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jpeg

 

道教神學倫理觀 

 

神學倫理是指宗教用以處理人與神關係的行為規範。道教神學倫理強調人對神所應持有的態度和行為,注重的是人怎樣服從神的權威,通過履行對神的愛戴、敬奉、祈求等義務以求獲得幫助和利益。

 

而神的責任則是獎賞奉道行善者或懲罰犯戒者。而如何溝通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則是各宗教必須解決的問題。人是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主體,神則是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的物件。

 

一般說來,神職人員和各種宗教禮儀是溝通人與神之間關係的媒介。在道教神學倫理中,人與神之間聯繫的媒介——齋戒、道符等方式是問題的關鍵,在人與神關係中具有獨特的倫理功能。

 

奉齋持戒,是各種宗教中的普遍現象,其目的就是通過以神靈為理想參照,以自我控制為途徑的內在修行,滌除不潔意識,達到從肉體到靈魂的徹底淨化(淨靈)。

 

道教以修齋為學道之首,以齋來約束自已的身、口、心(意)三業,為祈禳、拔苦、謝罪之用。特別重視齋戒在信仰生活中的意義,並賦予齋戒以十分獨特的倫理價值。

 

道教徒認為在清苦的持齋過程中會產生“冥通”效應,感受到經過精勤修悟之後“遂致感通”的狀態,經歷了某種與神相通的個人宗教體驗。

 

在這種體驗中,信仰者獲得了某種“與道感通”、得神保佑的神秘感受,於是更加堅執苦節,以期早日得道升仙。一旦達到這種狀態,齋戒便真正具有了宗教倫理的意義。

 

南朝道教思想家陸修靜對齋戒的道德功能極為推崇,認為“道以齋戒為立德之根本、尋真之門戶”,特作《洞玄靈寶五感文》以“統序眾齋”。

 

道教符籙派以符為通神的媒介。符雖各異,但其通神、招靈、保命、劾鬼的功能卻是一樣的。法師畫符時,有各種禁忌,須齋戒、正心、潔身,

 

去除邪念,以便神來入於身。可見,符在終極意義上乃是神靈之德能的化身,是修道者得之於~神靈的一種強大的神秘佑助力量的載體。

 

道教生態倫理是道教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道教十分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了自已精闢的見解。

 

可以概括為“道法自然”、“生而不有”的生態原則,“知和曰常”的生態智慧以及與之相應的環保實踐。道教教祖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類要以地為法則,重視其安身立命的地球;地要以天為法則,尊重宇宙的變易;天則以道為法則,遵循客觀規律。

 

高尚的道德在於繁生萬物而不據為己有,幫助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而不宰製它們。人面對自然所要做的就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利用自然要適度,有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道德經》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是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道德關係的又一原則,也體現了極高的生態智慧。

引導人們重視萬事萬物相互聯繫、

 

相互依存的統一性,維護它的和諧之美,這樣人與自然才能長久共存。道教繼承並發展了“知和曰常”的生態智慧,以陰陽交和作為產生生命萬物的前提,認為只有和諧才有生機。

 

認為自然與生命一樣是個大系統,必須從各個方面、採取各種方法加以養護才能旺盛、和諧甚至永恆。以此為原則,

 

《黃帝陰符經》根據陰陽五行奇正變化,闡明“天人合發萬變定基”之理,謂“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道教經典《抱撲子》還區分了對待自然的兩種本質不同的態度:一是役用萬物,一是效法自然。認為對人與自然關係瞭解淺薄的人,就役使萬物,希圖讓自然物完全隸屬於自已;

 

而深知人與自然關係奧秘的人,不僅能善待自然,還能從自然之中悟出人類長生久視的道理。濫用自然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甚至毀滅。

 

《太平經》還提出了以保護物種多寡為富足的倫理價值觀念。其中有聖人“以教天下之人,助天生物,助地養形”,普天之下,世間萬物都一齊生長才算富足;

 

對一個國君來說,能使萬物齊備才是真正的富國。這可以說是道教認識生態環境~所持有的獨特視角。

 

道家倫理思想中具有維護“生命物種平等”的理念。《太平經》上說:“風雨為其時節,萬物為其好茂,百姓為其無言,鳥獸為其安靜,是其效也。故治樂欲安同者,審其署置。

 

夫天生萬物,各有才能,又實各有所宜,猶龍升於天,魚游於淵,此之謂之”。在道家看來,動植物都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對動植物的保護,不僅僅是出於一種善良的關愛,

 

而是關係著天地生育,萬物共存的根本大計,要求學道者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老君說一百八十戒》中至少有二十二戒詳細規範了人應當尊重生命、善待萬物、不傷自然眾生的戒律。

 

並確立了以“生”與“養”為~道之本性的基本原則。《太平經》說:“道者,天也,陽也,主生;德者地也,陰也,主養”。“一物不生,一道閉不通;一物不養,一德不修治;

 

一德不成,一仁不行,欲自知有道德與仁否,觀物可自知矣。”因此,道教徒總是選擇那些自然條件優越的名山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宗教聖地,特別注重宮觀所在地的環境保護,

 

所謂神仙境界,除了超凡脫俗的快樂之人,便是優美宜人的環境。並且道教還要求教徒遵守草木昆蟲猶不可傷的教規,與周圍動植物生活在和諧的氛圍之中。

 

如湖北的武當山、四川的青城山等,至今古樹參天、鳥飛蟲鳴、環境幽雅,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勝地。

 

重溫道家倫理思想,我們得到的啟示是:對待生命,當自愛樂生;對待他人,當助人為樂;對待社會,當濟物救世;對待自然,當關愛有加。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當然,我們也不可一相情願地誇大宗教倫理的作用,以為宗教倫理就可“補偏救弊”,但道教教義中所包含的“人類的普遍的文化”,會越來越受到矚目,並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揚。畢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鳳凰山脈 慈凰宮 發表時間~~2015.12.05~~

arrow
arrow

    妙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