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與智慧
聰明是一種生存能力 而智慧是一種生存境界。
世界上聰明的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
而智者更為罕見,估計百裡無一。
在現實生活中,不願意吃虧的是聰明人,
而願意吃虧的是智者。
聰明人與別人過事總能保全自己的眼前利益,
而智者則看重的是更多的長遠利益。
聰明人能把握機會,
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出手;
而智者知道什麼時候該放手。
所以拿得起來的是聰明人,
放得下的是智者。
聰明多數得益於遺傳,而智慧則多靠的是修鍊。
聰明能獲得很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
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
而文化越多越有智慧。
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
而智慧靠心,所謂慧由心生。
聰明人喜歡處處逞強,超人一等;
而智者則喜歡更多示弱,含而不露。
因為他知道示弱不僅是一種智慧,亦是一種力量。
智者常常是那種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之事情的人。
聰明人總喜歡把自己最閃亮的一面展現出來,
也就是所謂的脫穎而出。
比如在一個聚會裡聰明人嘴忙,
往往侃侃而談,因此是茶壺;
而智者耳忙,注意聆聽別人,因此是茶杯。
茶壺裡的水最終要倒進茶杯裡。
聰明人常常因為左右逢源而顯得熱鬧,
而智者往往因為甘於淡泊而顯得冷清。
前者賺來的是一時的人緣,
而後者更能長久贏得人心。
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利,智慧能帶來快樂。
因此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
而現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
就能轉化為財富和權利;
但是財富和權利與快樂很多時候不能成正比,
因為快樂來自人心。
因此求才求聰明容易;
求脫離煩腦,非修出智慧不可。
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人排列起來,
你會發現裡面極度自信的智慧,
和極端自信的聰明兩種不同風格的人。
一種隱於人後,柔和如風,上善若水;
另一種跳到台前,咄咄逼人,頻頻亮相。
前者是以不爭而達到無所不爭,
以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
真正體現了老子「不爭,
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哲理。
鄭板橋說「聰明難,糊塗更難」。
其實鄭氏的糊塗是需要智慧的「糊塗」
所以難得糊塗。
翻譯過來,就是難得智慧。
可見智慧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