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jpeg

反觀內省與靈性的提昇               

 

正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要知道,人類之所以常會忽略自己的過錯,其最大的因素是...人性中的『貪婪心、自私心與虛榮心』在作祟、在造業。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是孟子引述尚書「太甲」篇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自然界給人們造成災害,人們或許尚能逃避而得以僥倖生存;但人們自作的罪孽,卻是要自行承擔惡果,是無法逃避的。

 

學道、修行常常因爲私心、私慾~欲使他人寬恕自己,更因虛榮心~而令他人標榜自己,逐漸地養成苛責別人、突顯自我,造成習慣性、合理化地寬容自我、饒恕自己。

 

聖賢云:

不知自己欠缺~便是無知。

知而不去彌補~則是頑劣。

 

修行切忌僅注重『表面裝飾』,這樣只會讓我們的習氣越陷越深、離道漸行漸遠。唯有秉持純真、樸實、踏實的心,才能通過重重的考驗與關卡。

 

要知道一棵千年大樹,經歷過多少風霜雨淋,都不曾擊倒他,而最後被擊倒的還是~『根部蛀蟲的腐蝕』。

 

一個修行者的主要障礙是~來自於『被內心深處所揮之不去的心魔給羈絆、糾纏住』,因此才說最可怕的敵人,其實就是你自己。

 

學習寬恕所有的人,即使有再大的仇恨,也要試著去寬恕他、原諒他,原諒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內心ㄧ直存在著恨心與埋怨他人,其實直接受到傷害的也還是自己,所以不要拿著對方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學修必須完全放下對他人的仇恨心,如此心量才能逐漸寬廣,心靈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修行者的成就,就是從寬恕中所得來的。

 

常言道,縮小自己,才能包容別人。意指:頭要低,心量要大,大智若愚,才能包容天下眾生的恩怨、是非。故修持心性必須要往內在心性紮根.....

 

藉事練心、藉假修真、藉凡修聖,倘若只是做表面功夫,天天聽經聞法,縱使引度的眾生再多,而自身習氣、脾氣、毛病、秉性一點都沒有改變,今生還是無法成就的。

 

學道修行常言:修行路若能越單純則...內心將會越純淨與清淨。修行要專心一致,不可華而不實,若是能擁有清淨單純的環境,還要學習做到不虛妄、不造作、踏實,如此方能激發出內在的潛能。

 

華嚴經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意指:非僅是在文字般若,而是需深入經藏參悟了義,解經義《第一義諦》,並與我們內在的『良心經』相契印,才能喚醒本身之良知本性,進而開發本自具足的智慧潛能,也才能以大海般寬廣的胸懷去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

 

一個真修實證者,他的智慧必定無邊無量,才能引導眾生體悟佛法、道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力行佛法、道法的法妙真諦,進而開啟本覺之自在解脫,三世諸佛亦是透過智慧而有所成就的。

 

需知修大乘菩薩道必定要智慧圓滿,才能「入生死而不畏,行大慈而無緣,轉煩惱為菩提,住世間如涅槃,轉法輪如禪定」。

 

人是最不瞭解自己的複雜動物,因為在每個人『心智的天空上,少有晴空萬里無雲之時』,這是何原因?

 

常被恩怨、不平、嗔怒所遮蔽,或「受到外境之紛擾與影響,逐漸蒙蔽純真之心智」,其究竟的原因就是尚未得到正確的方式來認識自己、瞭解自我。

 

學道修行倘若能透過明師的指點,而打開了自性明燈,才能準確地正視自己,瞭解自己的優點及缺點,脆弱不足的地方再加強,心志堅強則可善用。

 

唯有毅力、智慧、道心,加上刻苦耐勞,才能克服一切困難,突破一切關卡,長此以往,外在風雨再大,也難以影響我們學道、修行之向道之心。

 

試想世間人每天辛苦努力工作,為的是什麼?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使他們這麼用功?是名?是利?須知,短暫人生的得意,終究難逃生死輪迴。

 

而佛菩薩既不愛名也不愛利,祂們在三界中普化眾生...「比我們還要辛苦、還要努力」,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呢?

 

『那是出自於內心的不捨與愛護,這個愛就是大慈大悲心』。如果沒有佛菩薩那份「慈悲堅持」,哪來的眾生離苦得樂呢?

 

現今社會學佛、學道的人非常地多,也有很多的前輩者~都在講經、傳道,道理也懂得很多,為什麼不能成為真正的佛子、道子?

 

究其原因不過是在「紙上尋佛法」的鑽研,沒有真正契入佛法、道法之真實義,「看得到別人的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缺失」,怎麼也無法展現自我內在的菩提悲願!

 

一個人若是「心無菩提,心無悲願」,即是「無覺」,就算是背熟三藏十二部經,能說能讀,還只是凡夫俗子一個,距離佛的境界非常地遙遠。

 

外表看起來雖然很努力、很用心,其實心境上尚存有「我執、私心與貪著」,如此修為與眾生無異,因為缺乏了菩提心、與悲願心之故。

 

真正菩提心,內心深處是清清明明,常懷歡喜心,面對塵境一塵不染,行事公正、光明正大,將道氣展現在慈容,讓眾生感受到那股親切與柔和,這也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的「親和力」。

  

古人云:「學道修行要感情凝固」。唯有凝固後天自私自利的感情,才能發揮先天「至情」「至性」的菩提心,也才能渡化無量無邊的廣大群眾,這也即是所謂的「把個人之小愛化為大愛,把慈悲心轉化為大慈大悲心」。

 

當我們的心清淨無罣礙時,走路、睡覺也覺得滿心歡喜,當下你的家、你的事業即是道場。如果「滿心煩惱」、「我執恨意」一大堆,就是掃地、吃飯,所接觸的一切無不是煩惱與埋怨。

 

我們身處於變化萬千的社會環境中,要慎思!一念若被迷住,不知何時才能走出迷惑?所謂「一念遍三千」,即使是一個妄念可以延伸出許多的「煩惱種子」,而讓自己終究無法清靜。

 

修行要注意的是:「一起心動念,業報隨時會到」。當業報來臨時,山崩地裂,過去所修的一切即將化為烏有,唯有不斷地廣植福田...

 

以功德力來迴向、轉化自身之業力,如此,才能安然地度過業力的反撲索討期,並且可以藉由修行之淨化、靜化、進化的階段以達到陰陽兩利之勢。

 

展現「菩提悲願」,就是靈性的覺醒,唯有透過自我覺醒的願力,才能從許多攀緣和苦惱中解放出來,故覺醒本身就是一種「能淨的智慧」,經由覺醒才能「化掉一切黑暗」,化去一切障礙、一切阻力、一切痛苦。

 

菩提悲願⋯即是菩薩深切的大悲心-《志在菩提,心存眾生》,真正做到「廣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眾生,而不著我相,徹徹底底的付出心力與願力」。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5.07.18~~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