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eg

 

⋯學道修行感悟篇⋯

 

學道、修行、行善只要完全發自內心的自然之行,則其天靈蓋虛空處毫光日漸光燦,頂門部(天門)潤紅豐碩,圓陀陀之靈光似明燈般綻放無限光芒,使人有溫暖親切感,更樂於與之親近。

 

反之,若心存回報、貢高、我慢、將本求利,存著求名謀利之心,或惦念掛礙功德的多寡,這就偏離了自然之道,也就是已經背道而行,離了天心之本質,如此的心態行為,則其虛空頂門處定是黯然無光,

 

心境不清反濁,結果,人不喜歡親近,仙佛亦不眷顧,所以修行是修真或假修(表相修行),在歲月的痕跡中皆會一一呈現,如斯,修行者可要好好悟之啊!

 

世俗中,有眾多的修行者,往往落於眾相中,認假為真,殊不知,肉體、眾相,終有流逝、毀壞之時,雙手提著沉重的包袱,捨近而求遠,忘卻自身乃一現成天地、佛地、聖地。

 

只知隨著浪潮逐流,東奔西跑,到頭來累壞了身心,雙手還是空空如也,真的是人世間白走一遭,費盡氣力心空勞,他人皆已為天上客,己身無奈墮陰曹,修行者不能不深思也。

 

修行學道若能秉持著正而不邪則「定無念」,靜而不染「慧真流(智慧)」色相之身非是永久居留處,清靜本心自性自渡(出離心、了斷三世因果)!

 

真知真解才能看破,真修真行才能放下。

迷人不悟色空,達者本無逆順。

 

常言道:捨得捨得,有捨方有得,捨得身外物,方得心中寶,捨得虛假情,方得真實果。真詮不在言語中,心性無染自清靜,動靜自如杳杳中。

 

以自在心學習清靜法,至誠無息悟自性~本來面目「天性」、心境兩忘「空性」。一念動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為春,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

 

學道修行者首重心性調整與轉化,若要修到心意沉,首先「則要靜口」,若是能擋萬言挑,心則無波性則定,若能修至此心境,則已進入初道門,若是無法入此門,怎可與人說學道。

 

1.自性本清靜,萬法唯心生,若能塵盡光生,必當開悟、淺悟、漸悟、頓悟而啟發智慧,達到自在解脫之境界,進而證道護法身。

 

2.剷除道中之障礙物,叱退包圍本心之「心障」,才能在求道、學道中找回道性本心之《自性佛》,進而了解學修證悟~大道之真諦,如此方可證道、復命、回歸根源《源頭》。

 

3.道業之修持在於真誠恆心,如此方能修到「定境」,亦方能修至道業有成矣,反之,若是學道有著相心理,求速成之心態,可能會導致~自己於無形之中自造「錯業」而不自知。

 

4.欲行菩薩道,忍辱護其心,捨一己之私,行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這六度修行圓滿,才能開悟。

 

道心的起心動念中,若能降伏至ㄧ念不生,在定靜中下功夫,必可守護住心念,心定而不向外攀籬,不求得道,只求行持,此心靜才是真修行也就是「止念」的功夫,所謂「凡心不死,道心不生,凡心ㄧ死,道心即生矣」!

 

自心無妄就是「自性戒」,自心無執著就是 「自性慧」,自心不散亂就是「定」,「觀空」時時收拾「放心」,離ㄧ切法相,心靈自由自在,靈性要能自在才能無執著!

 

《六祖壇經》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既然是明心、究心、安心,自然非關外相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只要能擁有平和安然的心境,就是禪。

 

《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意謂攝心必然由持戒,非持戒不能攝心,且攝心方名為戒,非攝心不名為戒;能持戒矣,方能生起定功;能入定矣,自可開發智慧。亦即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在解脫道上「非禪定無法全然守戒,非禪定無法開顯般若智慧」,必須廢棄俱生我法二見」。 “般若智慧” 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而 修 “戒定慧” 三學才是一切根本的根本。

 

摘錄自~鳳凰山脈 慈凰宮~~2016.11.30~~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