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心經淺述                                

 

「心經」所說的菩薩境界,並不是用在觀察別人身上,一般來說我們最喜歡去觀察、注意別人,眼觀別人的缺點、缺失,所以才會有種種的是非與不如意,計較心、得失心的產生。

 

「觀世音」是要觀察世間眾生心聲,用同理心去生活、去體悟。而「觀自在」卻是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態,是否正確,如果都正確就能聽進別人的聲音了;

 

而且也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不為一己之私而去傷害別人,這便與觀世音的「音」字相契合了,多聽聽別人的聲音,多聽聽批評指教的聲音,多聽聽反對的聲音,得理要饒人啊!

 

如能徹底改造自我,即能由不自在眾生轉換成觀自在菩薩了!「觀自在」:就是在講妄心與真心和合並行,「妄心」心猿意馬,很難找回真的心!

 

「真心」能時時省察自身,當智慧流露時就是佛心,以我們這個能觀的心「凡心」,去觀照另一個本來就自在的《佛心》。找到了本來就自在的心,而能夠這樣現前觀行的菩薩,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華嚴經述說:法界緣起,阿含經述說:惑業緣起;方等時述說:賴耶緣起,般若時述說:無性緣起,法華述說:真如緣起。

 

法華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華期就是所謂一乘佛乘。

 

凡心轉佛心即是~分別心轉平等心;

迷惑心轉覺悟心,嗔恨心轉慈悲心;

攀緣心轉隨緣心,雜亂心轉清靜心;

傲慢心轉恭敬心,自私心轉奉獻心;

着相心轉離相心,煩惱心轉菩提心!

 

角色互換~多想想別人的感受,要別人如何對待你,你也要如何對待別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是評論別人;最困難的事,是瞭解自己。

 

當利害相關的事臨頭時,我們常只顧自己的利益、或評論別人,卻看不見自己自私的本性。

 

尊師重道:「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師長的過失呢~老師的過失秋毫一點點,你看得清清楚楚,這樣與法不相應,我們學修佛法、道法,不相應的原因就在此。

 

我們不要帶給自己煩惱,也不要帶給別人困擾,對自己好就要用心,對別人好就要關心,看別人煩惱起,看自己智慧生,體諒別人就會做人,清楚自己就會做事。

 

人經不起考驗,故不要輕易考驗於人,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確定則當下就定,心亂則愚起,心靜則智生。

 

~共勉之~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06.10~~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