是會有一種空虛的感覺,到底要如何才能安定內心的空虛無助的感覺?
仙佛是如何看待眾生的無知、無明呢? 常說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實在一點都不為過,根據《書‧舜典》中就載有「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常之道,就是仁、義、禮、智、信。
《漢書,董仲舒傳》亦說到:「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飾也。」
家庭中能做到這五常,生活有規律、作息有定時、尊賢敬老、撫幼恤孤、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就是常態,五常之中有一常沒有做到,就是反常。試問現在的靈修人士的家庭生活是正常還是反常呢?
五常和五倫是一體的兩面,社會的組合結構,是以「五倫」為主軸: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此五倫要能保持常態,則必須以家庭中的「五常」為基礎,
兩者如同一座高樓建築,基礎堅固,高樓就穩當結實,不虞崩塌,如果根基不牢,那高樓也就岌岌可危,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實。
因此,要想整個國家社會的運作在常態中進步,首先要使家庭「五常」的狀態保持正常,然後「五倫」自然也隨之正常。
《尊師重道》是因為師有傳道、授業、解惑之恩, 尊師重道是我國傳統中很重要的一個項目。
說得最透徹的我以為無過於荀子《大略篇》的這幾句話:「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傳。貴師而重傳,則法度存。
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傳。賤師而輕傳,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快是恣肆的意思。)直把尊師當做國之興衰的主要原因。
所謂「尊師」並不僅是對於教師個人表示敬意與慰勞,更重要的是對於教師所傳授的「道」表示重視。「道」是什麼?「道」就是我國文化的傳統,包括學術道德的全部。所以「尊師重道」四個字總是連起來說。因為「重道」,所以纔「尊師」。
不要以為師的責任在傳道,師便是泥古而且保守。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是熟習故舊的學問,知新是研討新的知識。
亦即所謂博古通今。能溫故知新纔合於為師之道。換言之,為師者本身須要不斷的進修,隨時充實自己,不但充實本身的學問,而且「學不厭,誨不倦」的精神也可以為後生學子的楷模。
自從近代教育趨重專業分科,一般學子以及教師漸有偏重新知疏於溫故之勢。王充《論衡》:「溫故知新,可以為師,古今不知,稱師如何?」溫故知新,應該並重。
用現代語來說,我們需要專門知識,也要通才教育。博古通今的教師纔能負起承上啟下的重擔。
朝聖,是旅遊嗎?是嬉遊嗎?
是一場嘻嘻嘩嘩去、嘻嘻嘩嘩回的休旅嗎?
然後白白的於放逸的心態下,失去了心靈淨化與提升的機會?
「朝聖」應該是一趟怎樣的旅程啊?要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進行這樣的一趟「心靈之旅」?
無論現在正準備前往朝聖,或未來打算「有一天一定要去」朝聖的人,
都應該看看,藉此在心裡產生一些自我的反思與期許。
朝禮神聖仙佛宮廟的聖跡,自古以來,即是所有靈修弟子的神聖心願。遙想古人朝禮聖蹟,須準備經年,在惡劣的天然環境下,跋涉千山萬水,冒著生命的危險前往。
而今拜交通道路的發達,一天就可以到達臺灣各地景點了!此中相差何只百里。然而,朝聖的方便,是否帶動了朝聖內涵的提昇?
亦或只變成了一種觀光旅遊的「休閒活動」而已?朝聖,對一個靈修弟子而言,會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呢?
應當用怎樣的心情去面對與準備呢?尤其對一個初學靈修弟子來說,如果朝聖只是意味著一種令人興奮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旅遊而已,那麼朝聖的意義與用心是不是顯得太膚淺了?
以輕率而又帶有嬉戲心情的方式去從事所謂的朝聖,不但是一種無知與損失,同時更是一種對三寶《道場、經典、明師》的輕慢與不敬!
如此的朝聖,不但得不到法益的增上,反之甚至還是一種造罪的行為。因此對於朝聖內涵事先的深化理解,將有助於提昇靈修弟子的朝聖品質,
同時也可避免可能存在的過失,這是靈修弟子們在前往朝聖之前,所應當深刻加以省思和研究的!
猶如當初仙山朝聖拜師之時,必定安排兩天一夜的學修之旅,因為幾個小時的學修歷練,是無法達到預期的精進效果;
太極心法包含動功與靜功,無極心法注重口傳心授、明師認證、仙佛傳法,不入魔境難成道、步入魔境道難成!
所以沒有入道門拜明師,靈修之路往往會步入阿修羅道而不知,看到太多的靈修弟子,完全沒有基本的道學、佛學基礎,更不知虛心求教的基本禮儀,不知一柱心香通天意的真實義。
ㄧ柱心香通天意,學佛合十顯高尚,
禮敬仙佛不跪拜,貢高我慢心不知,
空手朝聖欲尋寶,不知五常修不足,
貪求不捨理不通,仙佛搖頭嘆無奈!
粉絲專頁發表時間~2015.06.30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